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長平之戰的起因只是簡單地獻城,其實是秦國的驚天大陰謀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發佈 2020-01-12T08:09:18+00:00

秦、趙兩國之間的長平之戰是戰國晚期最重要一場戰爭,是趙國實力發生重大轉折的一場戰役,趙國在此戰中損失了幾乎全國所有的青壯年男子,在人口是第一生產力的戰國,趙國從此再也無力對抗秦國,而發生這一場戰爭的原因卻是秦國與韓國之間的戰爭。

秦、趙兩國之間的長平之戰是戰國晚期最重要一場戰爭,是趙國實力發生重大轉折的一場戰役,趙國在此戰中損失了幾乎全國所有的青壯年男子,在人口是第一生產力的戰國,趙國從此再也無力對抗秦國,而發生這一場戰爭的原因卻是秦國與韓國之間的戰爭。

關於長平之戰的起因,原本是因為秦國攻打韓國的野王地區,拿下了野王,野王就是今天河南省沁陽市,當時韓國的都城是新鄭,新鄭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省會鄭州市,野王位於黃河以北,新鄭位於黃河以南,野王就是連接韓國都城新鄭與上黨郡的唯一通道,現在被秦國人占領。

秦國占領了野王,韓國最北邊的領土上黨郡於是成了一塊飛地,韓國為了讓秦國罷兵,於是提出將原本就無法控制的飛地上黨郡獻給秦國,秦國同意了,韓王命令上黨太守馮亭將上黨郡獻給秦國,可身為當地人的馮亭不願意將上黨郡獻給秦國,在與長平百姓協商後,決定將上黨郡獻給趙國,當時趙國國君趙孝成王同意了馮亭的獻城,畢竟上黨郡有17座城池,而且還是戰略要地。

於是秦昭襄王不幹了,原本是囊中之物的上黨郡,到嘴的肥肉居然被趙國拿去了,於是以此為藉口率軍攻打上黨郡,接著就引發了著名的長平之戰,然後就有了白起坑殺趙國45萬軍隊的慘案,趙國元氣大傷,再也無力獨自抗秦,直到滅亡。

原本引髮長平之戰的原因就是上黨郡太守馮亭將上黨郡獻給趙國,那麼問題來了,馮亭為什麼要將上黨郡獻給趙國呢?韓王都同意割讓給秦國了,一個小小的太守憑什麼敢違抗韓王的命令把上黨郡17城私自獻給趙國呢?

史書上對此的解釋是因為當地百姓不願意歸附秦國,畢竟上黨郡一百年來都是韓國的領土,投靠趙國這個原本的三晉之國,更有歸屬感,而秦國在東方六國人的眼中完全是一幅野蠻人的形象,所以馮亭和上黨百姓做出了投靠趙國的決定

這麼說似乎有些道理,但整個事件中有著大量的疑問:

疑問一:馮亭後來被封為華陽君。

君是戰國晚期的一種爵位,不同於早期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君是有封地,但只能享受封地內的經濟利益,而沒有政治權利的爵位,與漢朝的封國有些類似,馮亭因為獻城被封為華陽君,就是因為獻城是一種巨大的功勞。

可這個時候最大的疑問來了,馮亭的封地是華陽,可當時的華陽是秦國領土,差不多就是今天秦嶺以南的陝西勉縣一帶,而且上一任的華陽君是當時秦國的四貴之一,叫羋戎,羋戎是秦宣太后同父異母的弟弟,是當時秦國國君秦昭襄王的舅舅,如果馮亭的爵位也是華陽君的話,那這個爵位有可能是秦國封的。

更神奇的是,華陽君羋戎是公元前262年去世的,是被秦昭襄王驅逐到自己的封地華陽的途中去世的,而馮亭被封為華陽君的時間正好在這之後,這個時間也大概是長平之戰發生的時間,時間上如此巧合,不得不讓人懷疑,馮亭的華陽君封號是秦國人封的。

那麼問題來了,馮亭不是不願意投降秦國,故意將城池獻給趙國,挑起了秦趙之間的長平之戰,按理說秦國應該恨馮亭才對,怎麼還會封馮亭為君呢?只有一種解釋,那就是馮亭將上黨郡17城獻給趙國是在秦國的授意下進行的,表面上對趙國有利,實際是秦國為發動對趙國的戰爭所找的藉口而已

疑問二:馮亭的後人在秦國擔任高官

秦始皇時期的右丞相馮去疾和御史大夫馮劫父子兩人就是馮亭的後人,當時的左丞相是李斯,秦國以右為貴,右丞相馮去疾的地位還在左丞相李斯之上,馮去疾與馮劫是馮亭的後人沒有疑問,但是馮亭如果是秦國的敵人獻城給趙國,秦國怎麼能容忍敵人的後人在秦國擔任如此高官呢?

況且秦國以軍功爵位製作為官員上升的通道,沒有功勞是很難成為權貴高官的,馮亭的後人如果不是因為有功,怎麼會成為秦國地位比李斯這個左丞相還要高的官職呢?唯一的合理解釋就是馮亭為秦國立了大功,然後爵位世襲給後人,才會有馮去疾擔任高官,當然也不排除馮去疾很有才能,但是關於馮去疾的才能在史書上找不到任何記載

從這兩個疑問上看出,馮亭似乎在為秦國立功,如果真是這樣,那麼馮亭向趙國獻城就是秦國的一個驚天大陰謀,目的就是逼迫趙國參戰,讓秦國有藉口發動對趙國的戰爭。

首先來看秦國的戰略,秦國在秦昭襄王時期,以強大的實力多次發動對東方六國的戰爭,將楚國、韓國、魏國多次打得大敗,而且在白起的率領下,楚、韓、魏多次被斬首數量較大的士兵,比如秦昭襄王28年,白起攻占了楚國的陪都鄢城及都城郢都,斬首二十萬以上,楚國元氣大傷。

秦昭襄王34年,秦國攻打韓國,斬首了13萬韓魏聯軍,同時淹死了2萬趙國士兵。

而秦國唯二兩次不勝的戰爭發生在秦昭襄王37和38年,秦國攻打趙國的閼與(山西晉中和順),兩次被趙奢統領的趙軍擊敗,而在同一年,魏國人范雎成為秦國的客卿,開始為秦昭襄王出謀劃策,尤其是「遠交近攻」的戰爭策略。

范雎入秦後,可以明顯看到秦國戰略的轉變,不再攻打離秦國較遠的國家,而是安心攻打離秦國較近的國家,比如韓、趙、魏三國,可這個時候的韓國和魏國幾乎被秦國揪著打,毫無還手之力,秦國如果要威脅韓國,可以直接兵出函谷關攻打黃河南岸的韓國都城新鄭,而沒有必要去攻打野王,切斷韓國新鄭與上黨的聯繫,可秦國人仍然這麼做了,可見秦國攻打野王這個地方是有戰略意義的。

再從地理上看秦國的軍事行動,秦國攻占了韓國的野王后,便切斷了上黨郡與韓國本土的聯繫,身為飛地的上黨郡只有兩個選擇,要麼被秦國收入囊中,要麼投靠北邊的趙國,無論上黨郡的選擇是什麼?秦國都可以以上黨郡為跳板,達到最終攻打趙國的目的,因為此時的趙國算是東方六國中實力最強的國家了。

長平在上黨郡的東南方向,再往東是趙國的都城邯鄲了,長平往北是趙國的重鎮和龍興之地晉陽,而且長平地勢險要,處於太行山脈,只要拿下了太平,就是一馬平川的平原了,這裡也是秦國進入中原的通道之一。

而且上黨郡這個地方不僅僅是韓國一家的,而是韓、趙、魏三家各占三分之一,這個時候韓國所屬的上黨郡如果被秦國占領了,那麼對另外兩家絕對是嚴重的威脅,這也是趙孝成王接收了馮亭獻城的原因,他不是沒有擔心過秦國的報復,只是上黨這個位置太過敏感。

由此可以看出,秦國攻打韓國野王地區,有著深遠的戰略考量,正因為秦國占領了野王,所以上黨郡就要選邊站,如果上黨選擇投靠秦國,那麼秦國就有了繼續東進的橋頭堡,如果上黨選擇投靠趙國,那麼秦國就有了進攻趙國的藉口,一石二鳥。

所以長平之戰更像是秦國的驚天大陰謀,更像是秦昭襄王和范雎設計的一個戰略計謀,秦昭襄王和范雎顯然是選擇了激進的攻打趙國之策,首先拉攏了韓國上黨郡守馮亭,故意以獻17城給趙國,表面上是趙國得到好處,其實真實的目的就是秦國要取得攻打趙國的藉口,從後來發生的上黨之戰和長平之戰來看,秦國做好了一切戰爭的準備,整個長平之戰完全就是一個大陰謀,一盤很大的棋


從後來歷史發展來看,馮亭獻城後,趙國接收了上黨,然後秦國才進攻上黨,並在很短的時候內攻占了上黨郡,趙國無法抵抗,全軍撤退到長平依險而守,接著就是秦趙之間的長平之戰,由於廉頗的堅守戰略,秦國無法遇到了些挫折,於是施行反間計,而昏庸的趙孝成王派出趙括急於主動出戰,最終導致了趙國45萬大軍的陣亡,這一切,都是秦國的意料之中,論戰國時期的戰略,秦國無人能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