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皇帝為何19歲便早早駕崩?荒淫如此、縱慾過度,19歲已屬高壽

嬌妹說歷史 發佈 2020-06-15T12:17:39+00:00

同治皇帝在位期間,逐漸走向沒落的大清王朝開始呈現復甦景象,「宮府一體,將相協和」以致內亂平定、外患暫緩、國運中興。然而,這一切都和6歲繼位的同治皇帝毫無關係,以「垂簾聽政」方式實操晚清軍國大政的慈禧太后才是真正的有功之人。

同治皇帝在位期間,逐漸走向沒落的大清王朝開始呈現復甦景象,「宮府一體,將相協和」以致內亂平定、外患暫緩、國運中興。然而,這一切都和6歲繼位的同治皇帝毫無關係,以「垂簾聽政」方式實操晚清軍國大政的慈禧太后才是真正的有功之人。由此可見,《清史稿》對同治皇帝「遇變修省,至勤也;聞災蠲恤,至仁也;不言符瑞,至明也」的積極評價,基本等於扯淡。

大圖模式

清史稿

後世學者為同治皇帝總結了「五大不幸」:幼年喪父;童年無樂;母子失和;婚姻不幸;英年早逝。前四項不幸,客觀因素占據主要部分,同治皇帝或許無法更改;但「英年早逝」這一項,同治皇帝應該承擔重要責任。

同治皇帝的死因爭議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剛剛親政一年有餘,年僅19歲的同治皇帝便病逝於養心殿。至於死因,《清實錄·穆宗實錄》雖然給出了「適出天花,元氣日虧,以致彌留不起」的官方說法,但其臨終「下部潰爛,臭不可聞,至洞見腰賢而死」的具體慘狀卻足以說明官方解釋的不足為信。

大圖模式

對此,《清朝野史大觀》給出了較為明確的說明:

(同治皇帝)出而縱淫,專覓內城之私坊取樂焉,久之毒發,傳太醫院治之。太醫院一見大驚,知為淫毒,而不敢言。慈禧傳旨曰:「恐天花耳。」遂以治痘藥治之,不效。帝躁怒,罵曰:「我非患天花,何得以天花治!」

對於同治皇帝「實患梅毒,並非天花」的死因,《翁同龢日記》和諸多清史研究大家也曾提供了充足證據予以證明。只是這種荒唐的死法,絕對不能記載於清朝正史,只能用病症類似的天花重疾,予以掩蓋。

大圖模式

翁同龢日記

同治皇帝長達十幾年的荒唐表現

6歲登基的同治皇帝,雖然還只是個孩子,但其身為帝王卻只能遠離嫡母、生母,獨身居於養心殿,身邊只是太監、宮女或者翰林侍讀們。在諸多時人筆記和野史文獻中,都能看到時任翰林院侍讀王慶祺的記載。

這個在清朝官方文獻中亦有記載的從五品官員,不以督促皇帝學習而己任,而是憑藉著「美丰儀,工度曲,擅諂媚之術」的長處,致力於提前開發同治皇帝的荒唐基因。提供淫穢畫冊、講述宮外艷事,甚至「親自上陣」讓同治皇帝整日處於心神不寧、浮想聯翩的恍惚狀態。


翰林院

可就因為如此,王慶祺竟然得到了「寵冠同儕,無與倫比」的皇帝恩寵,品秩由從五品升至正二品;官職由侍讀升至毓慶宮行走;甚至還能和同治皇帝「同臥起,如漢哀董賢故事」。此時的同治皇帝,尚未成年,卻已經具備了荒淫帝王所有的特點。

同治十一年九月,17歲的同治皇帝終於迎來了自己的大婚之日,「端莊貞靜,美而有德」的孝哲毅皇后讓同治皇帝找到了愛情,也有了短暫鶼鰈情深的融洽夫妻生活。如果就這樣發展下去,同治皇帝或許有所作為、頗有建樹。

大圖模式

清朝史上最慘的孝哲毅皇后,死後被"搜腸刮肚"

可同治皇帝偏偏有一個將天下萬事、萬物都視為私有,掌控慾望強大到極點的生母——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對同治皇帝訓誡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慧妃賢明,宜加眷遇;皇后年少,未嫻禮節。皇帝毋輒至宮中,致妨政務」。

恩寵之妻,不能寵;厭惡之妃,不能棄;萬般無奈之下,同治皇帝索性放棄整個後宮,在恭親王奕訢長子——載澄的帶領下,「出而縱淫,專覓內城酒肆私坊縱樂」。

大圖模式

恭親王奕訢

載澄的「積極引導」

載澄,背靠恭親王府、歷任顯要官職,乃係同治朝「載」字輩宗室成員中的領袖級人物。自幼聰穎的載澄,受到了正規的傳統教育,其早年所成詩作直到現在仍堪稱名作。

據相關資料記載,載澄還「博材藝,精騎射」,再加上其「光明俊偉之資」,絕對屬於晚清皇室宗親中的佼佼者。

大圖模式

載澄

可這位公子哥偏偏不將自己的聰明才智用在正道上,聲色犬馬沒有一樣不好,吃喝嫖賭沒一樣不會,整日「率其黨,狎游於街坊,年少縱慾,狂淫無度」,甚至還干出過「誘搶族姑」的荒唐事。兒子如此荒唐,恭親王奕訢甚至在其身染重病時,「日望其死,雖延醫治藥,不過掩人耳目而已」。

在如此聲色犬馬、見多識廣的堂弟帶領下,同治皇帝會淪落到何種地步,可想而知。等到慈禧太后獲悉兩人荒唐行為時,雖然對載澄予以了革爵、免職、圈禁宗人府的嚴懲,但卻為時已晚,此時的同治皇帝已經「身染花柳、久之毒發,以至深沈不起」。

大圖模式

後記

時人道「自古中國帝王以色而夭者不知凡幾,然未有死於淫創者」,煌煌一代帝王,竟死於腌臢之病,清之覆滅的號角,已經吹響。如此折騰、如此荒唐,同治皇帝能活到19歲,已屬奇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