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對中亞國家強大的影響力,名將陳湯用戰爭證明漢朝的強大

文史淺聊 發佈 2020-01-12T03:34:03+00:00

匈奴,一個強大遊牧民族,曾經讓中原王朝頭痛,到漢武帝時期,匈奴的好日子也就到頭了。一:匈奴對中亞和西域的影響在沒有西域都護府前,西域並沒有穩定,從中國北方逃到這裡的匈奴,他們擁有強大戰鬥力,對周邊國家進行掠奪,西域各國卻沒辦法。

匈奴,一個強大遊牧民族,曾經讓中原王朝頭痛,到漢武帝時期,匈奴的好日子也就到頭了。造成匈奴失敗或滅絕的原因很多,其中就離不開漢朝對匈奴的打擊。漢武帝時期,發動三大戰役,擊敗了匈奴,在漠北的匈奴也遭到漢軍的進攻。匈奴戰敗後,一些匈奴逃到西域,在西域也是稱王稱霸的存在。


隨著漢朝擊敗匈奴,漢朝成了東亞最強大的國家,但西域各國還在匈奴的掌控中,隨著漢朝的勢力逐漸進入這裡,情況有所改變。公元前60年,漢宣帝在西域設置西域都護府,漢朝開始管理這裡,都護是這裡最高的長官。與此同時,一些匈奴遷徙到中亞,和漢朝對著幹,時常騷擾漢朝邊疆。



一:匈奴對中亞和西域的影響


在沒有西域都護府前,西域並沒有穩定,從中國北方逃到這裡的匈奴,他們擁有強大戰鬥力,對周邊國家進行掠奪,西域各國卻沒辦法。設置西域都護府後,西域的安全得到穩固,此時中亞還有一支匈奴,首領名為郅支單于,他和漢朝對著幹,當時西域各國都知道他兇狠。


公元前60年,西域的匈奴發生鬥爭,五個單于互相攻伐,最後分成南匈奴和北匈奴,郅支單于屬於北匈奴,呼韓邪單于為南匈奴,南匈奴投降漢朝,爭奪汗位時,他們都把王子送到漢朝做人質。


郅支單于躲在中亞,中亞不少國家都受到他的威脅。郅支單于擊敗康居國,定居康居國,康居國郅支單于勾結。在郅支單于的帶領下,曾擊敗大宛、烏孫等西域國家,強迫周邊各民族向匈奴朝貢,可見在郅支單于的帶領下,匈奴出現短暫的強大,威震西域各國。西域都護府的成立,漢朝派兵進入西域,漢軍和郅支單于形成對峙狀態。



二:郅支單于挑釁漢朝


當西域成為漢朝管轄地後,無數將士來到這裡守護邊疆。而陳湯就是其中的一個名將。從漢武帝時開始,鐵血般的漢朝一路征戰過來,到漢元帝時,能打的名將都已經逝去,此時的漢朝,似乎失去了刀光劍影的戰爭,漢朝表面看起來四海昇平,但周邊總有一些敵對勢力。漢朝派遣大臣把南匈奴王子送回南匈奴,結果漢朝使臣被郅支單于殺掉。


郅支單于奪取南匈奴的領地,一邊奪取西域領土,一邊聲稱歸順漢朝,要求漢朝還回王子。漢朝的打算是,把郅支單于的兒子還回去,失去一個大臣,換數年的安穩,是值得的。但漢朝低估了郅支單于的野心和為人。使臣把王子送到郅支單于手裡,換來的是被殺,這是對漢朝的挑釁。但地理上和匈奴相距遙遠,康居位於中亞,漢朝並沒有想開戰。



公元前36年,陳湯和甘延壽出任西域都護府,甘延壽為都護騎都尉,陳湯為副校尉,如果沒有陳湯來到這裡,也就沒有後來的事情。陳湯分析敵情和利弊之後,覺得先下手為強,但甘延壽不敢擅作主張,考慮到西域的安全和朝廷態度,甘延壽猶豫不決,但上天給了陳湯一次機會,甘延壽突然病了,陳湯假傳聖旨召集兵力,當甘延壽得知情況後,已經是開弓沒有回頭箭,就順勢而為吧。


三:千里夜襲,成就: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兵法有云:出其不備,攻其不意。在郅支單于誤認為和漢朝距離太過遙遠時,西域各國不敢進攻他,而陳湯謀劃了一場出其不意的戰爭,從西域到康居,距離縮短了一大半距離。陳湯召集四萬兵力,這些兵力有的來自西域各國,發起對郅支單于的殲滅之戰。在陳湯和甘延壽的帶來下,漢軍奔襲三千里,遠征北匈奴。



公元前36年,距離郅支單于殺害漢朝使臣已經過八年了。軍隊向康居挺進,兵力分多路奔襲康居,南三路,北三路。在陳湯抵達康居邊界時,一路勢如破竹的擊破敵軍,並且安撫沿途百姓,漢軍不得掠奪。當漢軍一路抵達郅支單于城附近時,郅支單于才得知情況,才慌忙在城內做困獸之鬥。面對漢軍的箭雨,郅支單于也擋不住這猛烈的攻勢,兩天時間,漢軍拿下郅支單于城,郅支單于首級被送往長安。


殺掉郅支單于後,在陳湯給漢元帝的上書中,寫著這樣一句話: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就是這一句話,影響了無數人,這就是一個鐵血般的漢朝,用行動告訴西域各國,敢侵犯強漢者,即使再遠,我們也將必殺之。


四:漢朝對西域各國的影響


當西域都護府成立時,西域各國就開始對漢朝臣服,漢朝管理這裡,在這裡設置官職,漢軍守護著這裡的和平,自從陳湯滅了郅支單于後,漢朝在西域的聲望達到最大。在漢朝時期,記載的西域三十六國,他們相繼成為漢朝的附屬國。西域都護府的建立,是造成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存在,西域各民族都在漢朝的統治下,同時也擴大了漢朝的版圖。



由於匈奴在西域殘酷的統治,對各小王國來說是一個災難,匈奴從不工作勞動,卻享受著和古國的進貢,時不時還去掠奪其他國家。而漢朝以仁義在這裡統治,受到這裡的民族歡迎,漢朝在西域駐兵屯田,大力發展西域經濟,中原的技術和文化相繼傳到這裡。同時絲綢之路,也得到西域都護府的保護,為漢朝、西域、中亞各國的交流奠定基礎。


五:漢朝和中亞的交往


從設置西域都護府後,絲綢之路比以前更加繁榮和安全。西域作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絲綢之路在漢朝內,還是安全的,但出了西域後,情況就不一樣,因為中亞國家,漢朝一開始管不到。陳湯滅郅支單于後,中亞其他國家開始知道漢朝的強大,只有和漢朝建立友好的關係,已經才能獲得安全,不然郅支單于的毀滅就是榜樣。



由於絲綢之路是漢朝和中亞的聯繫紐帶,西域能否安穩,決定絲綢之路是否暢通。經過絲綢之路,漢朝實力不僅影響中亞,科技文化也影響中亞各國。來自東方的鐵器、絲綢、瓷器等商品,不斷進入中亞各國。根據《漢書·西域傳》的記載,中亞國家不知道鑄鐵技術,他們更不懂把鐵製作成兵器。自從西域都護府建立後,絲綢之路的繁榮,中國的鑄鐵技術流入中亞各國,西域各國同樣學會鑄造。


不管是中亞和西域各國,由於地理位置深入大陸中心地帶,降雨量比較少,只能靠高山上的雪水灌溉,由於沒有鋒利的鐵器,他們很難開鑿出坎兒井這種灌溉工程,如今許多坎兒井都是漢朝時期開鑿出來的。可見,來自漢朝的先進技術,改變了這裡的人民生活條件,達到更加繁榮。



六 :總結


西域和中亞各國,前期由於匈奴的阻礙,漢朝對這裡的影響有限,這是建立西域都護府前的歷史。建立西域都護府後,標誌著這裡成為漢朝的領土,西域成為漢朝版圖的一部分,對歷史的貢獻很大。之後的朝代,都想把勢力深入西域。雖然漢朝一度影響中亞各國,但並沒有影響到,也改變他們的習俗文化以及信仰。漢朝也沒強迫他們改變自身文化,而更多技術和商品改變他們對中國看法和認知,以及對科學技術好奇。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