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維新師夷長技,日本漸趨強大,為何戰時一反常態、恩將仇報?

害羞鬼鬼 發佈 2020-01-20T03:12:14+00:00

現階段,日本是"西方七國集團"一員,與歐美打得火熱,每當一年一度七國領導人聚首,日本首相都會與其他國家的首腦熱情互動,其情景往往令日本人倍感自豪。

現階段,日本是"西方七國集團"一員,與歐美打得火熱,每當一年一度七國領導人聚首,日本首相都會與其他國家的首腦熱情互動,其情景往往令日本人倍感自豪。

事實上,日本人也把自己當作西方人看待,而與亞洲有著一定的疏離感。早在1885年明治維新之際,思想家福澤諭吉就在《時事新報》上發表"脫亞論",認為日本"所奉行的主義,唯在脫亞二字。"在他看來,"我日本之國土雖居於亞細亞之東部,然其國民精神卻已脫離亞細亞之固陋,而轉向西洋文明"。

受其影響,日本努力向西方學習,"文明開化"程度比起亞洲任何國家都要強烈,這就無怪乎日本能夠在短期內取得輝煌成果,成為亞洲乃至世界屈指可數的強國。

常言道,"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日本既然拜西方為師,並學有所成,理應投桃報李,感恩戴德,未曾想,狹窄的島國地理位置,造就了日本狹隘的民族心理,他們念念不忘美國黑船敲打日本國門的恥辱歷史,以及列強迫使日本簽訂不平等條約的罪惡行徑,內心一直耿耿於懷,期望未來能與西方爭一日雄長。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日軍皇道派就曾指出,日本最重要的目標是動員一切社會資源,以便將來與西方進行總決戰。1941年12月7日,日本終於對位於太平洋的美國珍珠港發起突然襲擊,使其9艘主力艦僅剩1艘完好,並致3700人死傷,從而給予當年美國佩里武力恫嚇以有力回擊,也算是打開了報復西方帝國主義的第一道缺口。

顯然,美國不可能善罷甘休,必然睚眥必報,這樣雙方的仇恨便無以復加,反映在日本國內,排外思想成了戰時一個顯著特徵。

那麼,二戰期間日本對西方及其近代化的仇視是怎樣的呢?這可以從思想、文化、生活諸方面加以了解。

思想上,要求與西方一決雌雄

1942年7月,日本思想界知名學者齊聚京都大學召開會議,就"近代之超克"加以研討。與會學者希望能將學術成果與地緣政治相聯結,以便為所謂的"聖戰"做貢獻。

在他們看來,太平洋戰爭是"日本人的血與西方知性之間的相剋過程",日本人與西方思想相互牴觸,互不相容,必須進行決一死戰,"而日本人的浴血奮鬥才是我們知性活動的真正原動力",這具有"世界史的意義。

反映在現實戰爭層面,就是日本勿要受西方霸權的驅使,而要以解放亞洲為己任。這些學者指出,聯合亞洲國家反抗西方,主動承擔起解放東方的責任,這是十九世紀六十年代末明治維新的精神實質。

不過,伴隨明治維新取得了巨大成功,日本也陷入了西方物質主義危機,廣大民眾變得薄情寡義,唯利是圖,而原本希望有著天皇仁愛的領導,社會能夠形成不分階級、和睦相處的良好環境,如今看來是漸行漸遠。

反近代化者認為,1920年代,日本人已經失去了昔日的奮鬥目標,他們自私自利,渾渾噩噩,追求及時行樂,諸如"摩登女郎、縱情聲色等就是明顯的例證,而這些都應歸咎於美國輸出的毒素,害人不淺。

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無非是要進一步攫取國家利益,同時含有一雪前恥之意。然而日本思想界精英人士卻對戰爭作了另外解釋,認為太平洋戰爭是"日本人的血與西方知性的相剋過程",由此要承擔起解放亞洲的重任,既然是將西方帝國主義趕出亞洲,那為何要製造"南京大屠殺"慘案、強征"慰安婦"、強收越南稻米致上百萬人餓死?

日本從明治維新開始,逐漸變得貪得無厭,見利忘義,聲色犬馬,而這與全盤西化、不加過濾地照搬西方資本主義不無關係,這怎能將罪責全怪到別人頭上?而"摩登女郎"的出現,倒是靚麗的風景,清新脫俗,風采時尚,是新事物、新景象,是社會進步的象徵,怎可將其視為毒素?

顯然,戰爭陰影下,政治肅殺氣氛濃厚,反戰思想已被禁聲,思想界只能為非正義戰爭進行辯解,否則他們必將遭遇當局不公正對待。

文化上,要求對西方不屈不撓

戰爭期間,日本文化表現為對戰爭的神聖化,並極力抹黑英美文化。就在珍珠港事變前夕,一位名叫竹村健太郎的詩人作了一首詩,於1941年12月8日發表,該詩寫道:"我立於義與生命/彼立於利/我可說捍衛主義/彼可說利之侵略/當彼藐視四方/我則打造大東亞家庭"。

此詩明顯在為戰爭的非正義性辯護,將日本標榜為解放亞洲的宗主,從而擺脫西方操縱的現代主義控制,再次回到亞洲和諧社會——"大東亞共榮圈",而這是多麼冠冕堂皇的虛偽說辭。

另一位名叫長谷川如是閒的作家與竹村健太郎的觀點毫無二致,甚或有誇大日本的嫌疑。1942年,他在《日日新聞》上刊文道:"東亞民族將會以大東亞戰爭為開端,建立一個共通文化區域,與自中古時期以來的歐洲相似……而第一步就是要將西方影響力逐出東亞。這偉大的任務現在正落到日本的肩膀上。"該文儼然將日本高捧為亞洲的"盟主",直言不諱地要驅逐西方在東亞的存在,而後再逐步將西方的影子逐出亞洲其他地區,可見日本一方面以亞洲"領袖"自居,一方面表現出對美歐的勢不兩立。

不僅公知分子要排除英美文化在亞洲的影響力,國家亦然。德國雖為日本的"盟友",兩者都屬於軸心國,但政府規定只准公映從德國及其占領的法國進口的有關歌頌英雄題材的電影,愛情片嚴禁放映。此外,如靡靡之音的爵士樂,因屬於"敵國音樂"而被列為禁放對象,儘管這種音樂在日本備受歡迎。1943年伊始,政府要求"將美國爵士音樂的影響橫掃出日本",並就"消滅頹廢爵士音樂"的辦法進行討論。

與此同時,1890年代就受到日本民眾追捧的棒球運動,而今被打入"冷宮",日本文部省於1943年明文規定,禁止在"東京大學棒球聯盟"間舉行棒球比賽。語言也在整肅之列,由於長期西化,英語混雜於日語現象較為普遍,如今凈化語言運動雷厲風行,諸如"出局"、"爸爸"、"媽媽"等外來詞都要改為日本本土詞彙。

日本實行明治維新,本質上是將西方資本主義克隆過來,大張旗鼓地宣揚"文明開化",就是努力學習歐美文化,從而將日本從封建桎梏中解放出來,並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而今,日本功成名就,"反骨"也開始暴露,對近代化的厭惡以及對英美文化的仇視,甚至不惜通過戰爭手段將其打倒,充分說明日本為了復仇,為了成為與西方相抗衡的亞洲霸主,已經逐步趨向於故步自封,盲目自大。

這樣的做法,只能證明日本由當初的"敞開胸襟""海納百川",變得頑固保守,開歷史倒車,而一個逆潮流而動、本末倒置的國家是沒有出路的,最終必將淹沒於戰爭的洪流,被時代所拋棄、所淘汰。

生活上,要求拋棄西方墮落生活

何為墮落?"思想和行為向消極方向傾斜"。事實上,日本自從實行明治維新,國家發展得蒸蒸日上,欣欣向榮,如果不是政府誤導,隔三差五地對外發動戰爭,日本怎會步入歧途?

而今,戰爭緊鑼密鼓,騎虎難下,政府一切為了戰爭,而戰爭的嚴酷、慘烈,意味著隨時都要付出生命的代價。為提振全民士氣,將民眾的注意力集中到戰爭中,政府開始一刀切地將時尚生活視為墮落無恥的西化生活方式,並且由於消費品日漸短缺,逼迫國民培養刻苦精神和自我犧牲精神。

於是,商場貨架上的奢侈品遭到下架,城市婦女禁止燙髮、穿著時裝,用於美容美髮的吹風機被軍方收繳,充作再生軍用物資。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明治維新發展到20世紀20年代,"逛銀座",到咖啡屋、啤酒店消遣,到戲院觀看電影,欣賞留聲機和爵士音樂,"摩登女郎"盡情展示"時代風流",所有這些,都讓亞洲同仁欽羨不已。到1939年,僅東京的美容院就達850家,許多中產階級女士的髮式儘是燙出的時髦樣式;截至1937年,企業及私人電話已增加到98.2萬部;街市上電車、公交車、計程車、私家車、自行車,五花八門,川流不息;1939年,東京地鐵全面貫通,商業及購物中心連成一片;到1941年,中產階級擁有收音機已達660萬台,45%的家庭可以藉助電波收聽新聞及娛樂節目,及至爵士樂、西方古典音樂、日本流行歌曲等,各種各樣的生活,繪就出日本生機勃勃的藍圖。

遺憾的是,日本政府獨行其是,為追求亞洲霸主地位,為報當年黑船來襲之仇,在對周邊近鄰不斷敲打並得逞的情況下,瘋狂地發動大規模戰爭,完全不顧日本"小國寡民"、資源有限的實際情況,而惹事生非的結果,就是引火燒身,危如累卵,不得不要求社會大眾放棄現代生活,還將其歸咎於西方的無恥墮落,這種法西斯倒行逆施,害得國家和人民一起跟著受罪、遭殃,讓日本嚴重倒退。

結語

曾幾何時,維新志士喊出"富國強兵、殖產興業、文明開化"的口號,以期將貧窮落後的日本建成不被人欺凌的強國,如有可能,將西方"蠻夷"驅逐出境,並廢除強加給日本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

經過一番勵精圖治,日本的確率先成為亞洲首屈一指的強國,並在國際上屈指可數,日本的大國地位由此得到世界公認。

然而,國強必霸的西方做派,日本駕輕就熟,以往師夷長技的"謙謙君子",隨著國力的不斷增強,開始變得狂妄自大,唯我獨尊,對周邊實行炮艦外交,想當然地要做亞洲盟主,對西方列強仇視,讓日本一步步成長為好戰分子,亞洲太平洋戰爭就是日本一手策劃的悲劇。

戰爭爆發後,日本頓感各方面吃緊,為了穩住戰爭局面,不得不進行總動員,其實就是實行強制性政策,迫使一切資源為戰爭所用,於是思想上、文化上、生活上無不基於戰爭而有所為有所不為,將所有罪責指向西方,與西方思想決裂,取消一切西方文化,杜絕西方生活方式,從而達到各方面的高度統一,為幻想取得非正義戰爭勝利而極力展示法西斯作為。

然而,任憑日本軍國主義如何痴心妄想,對社會大眾如何壓制,都改變不了失敗乃至亡國的下場,邪不壓正,正義永遠是戰勝邪惡的達摩克里斯之劍。只是日本經此一役,主權反而被美國控制,日本領導人出訪他國還要徵得美國的同意,不能不說戰爭改變了日本,儘管目前日本的經濟實力名列前茅,廣大民眾的思想、文化、生活高度現代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