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影往事——邵氏電影

常和影子提起你 發佈 2020-02-13T09:33:50+00:00

在電影發燒友看來,邵氏的全盛時期,自然是張徹與胡金銓開創邵氏功夫片的時期,但在張徹與胡金銓拿出《獨臂刀》和《大醉俠》之前,邵氏在電影江湖中起家的,卻是李翰祥的黃梅調電影。



曾經的香港影壇熱鬧非凡。1957年,邵逸夫買下清水灣一塊地皮興建影城,1958年,他宣布成立邵氏電影公司。

在電影發燒友看來,邵氏的全盛時期,自然是張徹與胡金銓開創邵氏功夫片的時期,但在張徹與胡金銓拿出《獨臂刀》和《大醉俠》之前,邵氏在電影江湖中起家的,卻是李翰祥的黃梅調電影。

1958年邵逸夫、邵仁枚兄弟在香港起家時並無製片經驗,憑藉的是多年積累下的院線優勢。邵氏兄弟自1930年代參與電影發行和院線業務,到1956年,邵氏兄弟在新馬、越南、泰國等地已經擁有了100多家影院和10座大型遊樂場。來香港投資製片業務,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他的影院每年需要520多部電影,僅憑買片已經遠遠無法保障需要。

邵氏立足香港初期,最大的對手是陸運濤主持的「電懋(音同帽)」。在上世紀50年代中,香港影壇其實有三大勢力,就是邵氏、電懋(國泰)和左派的長城與鳳凰公司。陸運濤原本也在南洋從事院線管理,比邵氏兄弟早兩年登陸香港。「電懋」曾雲集張愛玲等華人編劇名家,優勢是時裝喜劇片,陸運濤曾留學歐美,學習當時的好萊塢經驗,重視女明星,為她們量身定做影片。當時「電懋」旗下女星陣容有林黛、尤敏、林翠、葛蘭、葉楓、李湄、丁皓、王萊、蘇鳳,導演陣容則有岳楓、陶秦、唐煌、易文、王天林等。而當時邵氏手上獨有的女星只有由長城轉投的樂蒂。


[ 長城三公主 ]

李翰祥在回憶錄《三十年細說從頭》中,這樣記述當時邵逸夫在香港的「地位」:「剛到香港,還真有些寸步難行的味道,想請大明星吃飯都要百般遷就,因為試請過幾位大明星一塊兒到他清水灣的別墅吃飯,結果大牌沒到,連二牌三牌也請不齊。」


針對「電懋」的優勢,開遊樂場的邵逸夫的對策是典型的遊樂場思維,他提出,邵氏必須要「大」:建大廠、拍大片、掙大錢。1961年,邵氏片場一期落成,面積達到65萬平方米,第一家使用了當時美國流行的彩色寬銀幕技術,叫做「邵氏綜藝體弧形闊銀幕」。時裝片無法拍大,邵逸夫就拍古裝片。1959年的《江山美人》,就是在這樣的指導思維下出廠的。

《江山美人》講的是正德皇帝與李鳳姐的故事,開了香港黃梅調的流行風潮。採用黃梅調,是為了針對「電懋」廣受歡迎的歌唱片《桃花江》和《曼波女郎》。邵逸夫曾經回憶說,當時電影觀眾以婦女為主,她們喜歡歌唱片,歌愈多愈受歡迎。張徹在他的回憶錄《回顧香港電影三十年》書中也曾有一段憶敘:「黃梅調是自然發音。自然發音的歌唱就能讓普羅大眾朗朗上口,跟著學唱,蔚為流行。30年代,電影技術進入有聲片之後,電影歌曲遂成為最容易吸引觀眾的一種溝通方式。」


說起來,香港的黃梅調電影的興起與內地的3部電影有關:越劇電影《梁祝》、民歌電影《劉三姐》、黃梅戲電影《天仙配》,當年這幾部片在香港上映時都非常轟動。1958年,李翰祥推出了自己的第一部黃梅調電影——《貂蟬》,影片市場反映良好,還在亞洲影展上斬獲5項大獎。於是邵逸夫撥了巨資50萬港元給他拍攝《江山美人》,在當時一般時裝片票房以幾萬元計的電影界,邵逸夫幾乎被看做是瘋子。但上映後第一周《江山美人》的票房就衝破了40萬港元,成為香港歷史上最賣座的影片,還在亞洲影展上拿下10項大獎,當年34歲的李翰祥成為華人第一大導演。而邵氏電影公司也徹底站穩了腳跟,「電懋」的「時裝戲」在華麗的古裝服飾面前相形見絀,從此被戲謔為「爛衫戲」。


「時勢造英雄」,「功夫片」興起

《江山美人》里有一個配角叫做「大牛」,他就是胡金銓。

1964年,香港影壇發生了一件大事,邵逸夫多年的對手陸運濤突然飛機失事死了,「電懋」從此不振。也在這一年,《江山美人》的女主演、邵逸夫旗下最紅的黃梅調女星林黛忽然自殺,邵逸夫痛失搖錢樹。很多人認為林黛的死意味著邵氏黃梅調電影時代的終結,認為她直接推動了邵氏電影轉向男性為主的功夫片。但其實林黛雖死,邵氏旗下還有樂蒂、凌波;而即使林黛仍在,也無法扭轉黃梅調電影在觀眾失去新鮮感後日漸衰落的趨勢。



1965年10月,邵氏官方電影雜誌《南國電影》以《彩色武俠新攻勢》為標題,介紹了邵氏已製成和投產的7部新派武俠片。文章這樣寫:「這些影片以真實的動作,立判生死的打鬥,代替過去虛假的、神怪的、舞台化的武打和所謂『特技』……請大家共同來進入、享受,充滿了『動作』的——武俠世紀。」


為什麼邵氏會從細膩柔媚的黃梅調轉投陽剛的武俠片?張徹的回憶錄由香港影評人石琪作序,他在序言中認為,20世紀六七十年代邵氏的「新武俠世紀」是一場「武革」。他說:「時勢很重要,張徹片的陽剛暴力作風,以及他愛拍的青春反叛,切合當時中國『文革』暴潮,以及香港社會轉型期。其實那時世界各地也先後捲起青春新潮、學運怒潮和各式反傳統反體制的革命,更有兇險的冷戰、血腥的越戰,到處都難以逃避文化衝擊與暴力危險。」



石琪說,張徹和胡金銓的興起,是「時勢造英雄」。張徹系列武俠影片與他之前流行的黃飛鴻系列的不同,張徹充滿了強烈的個人反叛和「以弱勝強」的主題。張徹當年經常說:「女星比男星吃香,男角常常比女角軟弱,很不正常。應該像西片、日本片那樣,復興尚武精神,重振男性英雄主義。」張徹之前,女明星片酬比男明星高;張徹之後,這一趨勢徹底被扭轉過來。

張徹選男星,重的是「血氣方剛」四字。他的男星個個古銅膚色,一身肌肉。但他當年選角,卻喜歡「桀驁不馴」的男演員。狄龍和姜大衛,是張徹當年最愛的兩名男星。狄龍1969年入行,自小學習詠春拳。狄龍不諱言說自己入行就是為了「出人頭地」,他把這稱為「博偏門」。狄龍還記得,拍完《刺馬》那年,他成為當年最紅的男星,公司分花紅,分給他的錢竟然已經夠買一幢樓房。他又興奮又對公司感激涕零,拍戲更加博命。



張徹總是喜歡把狄龍和姜大衛放在一部電影里,害得兩個人之間,不免生出「既生瑜,何生亮」的嫌隙來。狄龍形象英俊陽光,是白馬王子,姜大衛則戲裡戲外都呈現出一副「渾不吝」的樣子,嘴角總掛一絲嘲諷的微笑。《刺馬》拍攝於1973年,狄龍飾演馬新貽,姜大衛演張汶祥。戲裡,兩個人第一次在銀幕上反目成仇,打得你死我活;戲外,兩人被傳誰也不理誰。戲裡戲外,真假難辨,讓傳媒做足了文章。在當年,兩人對打是這部戲的最大賣點,猶如今日《功夫之王》里的成龍與李連杰。「當時年紀輕吧。」如今問起這段故事,狄龍已經可以以長輩風範一笑帶過。



張徹拍電影,價值觀是老派的:女人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男性之間的情誼仇恨。他2002年以80歲高齡壽終,一生卻如同他電影中的男主角,永遠做硬漢,永遠停留在青春期。做人拍片,他都與胡金銓迥然不同。


胡金銓留給邵氏的,就是一部1966年的《大醉俠》,《大醉俠》拍完他便離開邵氏,去了台灣。胡金銓離開邵氏,主要是理念不同,他的電影亦有男性英雄,但都不必慘死。岳華在《大醉俠》里形象是扛著竹竿浪蕩瀟洒的浪子。這與胡金銓少時的武俠啟蒙有關。他1931年生於北平,小時候武俠小說家還珠樓主是家中的常客,常講故事給他們這些孩子聽。

胡金銓的武俠世界完全是文人式的,他曾說:「許多人以為我拍了很多『武俠片』,其實不然,我對武術一點都不懂。我拍的動作完全是從京劇中借來的,我的武打動作是將舞蹈、音樂、戲劇合而為一,我把京劇動作分解,並且想盡辦法讓它在電影中達到最驚人、最突出的效果。」


體制轉軌,邵氏大廠制度衰落

狄龍的表演生涯中,最讓人吃驚的,是他在《傾國傾城》中演出了「光緒」一角,這標誌著他真正從一個功夫男星,變成了一名演技派的男演員。


1975年的《傾國傾城》,是邵氏電影最後一部史詩巨作,集合了當時所有邵氏能請得動的最好的明星:盧燕的慈禧,狄龍的光緒。在不出外景的前提下,靠搭建的內景拍出了北京紫禁城的威嚴與肅穆。但此時,邵氏已經在慢慢減少電影業務,轉投電視。


李翰祥拍《傾國傾城》,某種程度上是集中了畢生功力。他1960年代成名後棄邵氏出走台灣,希望成就電影大亨的夢想,卻在邵氏勢力籠罩下屢戰屢敗。1971年他不得已回到邵氏,拍風月片和騙術片以娛己娛人。1975年正是風月片當道,拍《傾國傾城》這樣的歷史正劇,邵逸夫原本並不看好,但《傾國傾城》的成功卻把邵氏的輝煌推向了頂峰。這一年,新加入的劉家良也以《神打》一片給邵氏的功夫片帶來了南拳風格的新鮮血液,連張徹也在他的影響下開始嘗試用鏡頭的分解和組合逐漸豐富原來的「一招一式」的動作。1978年的《少林36房》,成為邵氏功夫片後期的代表作。1974年,邵氏出品的影片達到了49部之多,成為行業老大。



然而此時,邵氏出現了新的對手:嘉禾。1970年,邵逸夫的重要合作夥伴鄒文懷離開了邵氏,以40萬元港幣起家,成立新的「嘉禾」公司。邵逸夫當時並未意識到,鄒文懷的離去,意味著一種新的製片制度的興起。



邵逸夫的管理制度,是仿效好萊塢八大公司的「大製片廠制度」,邵逸夫的夢想,就是把邵氏打造成「東方好萊塢」。他的管理方式是東方式的家族管理,家族獨自經營,盈虧自負。而此時好萊塢的「八大」已經在逐漸朝獨立製片體制轉軌:大公司選擇合適的製片人予以財務和發行支持,最終進行利潤分紅。鄒文懷走前曾建議邵逸夫順應潮流實行「分紅制」,但邵逸夫已經習慣了親自掌控一切,不適應獨立製片體制下的「權力下放」。


正是這樣,他錯過了李小龍和許冠文、許冠傑兄弟。許冠文、許冠傑兄弟曾經攜帶《鬼馬雙星》劇本找到邵逸夫,要求五五分成,遭到拒絕後轉投鄒文懷的嘉禾;而嘉禾同樣用更人性化的分紅制從邵氏手中贏得了李小龍。1970年代後期,「嘉禾」逐漸取代了邵氏在電影業的地位。回顧這段歷史,張徹亦有總結:「基本上,『邵氏』的興衰,是美國影都好萊塢興衰的縮影。」



然而邵氏雖然在電影業方面衰落,卻為華語電影留下了1000多部作品。雖然很多電影當年為了趕工不乏粗糙和可笑之處,但那個時代的人物風貌永遠無法複製。


有著「香港電影教父」稱號的吳思遠,當年也曾是邵氏一員,他說:「邵逸夫先生最大的貢獻就是培養了很多人才。邵氏興盛的時候,它代表的就是香港電影,香港電影就是邵氏。」


一些拾遺

★李小龍從美國回來後,找邵氏合作,提出一部電影一萬美金的片酬。邵逸夫說看在大家這麼不熟的面子上,能不能打個折,李小龍問「打幾折?」,邵逸夫大氣的說道「二五折可否?」,李小龍轉投嘉禾電影公司;


★嘉禾電影公是由邵氏電影老臣——鄒文懷揭竿而起創建的,依靠與李小龍的合作一炮而紅,後期更是網羅了許冠文這一香港喜劇天才,還有一位就是我們都熟悉的duangduang大哥;順便提一句,當初鄒文懷是邵逸夫花了很大功夫從美國之音挖來的。


★國際電懋電影公司老闆陸運濤除了是電影人外,還是當時非常知名的大攝影家和鳥類學家,著書兩本,一本是《吳哥》,另一本是走遍克斯米爾、馬來、喜馬拉雅、紐幾內亞地區後,拍攝鳥類的影集《與鳥為伍》;


★陸運濤所遇空難,據龍應台敘述說,是他所乘坐飛機遇到軍人劫持投奔大陸,劫機失敗導致最終墜毀。


★早期香港電影以國語為主一是本地市場需求,二是需要供應東南亞和台灣市場。


★金庸先生為夏夢量身編寫的《絕代佳人》劇本在當年獲得了中國文化部的編劇金章獎,該影片也獲得了優秀片榮譽獎(俗稱重在參與獎)


★長城三公主在文革期間全部息影,其中石慧與其愛人直接回國參與活動,夏夢與其愛人遠走加拿大,陳思思在文革結束後回到長城影業繼續拍電影,而且是1984年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主持人之一


★邵氏風月片的女主角中最傳奇的一位是狄娜,其65年加入電懋重組後的國泰公司,迅速成為紅星,但66年就回到內地參與文革活動,後因為其社會影響力,被新華社勸其留在香港。

唯一露點電影是李翰祥1973年導演的《大軍閥》,本來狄娜是拒絕的,後來經過蔡瀾的反覆勸說,終於全裸出鏡。沒過宣布息影,並自己宣布破產,與資產階級劃清界限。

文革後,回到內地投身航天事業,參與伽利略衛星合作計劃,還將GUCCI引入中國,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百度一下此人,絕對算是香港百年難得的奇人物。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