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仁川登陸,大「院」君深院裡蹲,清朝的神操作

江邊寓客 發佈 2020-01-25T02:37:27+00:00

1882年7月23日,朝鮮發生「壬午兵變」,叛兵占了王宮,傷了王后閔氏,還造成日本人數十人死亡。與此同時,清廷拍板命令朝鮮趕緊處理和日本的關係,雙方簽訂了《濟物浦條約》,朝鮮局勢才逐步安穩下來。

1882年7月23日,朝鮮發生「壬午兵變」,叛兵占了王宮,傷了王后閔氏,還造成日本人數十人死亡。兵變的背後主使者是朝鮮大院君-朝鮮國王生父李昰應。

事出有因。朝鮮國王高宗十二歲繼位,大院君以輔佐為名,掌握了朝鮮軍政大權。後來高宗親政,但是為人柔弱,王后閔妃藉助家族勢力,1873年推翻了大院君的統治。但是大院君人老心不老,不甘寂寞,1882年背後支持兵變後,再度上位。

得知此事,當時清政府命令李鴻章全權處理,李鴻章獲悉兵變,決定誘捕大院君。8月17日派兵船三艘,淮軍六營自煙臺起航。8月20日在仁川附近海港登陸,誘捕了大院君。與此同時,清廷拍板命令朝鮮趕緊處理和日本的關係,雙方簽訂了《濟物浦條約》,朝鮮局勢才逐步安穩下來。

清軍捕到大院君後,立即押送押送大院君往到天津。後來,清廷命令將大院君李應「安置直隸保定府地方,永遠不准回國。」。雖然是軟禁,但是清廷對大院君的生活安排得十分周到。在禁期間,不能私與他人交接,信件、出入均被監視。這樣,大院君軟禁保定達三年之久,才被放回朝鮮。清廷囚禁朝鮮大院君事件,標誌著清廷對朝鮮「以夷制夷」政策的改變,而且突破了宗主國從不干涉屬國內政、外交的傳統方針。

清廷為什麼囚禁大院君?

一是為了防範日本。在日本吞併琉球後,在經濟、軍事等方面不斷加強對朝鮮控制。朝鮮「壬午兵變」的發生,無疑給日本造成了入侵朝鮮的藉口。因此清廷此舉,正如郭嵩燾所言:「以振厲中外人心,而求所以奠安朝鮮,鎮服日本,所保全實大。」

二是大院君所為與清廷政策不一致。面對內憂外患的局面,清朝採取「內須變法,外須和戎」的內政外交方略;當時日本在朝鮮的勢力不斷深入,清廷實行「以夷制夷」的牽制之策,即勸朝鮮對外開關,通過允許列強通商以制日本。此名「為朝鮮計,實為中國計」。但大院君頑固守舊,拒絕對外交往。這與清廷開放朝鮮、引列強共同保護,以維繫晚清大局的思想相悖。大院君是朝鮮國王生父,地位特殊,李鴻章建議囚禁在中國是最好的處理方式。

三是清廷的軍事實力比較雄厚。在朝鮮「壬午兵變」之前,清廷籌辦海軍,先後從英德等國購進多艘船隻,軍事實力有所增長,能夠左右局勢,暫時壓制住日本。但清朝搶先出兵干預,打亂了日本的部署,使其無從下手。

四是得到一些西方國家的支持,尤其是德、英、美等國。各出於其自身的考慮,不願意日本在朝勢力膨脹,以至影響其在朝鮮的權益。紛紛表示對清廷拘捕大院君、平定朝鮮內亂的支持。其中,美國駐日公使就此發表見解,認為「朝鮮之屬於中國已數百年,眾所周知。此次,中國發兵往定內亂,具有擔當,所為實合公法。」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