馬雲,一天接到5個借錢電話:企業到了增長極限,「變」就是機會

插座學院 發佈 2020-01-03T08:12:16+00:00

我們今天就來分享3 個經典的商業案例,看這 3 家公司是如何在危機重重的環境下, 在原有業務的基礎上開啟了第二條增長曲線,浴火重生的。


編輯 | 林一

來源 | 插座學院(ID:chazuomba)

最近馬雲的一個演講又刷屏了,前幾天在2019年浙江商會年會上,馬雲笑稱:

「到了年底了,昨天一天,我收到很多朋友借錢的電話,一天內5個電話。過去一個禮拜,要賣樓的朋友大概有10個,大家確實不容易。」

「所有的企業家都要明白,做企業2019年不容易,但這只是不容易的開始。」

凜冬將至,是當下所有人的共識。

但寒冬並不意味著災難,縱觀商業發展史,在每一個危機時代,都會湧現出一批成功的企業。

因為寒冬來臨,意味著過去的模式、管理、產品,已經不能繼續支撐行業、企業的增長了,每一個企業都面臨著優勝劣汰的自然法則,如果不能適應新環境的要求,企業就會被迅速淘汰,反之企業就會浴火涅槃。

這就是西方管理學大師、有「管理哲學之父」的查爾斯·漢迪提出的「第二曲線」理論:

任何一條增長的 S 型曲線,都會來到拋物線的頂點(極限點)。如果企業想要基業長青,就要在這個點到來之前,開闢一條新業務,開啟一條新的 S 型曲線。

查爾斯·漢迪還曾經擲地有聲地指出:任何企業和技術,都無法逃過 S 型曲線的宿命,想要持續增長,就必須在企業還有足夠實力的時候,開啟第二條曲線。

但是想要開闢第二條增長曲線何其困難,一方面識別業務極限點的能力價值千金,並不是每個企業管理者都具備;另一方面,在舊業務還沒到達極限前,就投身新業務,並不是每個企業家都有這樣的魄力。

我們今天就來分享 3 個經典的商業案例,看這 3 家公司是如何在危機重重的環境下, 在原有業務的基礎上開啟了第二條增長曲線,浴火重生的。

美團:果斷擁抱移動網際網路,實現 10 倍速增長

2011年8月時,美團正在焦頭爛額的跟5058家團購企業浴血奮戰,其中還包括實力更加強大的拉手網、窩窩團、糯米網。

當時美團並不占優勢,在最困難的時候,甚至平均10個銷售就有4個被挖去糯米。那時候王興非常焦慮,他不僅每周六晚上都會給員工分享打氣,還堅持在咖啡廳約見每一個要離職的員工,花大量時間勸他們留下。

王興在焦急地思考,如何才能破局。

王興回憶說,他非常贊同英特爾創始人格魯夫說的:「一個行業某個關鍵要素產生 5~10 倍的變化時,行業可能有百倍的爆發。」

早在智慧型手機爆發的前一年,王興就敏銳地意識到,移動網際網路即將迎來爆發,這也將是美團的破局點。

儘管當時 PC 端還有巨大的流量,但是王興果斷砍掉了所有 PC 端廣告,全部拿來做移動端投放。

到了 2012 年,移動網際網路元年,競爭對手才紛紛回過神來,布局移動網際網路,這時美團的移動端交易額,已經占總交易額的30%左右了。

正所謂一步慢,步步慢,開闢第二條曲線的美團,跟競爭對手已經不是在同一維度競爭了。

後來的故事你都看到了,在那一年美團不僅從千團大戰中活過來,還占領團購行業過半的市場份額,迅速拉開了跟窩窩團、拉手、糯米的距離,最終成為了千億級巨頭。

在業務極限點到來之前,就敏銳的意識到業務的極限在哪裡,敢於壯士斷腕,放棄看似豐厚的業務進行轉型,現在說起來似乎沒什麼大不了,但實際管理者承受的巨大壓力,外人是很難感同身受的。


華為:領先者的使命,就是不斷開闢新戰場

有全球第一 CEO 美譽的傑克·韋爾奇,曾在自己的著作《商業的本質》中說過:增長是王道。

意思就是說如果企業想要基業長青,就必須不斷增長,不能停滯。

當你還是追趕者的時候,距離天花板還很遙遠,增長大有可為;但如果你已經是領先者,由於行業的格局已定,你很難按照老路繼續增長,那就意味著你的天花板已經來了。

1998 年時,任正非就面臨這個問題。儘管當時華為已經是國內市場的領先者,市場份額超接近 40%,但任正非絲毫高興不起來,因為這就意味著,華為的增長即將陷入停滯。

不僅僅是市場飽和的問題,任正非還意識到了一個更嚴重的問題,華為之所以在跟主要對手愛立信的競爭中處處吃虧,就在於愛立信整合了全球資源,跟華為進行本土競爭。

比如愛立信可以把利潤放在全球所得稅最低的地方,可以在全球貸款利率最低的地方融資,可以在全球技術最先進的地方建立技術實驗室……

如果華為不能抓緊開闢第二曲線,進軍國際市場,最終很可能會敗倒在家門口。

但是很多人也會有所疑問,開拓海外市場不是簡單的把商品賣到國外,它包括人力資源要素、產品和解決方案要素、管理流程要素等等,如果在國際化的進程中一味大幹快上,相關建設卻跟不上,很有可能就會帶來滅頂之災。

但是在任正非的眼中,國際化是華為的必由之路,也是一個讓華為在更廣闊舞台,跟更強大對手同台競技的好時機,如果錯過,華為未來會面臨更嚴重的問題。

1998年之後,華為發起了企業大變革,向世界一流標杆學習,徹底將華為改造成為一個具備全球化一流標準的企業,即使在這期間遭遇了「寒冬」,變革的方向也從未轉向。

到今天為止,華為已經實現了產品全球化,國際收入十多年來一直占總收入的 50%~70%;員工全球化,至2017年12月31日,華為員工國籍超過160種,海外員工本地化比例約為70%;企業文化全球化,在全世界很多場合,都可以見到華為的身影。

華為的成長曆程表明,企業的增長沒有終點,成長既是一種過程,也是一種結果。

當企業已經成為領先者的時候不應該暗自竊喜,而是需要明白,增長的極限已經到來,企業必須跳出自己賴以生存的土壤,打破成長極限,開闢增長的第二曲線,從而進一步獲得增長。

金蝶:6 次掄起大錘,在挑戰極限中重生

可能很多人對金蝶並不了解,在軟體界被譽為「一部金蝶創業史,半部中國軟體史」的金蝶,堪稱行業巨擘。

但巨擘也一樣面臨增長極限的困境。

2008年到2011年期間,金蝶一直快速發展,2011年上半年,金蝶收入增長58%,凈利潤同比增長43%,創下了歷史之最。

所有人都沒想到的是,2011年8月金蝶中期業務發布時,由於海外經濟形勢不明朗等因素,企業利潤大幅下降,股價連續三天下跌,幾乎讓金蝶損失了一半市值。

創始人徐少春回憶說:「宏觀經濟下行、多年積累的問題和公司主動求變,這三種壓力交織在一起,每當夜深人靜,我總是告訴自己,來吧,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

徐少春敏銳意識到,金蝶的增長極限即將到來,要想保持基業長青,就必須開闢第二曲線,挑戰極限,進行轉型。

於是,徐少春接連 6 次向金蝶掄起了大錘,謀求轉型,還因此得了一個「雷神」的雅號。

2014年5月4日,徐少春一錘砸了自己的筆記本電腦:他斷言移動辦公的時代已經到來,憑一部手機就可以處理所有的業務,不需要帶電腦了。

2014年8月8日,徐少春第二錘砸向了一台伺服器,藉此向所有人宣布,今後所有的數據、服務都可以在雲端實現,金蝶顛覆了自己的領先優勢——傳統的ERP,致力於向「金蝶雲ERP」遷移。

2017年5月4日,徐少春又用第三錘砸掉了ERP,宣告「金蝶雲ERP」產品將正式升級為「金蝶雲」,雲服務將成為水電一樣的基礎設施。

跟其他卓越的企業領導者一樣,在面臨業務轉型時,徐少春面臨著巨大的壓力,還有旁人的深深不解。畢竟,金蝶自1998年進入ERP市場後,始終是中國市場的領跑者,在巔峰時期三錘打掉自己的優勢,去主攻一個未知的雲將來,勝負難料。

更何況,開闢第二曲線何其艱難,深入「無人區」的金蝶沒有任何經驗可以借鑑,無師只能自師。

但是真正的企業家精神,就是 Make Things Happen(讓設想變成現實),徐少春帶領金蝶,建立了不同規模客戶、不同應用領域的雲業務體系,實現並驗證了全面向雲轉型的設想。

深諳企業成長的渴望及企業面臨轉型突破極限的冒險精神,金蝶提出了「為企業成長而生」的核心理念,從金蝶集團的三次蝶變歷程出發,提出企業在發展、轉型中的突破精神,與人類極限運動的挑戰精神相同。

危險的不是面臨極限,而是自我設限,只有不斷挑戰自己的極限,才能實現基業長青。

因為先進的理念,和過硬的產品,金蝶不僅收到重量級客戶的肯定,Amazon更是將金蝶列為在中國的戰略級合作夥伴。

此外,金蝶雲還受到全球最具權威的IT研究與顧問諮詢公司Gartner 的肯定,金蝶雲在去年就成為首款也是唯一一款入選Gartner Market Guide全球報告的中國SaaS雲服務,又在近期入選了Gartner關於全球PaaS雲服務的報告。

IDC數據顯示,金蝶連續2年在中國企業級應用SaaS廠商營收占比排名第一,超過微軟、甲骨文等國外企業。

至此,金蝶不僅完全收回了失地,業務增長巨大。金蝶在過去的10多年中,市值翻了70倍,在過去3年當中,市值漲了4倍。

徐少春用砸向金蝶的大錘,為金蝶打出了一片新天地。

寫在最後

最後,分享給大家一個故事:

愛因斯坦曾在普林斯頓擔任教職。有一次期末考試考完之後,他的助手跟在他身後,小心翼翼的說:「博士,你為什麼給同一班的同學出的考題跟去年的是一樣」?

愛因斯坦說:「答案變了」。

這個故事無疑充滿禪機,世界還是那個世界,國家還是那個國家,人還是那些人,好像一切都不會變,但一切都已經變了。

不管是企業還是個人,對真正的高手來說,滿足當下就意味著失敗,在他們眼裡,基業長青既是一種過程,也是一種結果。

他們從不會因為困難、懶惰、迷茫,停止挑戰極限,他們永遠都在追求「變」,永遠追求更好的答案。

他們只有一個人生信條,那就是「但有一生,九死不懼」。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