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羅和姜文都為此落淚,別讓它也成為孩子的遺憾

青松育兒 發佈 2020-01-02T04:54:51+00:00

前些天看到一則新聞,硬漢C羅看到已故爸爸的視頻,抑制不住情緒,竟哭成了一個淚人。父親在2004年錄了一段視頻,對兒子C羅說:「我很驕傲自己的兒子能有今天的成績」。聽見父親鼓勵自己的話語,這個球場上的王者,終於卸下所有的鎧甲,泣不成聲。當主持人皮爾斯問他:「是什麼讓你如此難過?

前些天看到一則新聞,硬漢C羅看到已故爸爸的視頻,抑制不住情緒,竟哭成了一個淚人。

父親在2004年錄了一段視頻,對兒子C羅說:「我很驕傲自己的兒子能有今天的成績」。聽見父親鼓勵自己的話語,這個球場上的王者,終於卸下所有的鎧甲,泣不成聲。

當主持人皮爾斯問他:「是什麼讓你如此難過?」

他一邊抽泣著一邊拭去眼中的淚滴,說:「我成為了最好的,而他卻沒有看到,他沒看到我舉起獎盃,他沒看到我變得多好。」

是的,C羅目前保持著145項足球記錄,是球迷心中最好的足球運動員,他取得的成績無人能及。所有人都見證了他的成就,唯獨缺少了一個重要的見證者,那就是他的父親。

C羅的父親2005年9月7日,因為酗酒導致身體惡化(肝癌)而病逝於英國倫敦,當時,C羅正在俄羅斯參加葡萄牙國家隊比賽,沒有見到父親最後一面。

從小到大,父親一直非常支持C羅的足球事業,父子二人的關係也非常之好。

家境平平的C羅(母親在懷他的時候,沉重的家庭負擔讓她動了打胎的念頭)在踢足球的路上並不是一帆風順的。

在加盟里斯本競技少年隊最初的幾個月,C羅的馬德拉鄉下口音成為首都同伴們的笑柄,為此自尊心很強的他一度自卑,不止一次地和模仿他講話的小隊友發生衝突。因為個子長得過快,C羅險些被踢出球隊,因為教練認為他動作過於笨拙!

值得慶幸的是,他的每一點進步都能夠被父親所看見、珍視和肯定,每當C羅取得了一點點成績的時候,父親都毫不吝嗇地給與他讚揚和鼓勵。

終於,C羅接受了5年嚴格、科學的訓練,堅持不懈的努力使C羅開始逐漸成為同伴中的佼佼者而脫穎而出。

C羅曾經在他的自傳中寫道:「父親給我的影響很大,他的讚揚對我來說非常重要,我深愛著我的父親」。

外星人C羅的淚水,何嘗不是很多人內心的折射,父母的肯定對我們來說是多麼重要!父母無法分享我的成就、無法感受我的驕傲,又是多麼大的遺憾!


1

許知文曾採訪過姜文,問他一個問題:「你這麼多年遭到最大的失敗是什麼?」

姜文說:「沒跟媽媽處理好關係。」

小時候,姜文和弟弟姜武是性格截然不同的孩子,姜文調皮,姜武聽話。姜文作為長子,母親對他更是管教嚴格。

有一次夜裡12點,姜文都睡覺了,母親還是把他叫起來挨打,母親問他:知道自己哪裡錯了嗎?

姜文其實壓根不知道自己哪裡錯了,但是母親打他一定有理由。

當年考上中戲,姜文興奮地把通知單送到母親眼前,原以為會被誇獎,結果母親沒有表現得多高興,「啪」的一聲把通知書扔在一邊,對姜文說「你那衣服還沒有洗呢,別給我聊這個」。

這些年姜文拍電影賺了很多錢,他給媽媽買了新房,但媽媽根本不想搬過去住,她說大房子沒有老房子舒服。

姜文的電影名利雙收,他讓母親看自己的作品,母親看完並沒有多喜歡,甚至還說自己更喜歡看《大宅門》。

因為缺失母親的認可,硬漢姜文的內心一直很自卑。

他說:「我覺得可能是因為自己做得不夠好,如果再好一點,就能得到媽媽的肯定了。

就算是個成年人,姜文也像個小孩一樣,深深渴望媽媽的一聲讚美和誇獎!


2

《陪伴式成長》里作者蘇珊提到:孩子的成長里,父母是第一任老師,也是終身教師,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可能成為影響孩子性格的因素。

她引用哲學家詹姆斯的話,「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

曾經有人做過這樣一個調查:

一個經常得不到肯定的人,他的潛能僅能被開發到20 %到30%;而一旦得到肯定,他的潛能將會被開發到 50 %;如果這個肯定來自於家庭,那麼他的潛能將會被開發 70 %~80%。

心理學中,對孩子好的表現加以關注和稱讚,會帶來理想的結果,這就是正強化。而不明原因的懲罰會導致孩子的行為問題,親子矛盾以及抑鬱的機率大大增加。

也就是說,對於孩子而言,家長的信任與鼓勵才是最重要的。


3

前一陣,南寧一位十歲小女孩樂樂,打賞短視頻主播花掉了媽媽一年的工資。而孩子出手如此大方的原因,竟然是:從來都說我這不好那不好,在家沒人誇我,主播他們誇我,我很開心。

一直被否定,不被人夸,就在網上找人夸,賞再多的錢也是值得的。換句話說,如果父母經常夸孩子,她也不會花錢過被誇的癮。

可見,小小年紀的樂樂只是用自己的方式,博得關注和滿足。

更有甚者,前段時間四川一名高中生小斯在高考後選擇自殺。他在留下的2800字的絕命書中,提到:

考了98分都要被罵,吃飯打嗝一耳光打過來,夾菜姿勢不對也會被爸爸打。爸爸問英語學懂了沒:如果說學懂了,爸爸就會說:「娃兒不要驕傲自滿,半灌水響叮噹。」如果說沒有學懂,爸爸又會說:「那你這一學期學了些啥子麻批!」想得到爸爸的一句肯定,簡直比奔月還難。

對小斯來說,父親的話有著很大的權威性,他因父親的話而自卑,認為自己一無是處,最終不堪重負而輕生。

很多父母們總是誠惶誠恐,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所以在不知不覺中,他們擺起了「撲克臉」。

面對孩子渴望得到稱讚的眼睛時,他們心裡高興,嘴上卻總是說:「你做的不好!」

這些打擊式的話語,就像一把利劍,擊垮了孩子的身心,說者無心,聽者可是受到巨大的打擊。


4

有人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兩棵一摸一樣的綠色植物,一株每天都有人不斷地用語言來攻擊它,另一株植物恰恰相反,它每天都會被表揚。

實驗開始,為期30天,除了語言上的不同對待,兩株植物的其它安排沒有一點差別,一樣被澆水、施肥、曬太陽。

三十天後,被讚美的植物繼續茁壯生長,生機勃勃,而另一株每天受到語言攻擊的植物則發枯發黃,毫無生氣。

這就是語言的魔力,誰都喜歡聽「好話」,植物如此,何況人呢?

那如何對孩子說「好話」呢?《好孩子都是夸出來的》一書倡導父母這麼做到這幾點:

(1)學會用欣賞的眼光來看待孩子

《媽媽是超人中》,嗯哼犯了個「低級錯誤」,做了一個「火腿腸蘸番茄醬」給霍思燕品嘗,從表情上看,味道明顯不好,但霍思燕誇他是發明家。

嗯哼要榨果汁,但他直接把水果倒在杯子裡,再倒入一些水,霍思燕也沒有指出要榨汁機,而是全程配合嗯哼。

如果我們看到的只有孩子的缺點,對孩子的優點視而不見,用成人的眼光來質疑孩子的世界,那麼孩子得到的反饋只能是日積月累的負強化。

(2)允許孩子犯錯,不苛求孩子做「完美小孩」

《大衛不可以》中,調皮搗蛋鬼大衛總是闖禍,不是將花瓶打碎了,就是玩得一臉泥巴。

可是大衛的媽媽沒有嫌棄他,打罵他,而是教育他之後摸著他的頭,還是會輕輕對他說一句:大衛,媽媽愛你。

比起100分,學習方法和興趣更為重要,比起完美,孩子的成長和進步更應該被「看見」,孩子的成長,必然是個試錯和改進的自我升級的過程,不可處處要求孩子事事完美,處處爭先。

(3)誇讚孩子的努力和個性

有一期的《幻樂之城》竇靖童的作品《幻月》艷驚四座,但最激動讚譽最多的還是作為幻樂體驗官的王菲。

其實作為體驗官,為了表達自己的公正客觀,面對自己孩子的作品,溢美之詞可能都會有所保留,但是王菲就是王菲,在何炅提醒「你冷靜點!」的時候,她並不見好就收,繼續說到「我很冷靜,我也挺客觀的。」

「這就是我節目有史以來見過的最點題的作品。」這樣的讚美甚至連女兒都有點驚訝,而王菲的真性情也盡顯無遺。

竇靖童個性十足,王菲沒有要求她做一個世人眼裡的乖小孩,維護著她具有辨識度的個性,成為女兒最忠實的粉絲。

世界上沒有長得一樣的葉子,也沒有個性特點完全一樣的孩子。孩子的努力,堅持與個性是最寶貴的品質,也是父母最應該呵護的財富。

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人性最深層的需要,就是渴望別人的欣賞和讚美。


被欣賞是一種為人子女的幸福,會欣賞是一種為人父母的修養。

皮格馬利翁效應告訴我們:你期待什麼,就會得到什麼。

你肯定孩子的努力,孩子就會獲得動力;

你肯定孩子的勇氣,孩子就會充滿人生的底氣;

你肯定孩子的負責,孩子就會明白做人的擔當;

你肯定孩子的善良,孩子就會擁有向陽的力量;

父母是孩子最親密,也是最信任的人,你的肯定,你的讚許,是孩子對抗艱難險阻的底氣,也是孩子人生道路上源源不斷的動力。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