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臉識別被廣泛應用,是否真的必要?

鏡科技 發佈 2020-01-20T21:09:33+00:00

近年來,人工智慧技術快速發展,人臉識別也得到了廣泛應用,比如刷臉打卡、刷臉進站、刷臉支付等。還記得去年夏天,清華大學、中國藥科大學等部分高校開始在校園中引入人臉識別,可以通過刷臉實現報導、考勤,甚至是在課堂上對學生的聽課情況進行全面的監控。

近年來,人工智慧技術快速發展,人臉識別也得到了廣泛應用,比如刷臉打卡、刷臉進站、刷臉支付等。

今天上午,芝士刷微博的時候看到了這個:

本來只是在吐槽現在的孩子衣食無憂,對於金錢沒什麼概念,沒想到評論中有人說到刷臉支付的事情,引起了不少網友的熱議。

"刷臉"真的已經足夠成熟到應用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了嗎?

還記得去年夏天,清華大學、中國藥科大學等部分高校開始在校園中引入人臉識別,可以通過刷臉實現報導、考勤,甚至是在課堂上對學生的聽課情況進行全面的監控。

最開始,大家的想法還都很樂觀,有不少人調侃:"代答到"的業務要涼了。

後來,風向很快變了,更多人開始對校園裡無處不在的監控感到恐慌。雖然相關部門認為教室是公共場所,不存在侵犯隱私的問題,要求引進人臉識別技術的教務部門本意也是為了監督學生好好學習,但是通過人臉識別監控學生、甚至是監控老師的上課狀態,真的符合一個教育機構的根本價值觀嗎?

除了在學校、機場、火車站甚至公共廁所這些公共場合以外,人臉識別在社交軟體上也"大展身手"。還記得去年在朋友圈刷屏的"ZAO"嗎?只需要一張照片,你就可以成為熱門劇里的角色,和你的男神/女神對戲。但是對於ZAO的爭議也一直沒有停過。

人臉識別相對於其他生物識別技術(如指紋識別)最大的區別是,它可以遠程起作用。據統計,國人平均每人每天要面對300多個攝像頭,不知道什麼時候就被收集了個人的影像資料並傳到雲端儲存,又有可能會在我們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用到不知道什麼地方去(比如某種小視頻……)。

它就像是一把雙刃劍,既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又帶來了一些隱憂。在現在人臉識別的應用越來越廣泛的情況下,如何通過法律和道德準則來規範和限制人臉識別的濫用,還需要相關部門的把控。

據悉,歐盟為了有足夠的時間研究如何防止人臉識別技術的濫用,已經在考慮在未來的三到五年時間內禁止在公共場所使用了。希望我國相關部門也能儘快重視這個問題,制定出相關的法規。


註:以上所有圖片來源網絡,侵權立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