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一千多年前的貨幣戰爭:宋朝用《檀淵之盟》摧毀了強大的遼國

觀史聞趣 發佈 2020-01-20T03:20:31+00:00

但是在一千多年前的宋朝時期,宋朝統治者就打了一場漂亮的貨幣戰爭,宋朝用《澶淵之盟》摧毀了一個「武功」顯著的國家一一遼國。

導讀:

貨幣戰爭在現在看來也是一件非常高大上的事情,很多人甚至現在也弄不清貨幣戰爭的本質。但是在一千多年前的宋朝時期,宋朝統治者就打了一場漂亮的貨幣戰爭,宋朝用《澶淵之盟》摧毀了一個「武功」顯著的國家一一遼國。

雖然簽訂《澶淵之盟》就如同近現代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但是綜合當時的東亞局勢以及宋朝的綜合實力來說,這無疑是十分理智的決定。但是歷史卻開了一個大玩笑,在宋朝一百多年的經濟入侵後,遼國的實力大減,宋朝正要磨刀霍霍的時候,卻被金人和蒙古人摘了桃子,最後蒙古人先後滅了金國、西夏、遼國、北宋,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元朝,北宋迫不得已離開了中原以及北方爭霸的舞台,十分可惜。那麼接下來就淺析宋朝究竟是怎樣利用《澶(chan)淵之盟》,摧毀了強大的遼國的。


一、遼國的總體經濟水平

遼國是由契丹族建立的朝代,在遼國逐步實現封建化的過程中,社會經濟也隨之而發展,到遼聖宗耶律隆緒時(982- 1031 年),號稱遼的盛世。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有很大的進步,並出現了一些大型工商業城市。

農業:

遼國的生產原來是以畜牧業為主,但在取得渤海和幽雲十六州後,農業在社會經濟中所占比重大大增加。歷代統治者都實行了一些獎勵墾荒的政策,並在沿邊各地大規模屯田。經過長期的發展,在聖宗、興宗時期,據《宋史》以及《遼史 食貨志》記載已是

「遼海編戶數十萬,耕墾千餘里。」糧食產量十分豐富,「雖累兵興,未嘗用乏。」


手工業 :

遼國的手工業主要有紡織業、礦冶業、制瓷業等。紡織業不僅在漢人集中的南京(今北京)地區較為發達(遼國五京),而且在上京和中京地區也頗具規模。生產的紡織品種類繁多,有綾、羅、綺、錦、紗、緞等。

礦治業在遼國具有重要地位。室韋部(今遼寧鞍山一帶)、曷術部(今遼寧南部)、鐵利府(今瀋陽西南)、東平縣(今開原西南)都是著名的鐵冶基地。室韋、陰山(今內蒙中部)以及遼河之源還盛產金、銀。

遼的制瓷技術也很好,遼瓷名聞遐邇。瓷器有白、青、三彩、細胎白黑、缸胎雜色、翠綠釉瓷等多種。

城市經濟 :

遼的五京不僅是政治、軍事重鎮,也是重要的工商業城市。其中尤其是以南京(今北京)最為繁榮,據《三朝北盟會編》記載:

「戶口安堵,人物繁庶」。「城北有一市,陸海百貨,萃於其中,僧居佛寺,冠於北方:錦繡組綺,精絕天下。"

二、《澶淵之盟》的始末

高梁河之役與雍熙北伐 :

北宋初年,宋朝的君臣還有特彆強烈的想收復幽雲諸州的志向。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六月,宋太宗在滅北漢後,親自率領大軍伐遼,一路勢如破竹,準備圍剿幽州。後來因為準備不足,被遼朝的援軍在高梁河畔(約在今北京城東南)擊潰,損失慘重

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乘遼朝新君初立之機,又派三路大軍北伐。東路以曹彬為主帥,出雄州(今河北雄縣),直指幽州(今北京);中路以田重進為主帥,由定州(今定縣)出飛狐口(今淶源、蔚縣間),取蔚州(今蔚縣);西路以潘美為主帥,楊業為副帥,出雁門關(在今山西代縣)取雲州(今大同),然後會師幽州

戰爭開始時,三路軍隊節節勝利。但由於各軍之間缺乏必要的協調,指揮不力,岐溝關(今河北涿州)一戰大敗,楊業負傷被俘,絕食而死。雍熙北伐失敗。

澶淵之盟:

「高梁河之役」和「雍熙北伐」的失敗, 使北宋統治者失去了收復幽雲諸州的信心,從此對遼採取消極防禦的方針,遼兵則不斷南侵。

景德元年(1004年)九月,遼聖宗及其母蕭太后率二十萬大軍南下,圍攻定州。宋朝君臣大驚,有的大臣建議真宗南逃,宰相寇準力排眾議,堅持請真宗北上「親征」,以鼓舞士氣,打退遼兵。真宗勉強同意這個意見,於十一月率眾親征。這時,遼軍已到黃河北岸,宋軍迎至澶(chan)州(今河南濮陽),與遼軍對壘。前軍用伏弩(床子弩)射死在陣前視察地形的遼軍統帥蕭撻覽,大挫遼軍銳氣。宋真宗登上澶州城督戰,宋軍士氣大振。遼方恐懼,有意退兵,於是雙方議和

議定:

宋、遼約為兄弟之國,宋真宗稱蕭太后為叔母;宋每年納給遼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宋、遼邊境維持舊狀,仍以白溝河(今河北巨馬河)為界。史稱此議為「澶淵之盟」。


宋遼和平相處:

「澶淵之盟」以後,宋遼兩國進入和平相處的時期。

景德二年(1005年),宋在雄州、霸州(今河北霸縣)、安肅軍(今徐水)、 廣信軍(今徐水東), 遼在新城、朔州(今山西朔縣),分別置榷場,進行雙邊貿易宋遼雙方每逢有皇帝即位、生辰、喪事等,都互派使者來往。這種局面一直維持到北宋末年,時長百年之久。宋遼邊境安定,生產有所恢復和發展。

蘇轍《欒城集》記載時人評論:

「(遼)與朝廷(宋)和好年深,蕃漢人戶休養生息,人人安居,不樂戰鬥。」

三、《澶淵之盟》對宋遼雙方的影響

「澶淵之盟」的主要內容是:宋每年向遼供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雙方開展自由貿易。


有很多人認為這是一個喪權辱國的條約,十分厭惡。 但是,局面並沒有這麼簡單。十萬兩白銀在當時是個什麼概念,大宋的歲入,是一億兩,打宋遼戰爭,每年軍費是五千萬兩。而說到兩國自由貿易,遼國除了賣羊賣馬,幾乎沒有任何產品可以輸出給宋,而宋的每一種商品都是遼需要的。開始遼還賣一些馬,後來發現大宋的騎兵越來越多,就不敢再賣馬了,結果,邊境貿易從一開始就變成一邊倒的對宋貿易巨額逆差。遼國收的歲幣,到年底全被大宋賺得乾乾淨淨,每年還倒賠。

遼國不懂經濟,後來就乾脆不發行貨幣了,即使遼國皇帝本人也覺得只有大宋的錢才是真正的錢。之後一百年雙方無戰事,大遼的財富通過貨幣戰爭,源源不斷地輸入大宋。大宋的先進文化傳播滲透進了遼國的每一個毛孔。


金滅遼後,大宋跟金打了一仗,發現也打不過金,就繼續玩「歲幣和自由貿易」的套路,金也放棄了貨幣發行權,全國使用大宋的貨幣。

大宋在與遼金的貿易中成為最後的贏家,可惜蒙古人強勢崛起,一切規則被打破,統統出局。

小結:

大宋皇帝通過鑄幣,實際掌握了北方的財政權。北方的原材料與勞動剩餘價值,通過自由貿易源源不斷地輸入南方,換回南方的商品,這種壯觀的南北貨幣戰爭,持續了整個遼、金與宋對峙的三百年歷史。而金與遼的迅速腐化、衰敗,最後金被蒙古人所滅,經濟上被掏空也許是根本原因。

參考資料:

《宋史》《遼史》《金史》《中國通史》

我是觀史聞趣,喜歡歷史的朋友可以關注我,大家共同交流學習。感謝您的轉發、評論、收藏、點讚謝謝!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