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傳》:被抹黑的每一個後宮嬪妃都有歷史原型

文史不假 發佈 2020-02-28T04:21:29+00:00

受到疫情的影響,昨天剛刷完《延禧攻略》後,今天開始刷《甄嬛傳》。所以說,《甄嬛傳》中被雍正奉若神明的純元皇后,就完全屬於文學虛構的人物。

受到疫情的影響,昨天剛刷完《延禧攻略》後,今天開始刷《甄嬛傳》。感謝導演鄭曉龍,感謝編劇流瀲紫,在2011年首播後,直到現在依然願意觀看這部經典電視劇。

今天,暫且不提劇中的主要人物,什麼甄嬛、雍正或者果郡王,我們就只重點講述被黑得最慘的幾個女人們。

一、皇后烏拉那拉氏

由蔡少芬飾演的烏拉那拉皇后,在劇中作為最大的一個反派人物,甚至被網友們惡搞為「打胎小隊長」,一句「臣妾做不到啊」瞬間引爆全場,是一個心如蛇蠍而又隱藏極深的毒婦。

心懷對愛情的憧憬而最早嫁入王府的烏拉那拉氏,接連遭遇雍正的移情別戀和兒子弘暉的早逝,使其內心被徹底摧毀,進而導致了人物的黑化,演變成為一個可悲可恨的反派,最終被雍正帝下旨「死生不復相見」。

那麼,拋開劇情不提,真實的歷史上是否存在烏拉那拉皇后?答案是肯定的。

烏拉那拉氏(1681年6月——1731年10月),雍正帝的皇后,而且是一生中唯一的皇后,滿洲正黃旗人,內大臣步軍統領雲騎尉費揚古之女。所以說,《甄嬛傳》中被雍正奉若神明的純元皇后,就完全屬於文學虛構的人物。據《清史稿》 記載:

烏拉那拉氏,聖祖冊為嫡福晉。雍正元年,冊為皇后。結褵以來,四十餘載,孝順恭敬,始終一致。

可見,歷史上真正的烏拉那拉皇后,是由康熙為雍正欽定的正妻,在雍正登基後冊立為大清皇后。而且,這位皇后為人謙遜,寬以待人,深受雍正帝的寵愛。

因為康熙帝在位長達六十一年,所以烏拉那拉氏在雍王府長期生活了將近四十年。期間,她為雍正誕下了嫡長子弘暉,可惜在八歲時就夭折。

在康熙末年,面對波詭雲譎的政局,作為福晉的烏拉那拉氏悉心料理王府的一應事務,最大限度地保證了雍正的後方穩定,可以全身心投入到「九子奪嫡」中。

而作為兒媳,儘管雍正的生母德妃更喜歡皇十四子胤禵,但烏拉那拉氏依然經常前去入宮請安,代自己的丈夫胤禛盡孝服侍,贏得了極為重視孝道的康熙帝認可。

可以說,雍正能夠在「九子奪嫡」中勝出,除了他自己在前朝的努力外,與烏拉那拉氏在後宮的付出也不無關係。關於她的刻畫,電視劇《雍正王朝》倒是更加符合歷史的真相,符合歷史上真正的烏拉那拉皇后。

在皇后過世後,雍正帝悲慟不已,甚至要為其親自蓋棺。礙於祖制和朝臣反對,才最終作罷,據《清史稿》記載:

無親臨祭奠大行皇后,改令皇子朝夕祭奠儀式,遇祭例可遣官,乞停親奠。

所以說,在被《甄嬛傳》所抹黑的眾多歷史人物中,烏拉那拉皇后是其中最慘的一個。

二、華妃年氏

《甄嬛傳》在大黑特黑皇后的同時,對於年妃也著力頗重,她被塑造成了囂張跋扈和不可一世的後宮嬪妃。

由於忌憚年羹堯的勢力,雍正皇帝連同太后,通過歡宜香而讓華妃終身無法生育。最終,也在得知這個殘酷的真相後選擇自盡身亡。不過,歷史上真實的年妃卻與《甄嬛傳》中的演繹大相逕庭。

年氏(?——1725年12月),漢族,一等公年遐齡之女,內務府總管年希堯和撫遠大將軍年羹堯之妹,諡號為「敦肅皇貴妃」。

歷史上真實的華妃,不僅能夠生育,而且還為雍正帝生下了三個皇子,是後宮中生育最多的嬪妃。得益於此,年氏在潛邸時期就極受寵愛,雍正登基後就被冊封為貴妃,地位僅次於皇后烏拉那拉氏。據《清史稿》記載:

敦肅皇貴妃年氏,事世宗潛邸,為側福晉。雍正元年封貴妃。三年十一月,病重,晉皇貴妃。

雖然被雍正帝獨寵,而且年家的勢力也一步步崛起,但年妃並沒有恃寵而驕,一直都小心謙卑地侍奉雍正和皇后烏拉那拉氏。雍正曾多次誇讚其「秉性柔嘉,持躬淑慎」,完全與《甄嬛傳》中蔣欣飾演的刁蠻任性形象不同。

由於多次懷孕和皇子早逝,使得年妃的精神狀況和身體狀況都急轉直下,長期臥榻休養,最終在雍正三年時病重而亡。年妃過世後,雍正下旨將她金棺厚殮,日後同孝敬憲皇后與自己合葬於清泰陵。

事實上,後世多認為,雍正帝對於皇后烏拉那拉氏更多的是出於帝後之禮,而對於年氏才是真正的男女之情。

伴隨著年羹堯逐漸平定西北,他的威勢和野心都極度膨脹,雍正帝早已警覺。但出於維護年氏的顏面和顧及她的感受,才遲遲沒有對年羹堯出手。直到年氏病逝以後,雍正才對年羹堯及其勢力進行了徹底的全面清算。

三、曹貴人

在《甄嬛傳》劇中,曹貴人本名叫曹琴默,由演員陳思斯扮演。

這個角色在劇中也屬於典型的反派,最被人詬病之處不在於她對於年妃獻計獻策,而在於她事主不忠,左右逢源。

門第和出身不高的曹貴人,既沒有皇后和華妃的權勢,又沒有甄嬛和安陵容的才藝,甚至連淳常在的天真無邪都沒有。在步步驚心的後宮之中,皇后韜光養晦,端妃假病不出,齊妃蠢不可及,只有華妃一枝獨秀,而且在積極招兵買馬。

為了求得生存而拜倒在華妃旗下,曹貴人利用自己精明的頭腦和算計,為華妃出謀劃策在後宮爭寵,本也無可厚非。

但是,面對甄嬛的再三拉攏,曹貴人經過左右權衡後,毅然決心反叛舊主,直接將華妃挑於馬下。這樣明顯缺乏忠誠度的人,自然被雍正帝和太后所厭棄,最終也悄然過世。

關於曹貴人的歷史原型,在經過仔細比對後,大致判斷應該是雍正時期的懋嬪。

懋嬪(1677年——1730年),漢族,本姓宋,主事金柱之女。她與《甄嬛傳》中曹貴人的形象非常相似:第一,都屬於漢族;第二,都是很早就進入王府侍奉;第三,出身都不高貴;第四,都為雍正生下了女兒;第五,都被冊封嬪位。

史料中關於懋嬪的記載並不多,只提到她很早就進入王府,而且生下了一位公主。因不受雍正的寵愛,所以在後宮中謹小慎微,如履薄冰,應該不會參與到皇后、華妃和甄嬛等人的宮斗中。

懋嬪在雍正八年時過世,雖然清泰陵的主體工程基本竣工,但嬪妃的陵寢尚未建成,她只得暫安於田村的殯園內。直到乾隆二年底,才和齊妃的棺槨一同被移入清泰陵的妃園寢安葬。

四、安陵容

《甄嬛傳》除了對甄嬛、皇后、年妃等幾個主要人物的成功刻畫外,還有一個人物的塑造也極為成功,她就是由演員陶昕然所飾演的安陵容。

安陵容出身卑微但又極其敏感,因此,她的這種自卑之心被逐漸扭曲。對那些身份、相貌強於自己的嬪妃產生了越來越嚴重的嫉恨,導致這個人物被徹底黑化。最終的結局,在遭人利用之後被一腳踢開,簡直視如敝屣,後主動吞食大量的苦杏仁而死。

安陵容的歷史原型是雍正時期的安貴人,漢族,真名為安春曉,其父親官至燕京鹽運使。史料對她的記載並不多,生卒年也不詳,據《清史稿》記載:

初為貴人,累進妃,後降回貴人。

真實歷史中,雖然安貴人的出身不高,但也應該不會太低,絕非《甄嬛傳》中的縣丞之女可比。否則,她也不會一入宮就是貴人,更不會「累進妃」。

既然出生不會太低,那自然也就不會像劇中那樣因自卑而心生怨恨。作為官宦人家出生的安貴人,應該自小接受到了封建禮制的教育,斷不會在入宮後如劇中那般不擇手段和居心叵測。

不過,筆者對於《甄嬛傳》中她因父親貪腐而受到牽連的情節,倒是表示贊同。其父作為鹽運使,雖然官階不會太高,但鹽運歷來就是官府專營,其中的灰色收入自然不在小數。

安氏從妃位連降兩級成為貴人,雖然內中原因不明,但想來應與其父的貪腐密切相關。

五、祺嬪

在《甄嬛傳》中,她的扮演者是演員唐藝昕。祺嬪名叫瓜爾佳·文鴛,出生於「上三旗」的滿軍鑲黃旗。因為在平定年羹堯一案中,瓜爾佳氏一族彈劾有功而實現崛起。

入宮後,瓜爾佳氏牢牢依附於皇后,視甄嬛為眼中釘並成為打擊甄嬛的急先鋒。因為誣告甄嬛與溫實初的姦情不實而被打入冷宮,後拖至僻靜處打死,屍首丟棄在了亂葬崗。

翻閱史料後發現,雍正帝沒有任何一位瓜爾佳氏的後宮嬪妃。結合她的主要事跡,大致推斷其歷史原型應該是咸豐帝的嬪妃端恪皇貴妃佟佳氏。

佟佳氏(1844年12月——1910年5月),一等侍衛裕祥之女,滿洲鑲黃旗人。和《甄嬛傳》中的祺嬪一樣,佟佳氏不僅也是滿洲鑲黃旗人,而且,她也沒有通過正常的選秀女,而是因功而被母家直接送入後宮。

佟佳氏不僅出生名門,而且端莊秀麗,頗有姿色,這對於一向沉溺女色的咸豐帝來說,自然非常寵幸。在她入宮當年就被封為祺嬪,據《清史稿》記載:

擢恭親王奕訢為正使,內閣學士察杭阿為副使,持節齎冊,封為祺嬪。

不過,一向喜新厭舊的咸豐帝很快就對祺嬪失去了興趣。這樣,剛入宮不久,年紀輕輕的祺嬪就由寵妃變成了後宮棄婦。

辛酉政變後,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兩宮垂簾聽政,冊封祺嬪為皇考祺妃。在同治帝親政前夕,她又被尊封為皇考祺貴妃。

宣統繼位後,再尊封為祺皇貴太妃,宣統二年逝世,諡號為「端恪皇貴妃」。佟佳氏一生歷經了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和宣統五朝,熬死了四位大清皇帝,這在整個中國歷史上都是極其罕見的。

《甄嬛傳》洋洋洒洒拍了七十六集,但卻並無違和之感,它將宮斗劇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被後來許多作品所爭相模仿。

筆者個人認為,這部劇的成功,除了製作精良、拍攝認真、演技在線等諸多因素外,最重要的一點,就在於它沒有隨意顛覆歷史,胡編亂造歷史人物,而是通過鴻篇巨製的大體量,將這些歷史人物壓縮在了後宮之內。

歡迎關注——文史不假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