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12代酷睿要用大小核?成本技術說得通,關鍵看效率

零鏡網 發佈 2020-03-10T11:48:25+00:00

據海外網友爆料,英特爾在第十二代酷睿處理器,也就是代號AlderLake-S的桌面處理器上,將會採用類似ARM模式的big.LITTLE大小核架構。同時,該處理器將會支持PCIe 4.0規範,採用LGA 1700接口,上市時間大機率會是2022年。

據海外網友爆料,英特爾在第十二代酷睿處理器,也就是代號Alder Lake-S的桌面處理器上,將會採用類似ARM模式的big.LITTLE大小核架構。爆料稱,該處理器將會採用10nm製程工藝,擁有最多16顆核心,採用8+8的組合方式。同時,該處理器將會支持PCIe 4.0規範,採用LGA 1700接口,上市時間大機率會是2022年。

另外,網友猜測這16個核心不是一致的,而是包括8個大核心和8個小核心。大核心當然會採用目前英特爾酷睿處理器核心的升級版Golden Cove,而小核心不出意外的話將會是目前Atom低功耗處理器核心的升級Gracemont,英特爾在這兩個產品線上都有深厚的積累。不過,這種選擇其實會帶來一定的調度性問題,需要作業系統和軟體的優化,如果不解決好的話,會影響全核性能的發揮。

至於整合的方式也很成熟,應該就是英特爾已經推出了兩年的Foveros 3D封裝技術,目前已經被用於低功耗移動平台Lakefield上。該技術可以理解為晶圓級封裝的進階版,與台積電CoWoS封裝技術類似,可以直接在晶圓上封裝不同製程、不同功能的Die。

不過Foveros 3D封裝技術其實更側重於縱向堆疊,最大的優勢在於縮小晶片面積,從而降低對空間的占用。這對於開發體型更小巧靈活的移動設備比較有價值,用於高性能台式機上似乎並不合適。反而是不同晶片組合封裝的方式,在我看來更有價值一些。從某種意義上,這有點兒像是AMD的Chiplets的進階版。如果發展到後期,英特爾將大核心、小核心、I/O和GPU分別獨立成為小晶片封裝在一個晶圓上,也是完全有可能的。畢竟,目前英特爾的封裝技術已經比較成熟,同時也推出了自己獨立的GPU晶片,在技術方面沒有任何問題。

而從經濟方面考慮,多個Die組合多晶片封裝可以利用到相對落後的14nm、22nm產能,解決10nm工藝產能不足的問題。同時,每個Die的規模縮小,也有利於提高產品良率,降低多核心處理器的成本。之前AMD曾公開過相關數據,當晶片規模達到16核心時,小晶片封裝將降低超過50%的成本,這意味著更便宜的處理器價格。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