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代古冀州城遺址,魏美智

魏美智 發佈 2020-02-09T10:59:09+00:00

夏代古冀州城遺址魏美智經過博物館和文物鑽探發現了大齡的名勝古蹟,許多學者專家也到博愛進行學術考察。2003年冬季,博愛縣文物考古鑽探對內都遺址進行了鑽探調查,發現在遺址中部有大型夯土基址,疑是宮殿台基。

夏代古冀州城遺址

魏美智



經過博物館和文物鑽探發現了大齡的名勝古蹟,許多學者專家也到博愛進行學術考察。現存的名勝古蹟主要有:

【內都遺址】內都遺址位於博愛縣城南15公里的孝敬鎮內都村,遺址南部被村莊占壓,現存北部及一部分。文化層厚3米,面積約15萬平方米。遺址內涵非常豐富,有商代早期文化、周文化、春秋戰國文化、漢代文化等。2003年冬季,

博愛縣文物考古鑽探對內都遺址進行了鑽探調查,發現在遺址中部有大型夯土基址,疑是宮殿台基。在北部有夯築城牆、壕溝等。發現灰坑、陶窯、窖穴、墓葬等遺蹟較多。經對城牆鑽探,發現大部分被掩埋在地下,北城牆殘長約300米,寬約25米(部分被鄉村公路占壓)殘高1.5—5米。東城牆殘長70米,向南被村莊占壓,東北角轉角初較寬,約30米。整個東牆完全埋於地下。西牆處磚瓦窯占壓的西北角外全部被入村公路占壓。城牆夯築,夯層厚10—12厘米,夯窩徑4—8厘米。夯土中夾雜繩紋、附加堆紋、藍紋陶片,器型有陶鬲、陶罐、盆、瓮等。在西北角起土坑內發現有圓形灰坑,坑內有較多的繩紋、藍紋陶片,為商代文化遺物。現地面仍保留有一段城牆,為漢代修築,高5——6米。當地傳說內都城在商代為冀州城。

1989年9月27日,博愛縣人民政府公布其為文物保護單位。

【內都城址】位於博愛縣城南15公里的孝敬鎮內都村,經初步調查,城址基本呈方形,面積約15萬平方米,基本建設破壞嚴重,東城牆和南城牆地面已無存,城址大部分被村莊、公路、河堤占壓。現存北半部及部分北城牆和西北角一段城牆。地面暴露的北牆殘長約300米,寬約25米,高約1.3—5米,大部分被公路、河道占壓;西城牆南部無存,僅保留西北角一段城牆,長35米,寬25米,高5米。2003年冬季,鑽探調查發現在遺址中部有大型夯土基址,疑是宮殿台基。


在北部有夯築城牆、壕溝等。發現灰坑、陶窯、窖穴、墓葬等遺蹟較多。經鑽探發現北城牆殘長約300米,寬約25米(部分被鄉村公路占壓)殘高1.5—5米。東城牆殘長70米,向南被村莊占壓,東北角轉角處較寬,約30米。整個東牆完全埋於地下。西牆處磚瓦窯占壓的西北角外全部被入村公路占壓。南牆被沁河堤占壓。城牆夯築,夯層厚10—12厘米,夯窩徑4—8厘米。鑽探調查發現在西牆外和北牆外有防禦壕溝,寬約10米;從暴露的城牆剖面來看,城牆為夯築,夯層厚10—12厘米,夯窩直徑4—8厘米。夯土中夾雜有繩紋、附加堆紋、藍紋陶片,器型有陶鬲、罐、盆、瓮等。從出土陶片及諸多現象分析,城址的始建年代應在商代或商早期,至漢代時期廢棄。群眾傳說為夏代冀州城。據隋《地理志》載:「冀州,古堯之地。舜分州為十二,冀州析置幽、並」。據《懷慶府志》《元和郡縣誌》記載:《禹貢》「冀州之域,覃懷之地。」又據《懷慶府志》卷之四輿地誌載:武德郡有中都城。《水經注》曰:「光溝水經中都亭南。」(今為內都村)。府志記載的「中都城」應是此處。1989年9月27日,博愛縣人民政府公布其為文物保護單位。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