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話雙反,Rolleiflex 2.8F 不能被抹去的相機旗艦製造史

旅遊世界雜誌 發佈 2020-05-27T14:20:25+00:00

而Rolleiflex,則直接定位於高端專業類型,追求得是「百年有形」,並按照高級專業水準而設計製造,並相繼生產出了E 、F 、T 等幾種型號。

祿來公司源自德國,是120雙鏡頭反光照相機的開創者,「工藝精良,整體結實,對焦容易,鏡頭銳利,便於攜帶」是祿來相機的特點。祿來公司的創始人保爾 · 弗蘭克和萊因霍爾德 · 海德克的工匠作風為企業創立的「祿來精神」,為祿來光學技術公司在20世紀所取得的80年輝煌業績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而其產品Rolleiflex 2.8F,又是祿來系列裡的旗艦者。(文丨BEIHAN 攝影丨北寒)



1920年,德國工匠Reinholf Heidecke和商人Paul Franke在德國小鎮Brunswick建立了一家小型工廠,開始了他們的創造之路。在設廠之初,他們本想製造立體攝影機,但後來又做出了一種比笨重的箱式相機操作更為簡便的小型照相機。

在當時,也許他們並沒有想到這家工廠,在日後會成為德國精密工業的代表,他們研製的祿萊相機會進入全世界頂級的相機之列。他們開創了祿萊的歷史,而且在一百多年中幾經沉浮,一直延續到今天。


雙反Rollei,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

1929年,祿萊推出了6cm×6cm的中畫幅雙鏡頭反光相機,其最大的特點是上鏡頭取景,下鏡頭攝影。期間,無數的品牌爭相效仿,但很少有相機能夠超越Rolleiflex 。

Rollei雙反相機大約生產了20多款機型,外觀風格和內部結構上基本上保持統一的風格。其中,Rollekonter和Rolleicord是面向普通大眾市場的,但它們也具備了相當水準的機械及光學素質。而Rolleiflex,則直接定位於高端專業類型,追求得是「百年有形」,並按照高級專業水準而設計製造,並相繼生產出了E 、F 、T 等幾種型號。這幾種相機在機械結構、生產工藝、製造技術、產品配套及性能上均達到了較高技術水平。在Rollei的6cm×6cm雙反相機中,主要有Rolleiflex和Rolleicord兩個系列,分別刻在相機前面版的頂部。

在Rolleiflex系列裡面按最大光圈不同又分為2.8和3.5系列,配合使用的蔡司鏡頭結構為Tessar和Planar, 施耐德鏡頭為Xenar和Xenotar。各型號間在成像風格上,還是有差異的,這主要與所使用的鏡頭有關係。如,蔡司Tessar結構的鏡頭,成像銳利、如同刀刻;Planar結構的鏡頭,成像細膩而柔和,層次豐富,過渡自然,影調的再現和空間感有一種特殊的味道;使用施耐德鏡頭的成像特點則是清晰度高、反差強烈、色彩明快、飽和度高等。

1937年,Rolleiflex獲得了在德國科窿舉辦的世界展覽大獎。Rolleiflex相機,使得職業和業餘攝影師,都非常滿意。其旺盛生產和銷售局面,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才被迫中斷。


Rolleiflex 2.8F,沒有更好只有最好

在Rolleiflex系列裡有3.5E、3.5T、3.5F、3.5MX、2.8A、2.8D、2.8B、2.8F等型號。其中,2.8F、3.5F算是Rollei雙反相機里的極品,一直受到熱捧,近年來一直備受國內外市場的熱炒。Rolleiflex 2.8F是配合Zeiss Planar 80/2.8或Schneider Xenotar 80/2.8鏡頭推出的,於1960-1981年間生產,其中使用Zeiss鏡頭的2.8F是極品中的風範,特別是後期的六片白臉系列相機,成色好的更是天價。

其實,Rollei公司並沒有承認「白臉(Whiteface)」機種,「白臉」不過是Rolleiflex玩家自創的綽號,泛指Rollei公司於1971年後改用新式前面板的Rolleiflex相機。因為在1971年前產的鏡頭面板上有三線黑條,刻字為「FRANKE & HEIDECKE」,鏡頭編號刻在相機的頂部,而在1971年後這個面板改成了全白色,刻字變為「Rollei WERKE FRANKE & HEIDECKE」,機身序號也移到了前面板上了。所以,這也成了劃分時期的重要標誌。

在Rolleiflex 2.8F相機上,在其標誌前有塊白色塑料叫Diffusor,是Rollei測光系統的重要配件。這片白色的塑料是半透明的,裝上後起到反射式的平均測光表的作用,去掉後有一排類似LED的測光泡。在相機的背後,是快門與光圈關係表,而側面是過片把手,跟135相機的過片方式不同,操作這個把手上片,每一次過片和上弦的操作都是一樣,先順時針轉動搖把到底,然後逆時針轉動到底上弦。完成上弦後,搖把應該正好可以折回後把頭放進機身預留的洞中。

在Rolleiflex 2.8F機身的另一邊側面是測光表和對焦環。測光表分兩根針,細針是游針,而粗環針為追針。調整好光圈快門組合,讓追針和游針重合,表示曝光準確。但很多機器的曝光系統因年久老化,測光表並不十分準確,所以在拍攝時,最好配合使用其他的輔助測光方式。在相機的底部,按箭頭方向轉動,便可打開後艙,這主要是用來取放膠捲的。在相機的頂部,從後面用手輕推,就可以打開上蓋,看到對焦裂螢幕了。此外,Rollei還有原廠的眼部取景器,不過這需要另行配置。


藏家櫥櫃中的藝術品

Rollei雙反相機在上世紀四五十年代乃至七十年代初,風靡世界,曾是專業和身份的象徵。它從誕生之初,就不曾寂寞,它被無數次模仿和抄襲,並曾經引領著攝影時代的潮流。

然而,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新起之秀不斷的出現,笨重的雙反相機最終沒有敵過攜帶便攜、價格低廉的135相機,這讓它們的市場越走越窄,以致於無奈成為藏家櫥櫃中的藝術品。然而,Rollei雙反相機以其高品質的影像質量,為我們留存了無數的歷史瞬間,也讓我們在腦海深深地記住了它的特徵。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