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師喊話:你如何看待設計收費標準的「與時不進」?

土木在線 發佈 2020-01-02T12:52:13+00:00

上世紀八十年代,多數設計單位還是事業單位,那時的標準還是計劃經濟時代的國家規定,低收費,低工資,高福利。

最近一段時間關於設計收費價格的話題被熱炒起來,設計費究竟能不能「漲」?為何「與時不進」?

就筆者所知的設計收費標準,跟中國設計行業的發展、變革是密切相關的。

上世紀八十年代,多數設計單位還是事業單位,那時的標準還是計劃經濟時代的國家規定,低收費,低工資,高福利(相應那時的生活標準)。

1992年「價費字375號」正式確定了以市場經濟為主體的企業收費模式,設計單位多數也實行了企業化管理,又恰逢鄧小平南巡講話,行業迎來了跨越式發展。

客觀地說,當時的標準並不算高,但企業門檻高,雖是最徹底的市場化競爭行業,但競爭相對有序,同比社會而言,職業自尊明顯,幸福感強烈。有很多放棄權利部門而選擇投身設計事業的例證。最大的效益是培養、鍛鍊並儲備了一大批「68式」人才(出生於六十年代,畢業於八十年代),這些人的經驗,能力,管理水平,成為今天很多大型設計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2002年3月1日,廢止原「375號文」並正式開始實施「計價格<2002>10號」,通稱2002版收費標準至今。應該說,這個標準較之前有了較大提升,設計單位是滿含期待地盼著他頒布的。同時,出台此項標準的背景是應對WTO的市場准入和民營事務所的開發。

但是此標準一出台就議論紛紛:

一說標準太高,包括制定標準的主管部門都傳出此類聲音,有增加國家投資的擔憂,繼而引發了不正確議價風氣;

二說留下了政府指導價和市場調節價的歧義和隱患,適逢中小企業風起雲湧,行業門檻大幅降低,競爭走向無序。

2002版標準執行至今十多年了,其他行業或產品有多少價格十幾年不變的,我沒有認真調查不敢妄言。但這個十幾年中國突飛猛進,日新月異的增長和發展是有目共睹的。所以,用是否與時俱進的態度來審視,評價一下這個標準,我想無論對制定者或是執行者都是有積極意義的。

故而筆者斗膽以自己的經驗,思考和職業責任感議論一下當下的標準。

1,標準固化與經濟發展不同步

最近這十幾年,中國的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國力顯著提升,GDP從10萬億增長到40多萬億,穩居世界第二位,居民收入也有明顯增加,與此同時,CPI,通脹也在有力調控的基礎上伴隨著上漲,粗略估算大致有一倍左右,但房價漲幅遠遠不止,各地差異較大,但多數應在五至十倍範圍內。

而設計費呢,標準不但沒有任何調整,在無序競爭的市場環境下,打折的幅度越來越大,哪怕是按照下限收費都是奢望。雖也能夠搭著造價上漲的船水漲船高些,但杯水車薪,聊勝於無罷了。

顯見的例證:十年前,有些水準的住宅每平方米收費30~50元,今天大致還是這個標準。設計企業可是絲毫沒有分享到房地產業高速發展的利益!

筆者認識的幾個有些身價的設計師,沒有一個是靠賺設計費攢的,多數是搭便車投了些房產,或者是老闆周轉不靈拿房子抵些費用等等,有遠見抑或僥倖而已!

2,工作內容與要求不同步

2002標準頒發至今,時代進步,科技發展,認識和境界都有質的飛躍,無論政府主管,投資者甚至消費者,往往站在世界的高度,用未來的視角,以引領潮流的決心來鞭策設計企業。

新的政策法規不斷出台和升級,對環保的要求,對節能的要求,對綠色的要求,對城市發展的研究,對生態環境的研究,對消費者需求的研究,都擺在設計師的桌面上,設計師們可以認為這些不是必需,但面對快速發展到一定階段後要有更長遠的可持續考量,設計師只有選擇擔當。

專業技術的快速發展給設計師也帶來極大挑戰,統籌,管理,協調專業諮詢公司,如景觀,燈光,幕牆,交通,標示,智能化等等不一而足;適應3D系統的挑戰,運用BIM技術,搞協同設計,這已不是簡單的提升,而是完全站在與以往不同的高度升級換代,不然的話,遲早會落後於時代,被市場拋棄。

同時WTO設計行業全面開放,跨境交付甚至可以沒有資質門檻,這樣一來,國內市場完全國際化競爭,隨便一個縣級城市的公共建築都喊著國際招標。此舉誠然開闊了國內設計企業的眼界,在掙扎的過程中也強化了自身體質和要求,提升了競爭力。

上述情形雖有發展和進步的積極意義,但成本的巨額付出和學習的艱辛代價是巨大的,具體至人的更新和維護其滋味更是難言,而這些所有並沒有在標準上有任何反映。

3,職業責任不同步

設計企業承接任務是以企業資質為平台的,但出圖以後對設計責任的承坦卻是企業和執業資格的個人雙重承擔的。這個責任某種程度而言是無限並追溯終身的。企業可能因為個別員工的粗疏和失職引發的重大責任事故受到懲處,吊銷資質證書,進而喪失市場生存地位;員工也可能因企業或客戶的非分要求,或是多工種,多專業的複雜協同中拿捏不住,還或是分包、供應商的連帶責任而受累終身。央視的設計師如果不是明智或是僥倖的沒在幕牆保溫材料上簽字的話,今天恐是身陷囹圄!如今一出重大責任事故,必先查設計,說是高危職業,似也不過也。

當下,上海正在大力推行規劃審批承諾制,將27項審批內容中除關係國計民生,生態環境的9項仍由政府核准外,其他俱交由業主和設計企業承諾告知。此舉對大大提高審批效率,減少因自由裁量和核准過程中產生的腐敗因素有重大積極意義,但同時也極大加重了設計企業的責任風險。

一般而言,設計師不太會像其他一些行業的個別執業資格人士為個人利益弄虛作假,但卻經常糾結於因市場競爭和企業生存環境帶來的突破規範,打政策擦邊球,嘗試安全底限的行為,這不僅僅來自於客戶,有時甚至源自自身。

筆者仔細分析過2002版收費標準,也對照了現行《民用建築設計勞動定額(2000)》,同時也參加過中國人保當時為推行設計保險的研討,可以肯定的說,標準對職業責任的工作增量缺乏考量,沒有同步,對無論企業和執業者個人的風險溢價沒有涉及,保險費用沒有包括。

4,社會責任不同步

所有的設計企業在市場競爭上根據自己的能力是基本平等的,但在社會責任的承擔上,確實不能做到同步。這並不是說某些企業沒有社會責任感,但在災害處理,緊急救援,對口援建和支持上,主流設計單位和一般設計企業在職責上和擔當上是有著本質區別的,這不僅僅是利益上的區別,更是價值觀上的區別。我不否認很多設計企業的負責人從心裡就有社會責任感,我事實上也認識不少,但他一定是量力而行的,不是那種指到哪打到哪的基礎和後備力量 。

還有在標準,規範的編制修訂、教育、培訓的承擔,保障性建設,要務處理中,總有一些設計企業在默默地擔當,托底地承受。而那些純粹以逐利為核心價值觀的企業可以全然不顧這些,盡可以沒有未來地殺價競爭。不能勉強收費標準對此有所反應,但要有行規和底線讓這些設計企業能夠有所堅守。

5,競爭不同步

一個負責任的企業,在接洽項目以後,上手之前,要做大量的前期工作,要花大量的人力,精力就社會,環境,歷史和人文,可持續發展做出可行性研究,可這往往在合同之前。可他面對的對手,卻可能是那種擅長快速複製品,沒有投入只有仿效的人家,他們祭出的是沒有理想和未來的殺價競爭的價格策略,可這卻經常稱為「市場價格」。

我最討厭的一詞就是「市場價格」,這不但是忽略能力和個性的託詞,更是逼良為娼的手段。特別是那種所謂槍手公司,仗著一些活躍的表現,刺激的效果圖,贏得了不少項目和追捧。他們之中真可能出個別大師,但其主流是不顧及實際,不顧及工程,不顧及細節,不顧及使用,不顧及人本地放大了效果圖和模型的作用。

而負責的設計企業,注重文化價值觀,注重嚴謹細緻,可以追溯,不媚不迎,卻在所謂的「市場價格」威逼中漸行漸遠。

6,生活水準不同步

任何收費標準,是否合適,都要核算到具體承擔的人上來衡量,我結合現行的收費標準和勞動定額及個人實踐經驗做了一個分析來探討:

以做超高層,城市綜合體,演藝會展中心等標誌型建築為核心業務的設計企業,每10萬平方米造價為80000萬人民幣,工日數6400個,設計費1800萬元,摺合每工2800元,摺合人均年產值70萬元,摺合人均年總收入35萬元,實際到手現金21萬元。

以做醫院,酒店,普通辦公樓和商業設施及政府部門等城市化核心建築的設計企業,每3萬平方米造價18000萬元,工日數2100個,設計費410萬元,摺合每工2000元,摺合人均年產值50萬元,摺合人均年總收入25萬元,實際到手現金15萬元。

以做住宅,學校,配套改建等城市基礎建築的設計企業或承擔主體設計企業分包業務的,每1萬平方米造價3000萬元,工日數800個,設計費80萬元,摺合每工1000元,摺合人均年產值25萬元,摺合人均年總收入12.5萬元,實際到手8萬元。

上述測算僅為示例,是在設計企業的業務模式上高度概括。設計費取費按照標準下限,實際上目前即使一流設計企業也基本收取不到該標準,大致還要有20%~30%的折讓,但實際產值還能呼應,這證明了兩點,其一,靠大量的加班填補;其二,在每個項目中減少投入,降低標準,從而多接項目平衡。以200人以上的規模企業為樣本,每工以工作5~10年的中級員工為樣本,員工收入占產值50%,含四金,保險,福利,稅收。

上述分析,恰好印證了筆者了解的設計企業的三個層面,第一層優秀企業,總量不超過10%,第二層骨幹企業,50%以上,其他邊際企業。

但即使是優秀企業的骨幹員工,最出活的,20餘萬的年收入,在一,二線城市過日子尚可,一涉及買房就沒轍了。其他層面更惟有掙扎了。十年前標準出台時這個收入水準在社會上是可以笑傲的,今天可就是無奈的了!一個行業如果普遍存在這種現象,行業的尊嚴與未來何存,標準的現實性合理性何存?

7,行業水準不同步

同樣是以執業資格為行業特徵的,會計師除少數核心人員和部門外,絕大多數以審慎、嚴謹為職業訴求,大量重複標準化勞動,大學生上手就能幹活,一個客戶,可以維持足夠長的周期反覆產出:律師門檻高,但個人利益與企業利益,與項目利益充分掛鈎,無需多工種協調,知識更新有限,最主要的是收費核心是人工工時,每一分鐘都流淌著委託人的資金,毫不浪費,哪怕是和你聊天。

設計師的培養僅有刻苦遠遠不夠,還要有靈感和悟性,一萬小時的入門時間是今後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每一個項目都有唯一性,即使大量群體存在的住宅也要在規劃,環境,細部上精心謀劃,統一的群體必有和諧的豐富,帶有強烈識別性的烙印。很少有業主從一而終,況且公共項目都要招標。

知識更新快,學習成本高,行業特徵與醫師有相憐之處。醫師的費用受制於醫保政策,完全市場化的設計行業理應與時代同步。

8,國際標準不同步

2002收費標準大致是收取工程建造費用的2%~3%,國際上一般也是按照建造費用收取,但範圍大都在5%~7%左右(包括香港,台灣),就我的認知而言,可能是世界範圍內的低標了。國際上的造價,無論已開發國家或是不已開發國家,普遍因為人工費用的高昂要較我們有30%~50%的溢價。這樣一比,足足差了兩倍。

制定標準時,考慮到國情,考慮到國家投資占大頭,放低標準情有可原。但時至今日,一來,我們的設計水準在國際化的競爭環境下逐漸接軌;二來,我們一、二線城市居民的生活指數絲毫不差任何國家,過去是香港居民到大陸購房,採購日用品,現在完全倒過來;再有,隨著土地成本快速上升,建造費用占比下降,設計費的敏感性顯著減弱,業主,政府更關注的是品質,質量,安全,因而,我們完全有理由向世界標準看齊,接軌。這代表著我們行業的時代特徵,願景不同步。

低收費、低標準,根源在於重視有形勞動,重視物質,不重視知識,不重視創造的農耕文明體現。工地上返工讓工人敲一堵牆每一工都會算得清清楚楚,設計師收些修改費用卻橫豎難認。要從中國製造走向中國創造,我們必須給智慧型企業,文明發展的推動者有所交待,這事關國家未來發展的空間和地位,我們實際承載著太多的期許和寄託。

9,對策和建言

自重自尊,堅守底線:設計企業堅決摒棄價格競爭,以此為恥。突出技術能力、管理水平、協調能力,強調責任、響應、追溯,在謀求業主信任的基礎上堅守收費標準。

政府管理,行業紀律:高收費雖不是高標準,高質量的必需,但總有因果,需要呵護培養,維持紀律,驅逐「劣幣」。

增值服務:設計企業練好內功,突出主流優秀設計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在項目管理,設計總包,招投標管理等方面強化能力,拉開差距,在城市化發展和城市更新上起主導作用,進而收取相應的管理與溢價費用。

成本覆蓋:在跨地服務和交付上,在各類諮詢服務過程中,在有效的前期服務中,在非己方的原因造成的修改變更中,合理明確誠實的提出人工和費用成本以求覆蓋。

嚴肅政府指導價:政府投資或國資投資項目,嚴格執行收費標準,在明示設計要求的同時也明示設計收費,從而標杆行業水準,代表國家的價值取向。

無差別對待:政府投資或國資投資項目,可以國際招標,但必須以現行收費標準標註設計費,境內外一視同仁,無歧視。

應時而變:主管部門,考慮國情,民情,考慮行業發展前途,適時而動,應時而變,與時俱進!

本文轉自公眾號「道路瞭望」,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