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蝸」帶你過寒假 | 當旅行成為一種習慣,對孩子成長意義深遠

都市女報 發佈 2020-01-18T12:27:23+00:00

記者張夢雯  不同的生長環境,會給大腦發育帶來不同的影響。  吳悅說,粿粿第一次出行是兩個月大時;真正開始走南闖北地旅行是8個月大時,從濟南出發,到煙臺、青島、東營、臨沂等地,再到北京、上海、南京、昆明、杭州、蘇州、三亞、山西、韓國、泰國、香港等地,歷經5年,小腳丫一發不可收拾。

記者 張夢雯

  不同的生長環境,會給大腦發育帶來不同的影響。美國生物學家馬克·羅茲維格的科學實驗證明了這一觀點:他把基因資質一致的老鼠分三組,第一組放鐵籠作為參照組,第二組養在光線昏暗的籠子裡(「貧乏環境」組);第三組養在一隻大而寬敞的籠子裡,裡面光線充足、設備齊全,有各種「玩具」(「豐富環境」組)。幾個月後,「豐富環境」組的老鼠機靈好動,「貧乏環境」組的老鼠卻呆滯老實。前者的大腦皮層在厚度、蛋白質含量、細胞大小等方面都比其他兩組老鼠有優勢。

  旅行,恰恰是給孩子成長提供了豐富多樣的環境。他們跟動物玩耍、看日出日落雲捲雲舒、挖土堆沙、觀察花草鳥蟲,感受大千世界的種種。而這種成長,根本無法用金錢或時間來衡量……


帶娃旅行有多遠走多遠

  當又一次準備拖著裝著衣物、睡袋、挖沙鏟子小桶、游泳圈、書籍的旅行箱準備寒假旅遊時,32歲的吳悅在心裡默數了一下,女兒粿粿雖然才5歲,而屬於他們一家的旅行已經超過30次。

  吳悅說,粿粿第一次出行是兩個月大時;真正開始走南闖北地旅行是8個月大時,從濟南出發,到煙臺、青島、東營、臨沂等地,再到北京、上海、南京、昆明、杭州、蘇州、三亞、山西、韓國、泰國、香港等地,歷經5年,小腳丫一發不可收拾。

  對此,肯定有人會說吳悅一家不差錢,「雖然我不會說我好窮,但也絕不是有錢人,旅行不僅花時間,更花錢。」吳悅說,她們家的解決方案是:把早教課和辦遊樂中心消費卡的錢花在了帶孩子玩上,甚至當她和老公同時出差的時候,也會想辦法調整時間,再花錢把姥姥奶奶帶上,把出差日變成一個全家出遊的集體活動。今年寒假,吳悅早早預定了去東南亞的機票,她說,沒有假期時他們都會趕周五晚上的高鐵去鄰省遊玩,又豈會白白浪費掉一個難得的寒假?

  和粿粿不一樣的是,晨晨3歲的時候才開始第一次旅行。一樣的是,那次旅行之後,爸爸媽媽和他也打開了旅行的大門。「第一次旅行是我們一家三口去東北滑雪,難忘的是從哈爾濱到亞布力我們坐了火車,一路上實在太美了,我們開過了各種白雪皚皚的雪山,窗外就像流動的畫一樣。晨晨興奮地看個不停,拿著自己小相機拍了又拍。」爸爸胡一明告訴記者。現在晨晨已經上小學三年級,每年暑假和寒假,他們一家都會計劃去旅行,多則一個月,少則四五天。

  每次旅行的路上,都會遇到天南地北的人,帶著度假的好心情,晨晨會有一搭沒一搭地和他們聊著天。「長途跋涉的辛苦被車窗外的美景取代,還能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孩子作為我家的『首席外交官』,健談得讓我們感到很意外。算是給小傢伙增長『交際值』了。」胡一明說。

不「同頻」的家長與孩子

  很多人旅行遵循「上車就睡覺,停車就撒尿,下車就拍照」的規律,但是這跟放風又有什麼區別呢?吳悅和胡一明兩個家庭帶孩子去旅行有一個共性,就是從來不報團,講究自由自在。

  帶孩子出行雖然有了自由,但糾結與折磨也是每次旅行中必須要經歷的。吳悅回憶起去年去迪士尼的經歷,「35°以上的高溫,我感覺自己快被烤成羊肉串了,再看孩子完全不受影響,一邊汗如雨下,一邊精力爆棚地指著沿途的卡通人物問問題。而且每個項目都要排隊,一排隊我就內心焦灼。」後來吳悅有了經驗,乾脆把那種讓人冷靜的書放在排隊時看,「比如《活出生命的意義》,想想維克多·弗蘭克爾在納粹集中營里都能如此淡定,烈日下排個把小時隊,又算什麼呢?」

  吳悅的閨蜜也曾向她吐槽,一家人去三亞玩,計劃中一定要帶小孩參觀亞特蘭蒂斯失落的空間水族館。然而,在海棠灣沙灘上專心致志砌城堡的孩子,頭也不抬,斬釘截鐵地回答:「我不去!」好不容易拽進亞特蘭蒂斯,小孩一路沒有興致,不到半個小時就鬧著出去,然後立馬又歡快地投身到了他的淘沙事業里。

  對此,吳悅的建議是,一定要按照孩子的年齡來安排旅行,比如幼兒園的孩子更喜歡深度旅行,不適宜太多太快的旅程變化,建議家長放下旅行目標,和孩子一起享受親子間的美好時光。「可以帶孩子去海邊城市,把孩子放在海邊或泳池,看著他肆意玩耍就好了。」對於已經上學的孩子來說,吳悅認為應該側重人文體驗的旅行。「上學期間的孩子正懷揣著夢想,偶爾的親子游有助於孩子開闊眼界,了解其他國家風情,感受異國文化氛圍,既能讓孩子增長知識,也可以和父母增進感情,規劃未來人生。」


旅行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旅途的過程中,會有舟車勞頓,會有經濟壓力,有時孩子和家長又不「同頻」,那帶孩子出門旅行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呢?

  據了解,4歲前是孩子習慣的養成期,旅行可以拓展孩子的視野,讓孩子變得更加獨立。而且4歲以下,孩子小,通常不占床位,可以享用免費早餐,還不要門票,只需要交通費就能帶娃樂享親子游,福利不用等於浪費。

  而4-6歲的孩子有較強的自我意識,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對旅行的經歷也會有印象,也就老話通常說的「記事兒」了。在旅途中,孩子能看到想到很多大人看不到想不到的東西,對大自然的好奇與敬畏,對不同文化的薰陶與認知,會讓他的旅行變得非常有意義。而且,這個時候沒有課業煩惱,假期也更靈活,旅行的時間可以由父母來安排。其次,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在旅途中可以自娛自樂並尋找樂趣了,大大減輕父母帶娃的壓力。

  剛上學的孩子對周遭世界有了一些認識,並充滿興趣。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帶著孩子去走走看看,他會像個海綿一樣去吸收各種知識,同時也願意去嘗試新的事物。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已經有了集體生活,對環境的適應也比較好,情緒比較穩定。此時帶孩子出遊,家長也不需要花太多精力安撫孩子情緒,自己也能更好地享受旅行。

  「為什麼有的孩子嚮往外面的世界,有的孩子卻寧願待在家裡玩遊戲也不出去?這真的跟家庭教育有很大的關係,父母喜歡旅行,就會感染孩子。」吳悅說,常出門的孩子出行很少讓父母發愁,他能夠自己整理行李箱,能夠自己張羅出行事宜,自理能力非常好,在陌生的環境下也能做到鎮定自若。而從來沒有出過門的孩子,在異地會茫然無措,甚至會孤獨地哭泣,也更容易遇到危險。「孩子總歸要離開自己,帶著孩子早早地見識外面的世界,父母才能放心讓他去遠行,因為他已經被鍛鍊出來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