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半島民族英雄李舜臣,靠什麼戰勝日本人?最終結局怎麼樣?

市井講史 發佈 2020-05-25T20:33:34+00:00

十六世紀末期,日本大封建主豐臣秀吉在統一全日本後,即謀求向外擴張,於1592年悍然發動了侵略朝鮮、進而侵略中國的戰爭,朝鮮軍民奮起抗擊,由於這一年是壬辰年,所以,朝鮮史書稱這次長達七年的戰爭為壬辰衛國戰爭。

【明朝時,日本大舉侵略朝鮮半島,李舜臣為何能孤軍戰勝日本人?】

引言

世界上有各式各樣不同用途的船隻,龜船則是朝鮮水軍將領李舜臣在十六世紀末期創製的一種造型獨特的戰艦。由於它在當時的海戰中顯示出無比強大的威力,多次重創日本海軍,因而被稱為朝鮮壬辰衛國戰爭的「王牌」戰艦。

日本侵朝

十六世紀末期,日本大封建主豐臣秀吉在統一全日本後,即謀求向外擴張,於1592年悍然發動了侵略朝鮮、進而侵略中國的戰爭,朝鮮軍民奮起抗擊,由於這一年是壬辰年,所以,朝鮮史書稱這次長達七年的戰爭為壬辰衛國戰爭。在這次戰爭初期,朝鮮陸軍節節敗退,不到三個月,漢城、開城、平壤三座重鎮相繼失守,形勢十分危急,但以李舜臣為統帥的朝鮮海軍,卻多次在海戰中取得大捷,不僅在海路上有力的牽制了日本侵略軍的北進,而且為中朝聯軍的反擊贏得了時間,為最終粉碎日本的侵略和保衛偉大的祖國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李舜臣造龜船抵抗日本水軍

李舜臣指揮的朝鮮海軍之所以能屢戰屢捷,除了他們具有誓死捍衛祖國的決心和廣大人民的有力支援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他們擁有當時世界上先進的戰艦——龜船。

在戰爭爆發的前一年,李舜臣出任朝鮮全羅左道水軍節度使。他是一個智勇雙全,熱愛祖國的傑出的海軍將領,為了在反侵略戰爭中立於不敗之地,他根據多年海上的實戰經驗,創製了一種能攻能守,火力很強的新型戰艦。它的外形酷似烏龜(見附圖),因而被稱為龜船,或稱龜甲船。

這種龜船與一般的戰艦相比較,具有許多不同的特點:第一,整個船體除嘹望孔、射擊孔及兩旁的槳孔外,基本上是封閉的,這樣,既可以保護自己的將士,不易被敵人擊中:又可沖近敵船,擊殺敵人。第二,船的上部全部蓋上弓形鐵板,形如龜背,鐵板上還滿布鋒利的大鐵釘(又稱錐刀),既可抵禦敵船的炮火,又使敵人不敢靠近登船,有利於進行海上「肉搏戰」。第三,船頭部位稱為「龍首」,置有銃穴,既可發炮,又可噴射火焰或煙霧;船的兩旁共置有十四個射擊孔,根據戰鬥的需要,可放發銃炮,也可發射弓箭;船的後部稱「龜尾」,其下是舵位,其上也置有銃穴發炮。

船艙內則備有各種銃炮,弓弩和彈藥,將士們隱身艙內,通過各臁望孔可清楚地觀察敵情,並根據戰情的變化,在任何一個方向都可以隨時向敵人發起進攻。這種龜船,一般長約一百一十三尺,船首寬十二尺,腰廣十四尺五寸,尾部稍狹為十尺六寸。船的形制十分靈巧,進退縱橫,快速如飛,猶如一座異常堅固的海上活動堡壘,敵船對它毫無辦法,它卻以強大的火力,輕而易舉地殲滅敵船。

正由於龜船具有以上的特點和作戰功能,因而每當海戰之時,李舜臣便常以這種龜船打先鋒,讓它首先沖入敵艦群,左沖右撞,往來穿梭,發射各種槍炮,或直接將敵船擊沉撞破;或沖亂打散敵艦陣形,然後再由其它艦隻向敵艦發起猛攻,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李舜臣率龜船戰隊屢次戰勝日本水路進攻

就這樣,李舜臣以及由他所統率的朝鮮海軍將土們,以他們對祖國的赤誠和手中掌握的「王牌」戰艦——龜船,在王辰衛國戰爭中,先後取得了玉浦、合浦、泗川、閒山島、釜山、鳴梁、露梁等一系列重大海戰的勝利,共擊沉擊傷敵艦數百艘,使日本侵略軍很快就喪失了海上優勢,徹底粉碎了日軍「水陸並進」的作戰計劃,迫使氣勢洶洶的侵略者,不得不陷於進退維谷的狼狽境地,為衛國戰爭的最後勝利立下了大功。可以這樣說,龜船不僅在朝鮮海戰史上寫下了光輝的篇章,而且在世界艦艇發展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結語

但這樣一位英雄人物,最後卻落得了個含冤入獄、壯烈犧牲的結局。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朝鮮宣祖三十年),朝鮮國王認為李舜臣欺君,以「武臣輕慢朝廷之習,不可不治」之名,以及「欺罔朝廷」、「縱賊不討」之罪,將李舜臣逮捕入獄,後在大臣的求情下,僥倖活命。在日本第二次侵略朝鮮時,李舜臣被重新啟用,在不斷以弱勝強的戰鬥中,終於有一次不幸中彈身亡。總體看,李舜臣遭到了朝鮮朝廷的不公正對待,正是因為其功績大,又遭遇了不公正對待,所以,他深受後世敬仰,半島人民將其與乙支文德、姜邯贊合稱為三大救國英雄,受到朝鮮半島人民的極高崇敬。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可提醒刪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