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西藏!你令多少人魂牽夢縈

千奇百怪的漫長旅行 發佈 2020-01-01T21:21:37+00:00

世界高城帕里青稞豐收油畫 53x40cm 1962年作千年土地翻了身 1963 布面油畫 董希文女區長 油畫 1962年作 董希文從新中國成立一直到改革開放前,關於西藏的作品,基本上都遵循這一主線。

如果票選一個中國小文藝青年最喜歡的地方,西藏一定會榜上有名,

其實不單文藝青年,很多藝術家對西藏也情有獨鍾。

新中國成立後,對西藏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造,在文化上也一樣,

那時候的畫家進入西藏,除了出自對西藏的喜愛外,往往還附帶著政治任務。

油畫「開國大典」的作者董希文,1954年就隨著中央慰問團第一次進入西藏,其後在1955和1962年又兩次進藏。

在他筆下,除了美麗的風景,淳樸的藏民,多彩的民俗生活外,

還有諸如表現新時代新生活的《世界高城帕里青稞豐收》、《女區長》、《千年土地翻了身》等。

從新中國成立一直到改革開放前,關於西藏的作品,基本上都遵循這一主線。

第二階段就是從陳丹青的《西藏組畫》開始,一直到今天。

在《西藏組畫》之前的1976年,陳丹青就已經在藏區工作過一段時間,還畫出了廣受好評的紅色經典作品《淚水灑滿豐收田》。

1978年考上研究生後,受法國藝術影響,陳丹青的藝術風格發生了很大變化,於是他第二次進藏,也就是這次,他畫出了《西藏組畫》,

《西藏組畫》的出現,在當時可算得上是石破天驚,也成為當時油畫由學習蘇聯向學習歐洲的轉折點。憑藉著這一組作品,陳丹青一直被認為是當時最具才華的油畫家。

這也是陳丹青藝術生涯中最重要和影響最大的一系列作品,出道即巔峰。從那之後,無論是在國外那些年,還是再回到國內的這些年,陳丹青再也沒有拿出能夠與《西藏組畫》相匹敵的作品。

在所有執著於西藏題材的畫家中,艾軒應該是最為徹底的一個,也是最心無旁騖的一個。

艾軒進藏區其實比陳丹青還要早,在1973年,艾軒就被分配到四川軍區文化部創作組做美術創作員,這段時期,艾軒隨著軍隊到四川西北的阿壩地區,也是艾軒接觸西藏的開始。

正所謂一眼萬年,在往後的幾十年,西藏主題就一直是艾軒作品中最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那個有著清澈、明亮又哀怨、無助大眼睛的西藏姑娘瓊白是艾軒永遠的藝術繆斯。

一直至今,艾軒都依然沉迷在瓊白的眼神中出不來。

陳逸飛的情況和艾軒和陳丹青又有所不同,作為一個出色的畫家和商人,他總是很清楚什麼樣的作品才是在不同的時代最受關注。

在1980年出國之前,陳逸飛就創作了《占領總統府》、《黃河頌》、《踱步》等紅色經典系列作品。

去到美國,他創作了關於中國的水鄉系列和音樂人物系列,回國後又創作了西藏系列和海上舊夢系列。

西藏系列只不過是陳逸飛藝術生涯中的其中一小部分,在他一生所創作的作品中占比例不大。他首次進藏已經是1988年,此時離陳丹青《西藏組圖》的發表已經過去了差不多十年,正是西藏最炙手可熱的時候。陳逸飛這一系列油畫,也刻意凸顯藏民的粗獷、原始、神秘。

西藏系列也帶給陳逸飛巨大的成功,作品《山地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陳逸飛作品的最高價。

這些畫家在西藏題材上的成功,讓更多的人把目光投向了西藏。近三十年來,一批又一批的畫家們不停往藏區跑,但是在藝術成就上,並沒有一個能達到八十年代先驅的水平。

原因可能也很簡單,雖然大部分的畫家在城市裡成長,在城市裡生活和工作,但面對城市,他們感到手足無措,

他們的筆難以描繪他們日常生活的城市,又再沒有外國的前輩畫作作參考,所以除了劉小東的《三峽新移民》等寥寥作品外,其他表現現代城市的作品十分稀少。他們把觀察城市,記錄城市功能的大部分讓渡給了攝影和攝像。

很多無所適從的畫家唯有繼續把目光轉向民族、鄉村和邊塞,而西藏,無疑是那個可能不是最好但是最適合的地方。

所以我們看現在西藏作品的題材,即使距離最初進藏那一批都相隔了七十年,與陳丹青他們也隔了四十年,

但是除了技法的不同,在內容的表現上,其實和七十年前並沒有什麼根本上的不同,

畫面上依然是穿著民族服飾,過著傳統生活的藏民,在他們的筆下,西藏人民的生活好像一直停滯在幾十甚至上百年前。

他們希望在藏民日漸凹陷的臉頰上孕育自己的藝術,西藏的功能就好比峨眉山上的猴子,供人拍照留念。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