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除草劑安全使用技術,除草劑藥害症狀及診斷

鄉村西貝二哥 發佈 2020-01-30T15:01:36+00:00

一、除草劑藥害症狀特點除草劑藥害是農業生產中常見的問題,不同除草劑對作物的傷害症狀存在明顯差異,只有在正確了解除草劑對作物的藥害症狀的前提下,才能夠更加正確合理地判斷除草劑藥害的類別和程度,並對作物採取安全的預防措施和解救辦法。

一、除草劑藥害症狀特點

除草劑藥害是農業生產中常見的問題,不同除草劑對作物的傷害症狀存在明顯差異,只有在正確了解除草劑對作物的藥害症狀的前提下,才能夠更加正確合理地判斷除草劑藥害的類別和程度,並對作物採取安全的預防措施和解救辦法。除草劑的藥害對作物外部形態、生理效應和植物組織形態產生影響,生理效應和組織形態的變化往往屬於隱性藥害的範圍,一般難為表觀所見,只有經過解剖鏡檢才能觀察到。但一些生理效應如失綠、畸形、扭曲、壞死等在田間可以直觀表現出來,尤其是作物的外部形態如根系、莖葉和花果等的變化最容易用肉眼觀察到,這也成為了診斷除草劑對作物產生藥害的重要依據。作物生育過程中由於受到不良環境影響和外部逆境脅迫也同樣會產生一些受害症狀,如風害、水害、凍害、高溫、低溫、乾旱等不良條件和病蟲害、肥害、缺素症狀及田間機械傷害等,這些受害植物的形態變化很容易與除草劑所造成的藥害症狀相混淆,極易影響藥害的正確診斷。

除草劑能夠誘導植物產生一系列生理生化和外觀形態的變化。組織解剖與生物化學反應是植物組織內部的變化,診斷比較困難;個別生理變化的結果,如失綠、壞死在田間能夠觀察,較易發現與鑑別。因而,作物外部形態變化是診斷藥害的基本依據。除草劑引起作物各部位的藥害症狀總體分類描述見表,1-1。

表1-1 除草劑藥害症狀分類表(按作物受害部位分類)


除草劑造成作物藥害的總體特點:傳導型除草劑藥害症狀出現晚,往往整株受害,嚴重者導致絕產,難以恢復;觸殺型除草劑藥害症狀出現較快且急,往往作物局部出現症狀,若生長點未受害,可以恢復,前期往往判斷嚴重。但這些只是藥害的總體印象,不同除草劑的藥害症狀表現往往因除草劑種類、劑型、作物種類、作物生育期和環境條件的變化而存在差異,並且同一類型的除草劑的不同除草劑品種對同一種作物藥害症狀也不相同。

二、不同類別除草劑藥害症狀

1.苯氧羧酸類除草劑

苯氧羧酸類除草劑可以被莖葉、也可以被根系吸收,莖葉吸收的藥劑與光合作用產物結合沿韌皮部篩管在植物體內傳導,而根吸收的藥劑則隨蒸騰流沿木質部導管移動。苯氧羧酸類除草劑被植物吸收後,抑制核酸和蛋白質的合成,細胞分裂異常,根尖膨大,喪失吸收能力,莖稈扭曲、畸形,篩管堵塞,韌皮部破壞,養分運輸受阻,水分不能正常輸送,植物失去正常生活能力,最後導致死亡。該類除草劑對作物的安全性受環境條件、作物生育期的影響較大,對闊葉作物敏感,飄移和揮發性強,易對周圍闊葉作物發生藥害,應用不當可能會發生較重的藥害。此類除草劑品種包括:2,4-滴丁酯、2,4-滴二甲胺、2,4-滴異辛酯、2,4-滴丙酸、2,4-滴丁酸(2,4-DB)、高2,4-滴丙酸、2甲4氧、2甲4氯丙酸、2甲4氯丁酸、2甲4氯乙醇、2甲4氯苯乙醇、硫代2甲4氯乙酯、高2甲4氯丙酸等。其中以2,4-滴丁酯、2甲4氯應用最為廣泛,是典型的激素型除草劑,微量(小於0.001%)時對植物有刺激生長作用,高濃度(大於0.01%)時抑制植物生長,使整個植物表現畸形,嚴重破壞植物的生理功能,甚至導致死亡。

此類除草劑藥害的總體症狀綜合表現為:植物根、莖、葉、花和果實畸形。作土壤處理,表現出幼芽彎曲,胚根縮短,幼苗矮縮,葉片扭卷。作莖葉處理,表現出不同藥害症狀,有葉片變窄、皺褶、捲曲,葉色變濃,莖稈變脆易折,地上支持根融合或變形,易倒伏。敏感作物葉片、葉柄和莖尖捲曲或莖尖端變扁,葉柄扭曲,莖基部變粗、腫裂、霉爛。根受害後變短變粗,根毛缺損呈「毛刷狀」,水分與營養物質吸收和傳導受到影響,嚴重時可使全株死亡。如:2,4-滴丁酯、2甲4氯藥害。

玉米田苗後過量使用2,4-滴丁酯或用藥過晚(適期為4~6葉期)或誤用在某些敏感的自交系及單交種上常造成藥害,症狀為葉片捲曲形成蔥狀葉,雄穗很難抽出,莖脆而易折,葉色濃綠,嚴重時葉變黃,乾枯無雌穗。

小麥3~4葉期對2,4-滴丁酯抗性強,當用量過高或施藥過晚會造成明顯藥害。由於北方施藥時氣溫低,多年生雜草新陳代謝緩慢,對2,4-滴丁酯吸收和傳導性差,藥效也差,生產上常增加用藥量,以求對雜草地上部有快速除草效果。早熟品種如墾149等在3葉期施藥,超過推薦用量時,小麥葉受害,葉色褪綠變黃,這種葉部表現的藥害隨著植株的生長而消失,新生出的葉片恢復綠色,但由於2,4-滴丁酯的刺激作用,小麥幼穗分化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如穗畸形、病害加重、葉發黃,10~15d可恢復。早熟品種重於中、晚熟品種,中早熟品種5葉期最敏感,用藥量越高藥害越重,如超過正常用量的l.5倍,穗頂和穗部變成紫褐色,群體遠看發黑,穗畸形,小穗對生、重生及輪生,不孕小穗高達87%,穗粒數減少,嚴重減產。一般小麥單用2,4-滴丁酯可減產7%~26%。因此,在麥田應降低2,4-滴丁酯用量,與其他除草劑混用。

水稻在2~3葉期用藥受害後,或藥量過大受藥害後,水稻植株矮小,葉色濃綠,分櫱受抑制;根系發育不良,根短根粗,無根毛,易折斷。莖基部膨大,出現筒狀葉和畸形穗。

大豆、棉花、蔬菜、瓜類、花生等闊葉作物比較敏感,即使劑量較低也能出現藥害。在20世紀70~80年代,在除草劑品種和數量不足的條件下,在大豆田利用時差和位差選擇性原理,將2,4-滴丁酯用於大豆播後苗前除草,在低溫、多雨條件下由於淋溶常造成嚴重藥害,大豆葉片皺縮、捲曲、細長,葉脈縱向平行,根腫大,根毛少,嚴重抑制生長,在有機質含量低於2%的沙土,壤土施藥後如遇到大雨或在大豆拱土期施藥藥害更加嚴重,特別是與乙草胺、嗪草酮等不安全的除草劑混用易造成大豆、玉米等作物嚴重減產甚至絕產。在有機質2%以上的土壤播種大豆後3d內施藥,72%2,4滴-丁酯每公頃用750mL以下防治已出土的闊葉雜草,對大豆安全。2甲4氯用於大豆播後苗前除草也不安全。

棉花受藥害後症狀是葉片變厚,呈雞爪狀畸形,花變為畸形,花瓣生長緩慢,鈴皮變厚,吐絮不暢,藥害嚴重的停止生長,莖稈腫大,皮層裂開,大量落花、落蕾、落鈴,植株最後死亡。

2,4-滴丁酯最常見的是飄移藥害,由於其蒸氣壓高第一次飄移達11%~14%,揮發飄移高達12%~19%。在氣溫15℃以上時,開始揮發飄移,隨溫度升高而增加。一般闊葉作物易受飄移為害,敏感作物有大豆、甜菜、菸草、馬鈴薯、亞麻、蠶豆、豌豆、苜蓿、向日葵、草木棲、甘薯、西瓜、南瓜、西葫蘆、芫荽、胡蘿蔔、蘿蔔、蔥、洋蔥、蒜、番茄、茄子、辣椒、黃瓜、果樹、闊葉林灌等。葡萄、蘋果等受飄移為害後莖尖細弱扭曲,葉小,像龍鬚柳,影響開花結果。田間楊樹、槭樹等闊葉林帶易受飄移為害,嚴重的抑制生長,若連年使用則連年受害,形成小老樹,多年不長。闊葉作物受害症狀常與蚜蟲為害相混淆。2,4-滴丁酯受害葉向上翻卷,葉面縱向平行,而蚜蟲為害葉向下翻卷。南瓜、西葫蘆在室內育苗田低溫少光照、缺營養時表現的5~8葉前葉呈瓢形,葉展不開,葉脈縱向平行,很像2,4滴-丁酯藥害症狀。2,4滴-丁酯藥害莖尖端葉皺縮且扁平。

此類除草劑產生藥害原因主要是過早施藥、過晚施藥、施藥量過高或施藥不均勻。在沙壤土、沙土等輕質土壤以及施藥後降雨量較大的情況下,藥劑會被雨水淋溶至玉米種子所在的土層中,種子或胚芽直接與藥劑接觸,導致藥害產生。莖葉處理不宜超過5葉期,避免過量施藥,保證施藥均勻。

2.苯甲酸類除草劑

苯甲酸類除草劑和苯氧羧酸類除草劑相似,苗期使用可以被植物的種子和根吸收,苗後施藥能夠被植物的根、葉迅速吸收,通過木質部和韌皮部向上與向下傳導,並積累於分生組織中,破壞植物激素的平衡,使根畸形,生長受抑制。因主要結構苯環上對位和鄰位的取代基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品種,主要品種有:麥草畏(百草敵)、豆科威、敵草死、殺草畏、草地平、敵草索等。其中應有最多的是麥草畏。

苯甲酸類除草劑發生作物藥害的總體症狀與苯氧羧酸類除草劑的症狀相似,即導致作物植株畸形,莖稈彎曲及葉片捲曲等。同樣該類除草劑的飄移性能較強,也常常造成飄移藥害,特別是和2,4-滴或2甲4氯混用時飄移藥害更為嚴重。

麥草畏主要用於麥類、玉米等禾本科作物及草坪,防除一年生和多年生闊葉雜草。因此對闊葉作物的安全性也較低。飄移藥液常對鄰近的大豆造成藥害,大豆藥害與其生育期、用藥量有關,花期最敏感,花期前後相對抗藥。大豆對麥草畏的藥害常被分為九級:一級大豆生育正常;二級大豆藥害為10%,葉片皺縮很輕;三級大豆藥害為30%,整個葉片的葉脈部分皺縮,整個葉片輕度捲曲,莖輕度捲曲,初生葉生長受抑制;四級大豆藥害為40%~45%,老齡葉片皺縮捲曲,新葉片受害嚴重,葉尖壞死,莖中度彎曲,以上四級不會影響產量;五級大豆藥害為60%,新生葉片明顯捲曲,頂端生長輕度受抑制,莖明顯彎曲,產量輕度受損失;六級大豆藥害為70%,頂端莖和葉片畸形,少量減產;七級大豆藥害為80%,新生葉片嚴重皺縮捲曲,頂芽死亡,老葉柄向下彎,可導致中等到嚴重減產;八級大豆藥害為90%,葉片壞死,植株生長嚴重受抑制,頂芽死亡,嚴重減產;九級大豆藥害為100%,整株死亡而絕產。大豆對麥草畏比2,4-滴丁酯敏感得多,麥草畏用相當於2,4-滴丁酯10%的藥量即可達到同樣的藥害程度。

玉米苗前如果過量使用麥草畏,可能會導致麥草畏積累在萌發的種子裡,使玉米種子的初生根系增多,生長受抑制,向上生長能力減弱,葉形變窄。在玉米苗後氣生根生長初期使用過量的麥草畏可使氣生根扁化,出現蔥狀葉,莖脆弱易折斷。

小麥拔節後使用麥草畏最易受藥害,其藥害症狀為植株鬆散、莖傾斜、彎曲和葉片捲曲等,干擾小麥體內激素平衡,嚴重的不結實。

易受麥草畏等除草劑飄移為害的闊葉怍物有菸草、向日葵、棉花、油菜、番茄、黃瓜、萵苣、馬鈴薯、苜蓿、葡萄、花生、豌豆、胡蘿蔔、蘿蔔、西瓜、果樹林帶等。並且各種作物的敏感期表現不同,如番茄果實成熟期和花期,花生花末期,棉花現蕾期,向日葵花期,大豆的初花期和盛花期及菸草16葉期等都是對麥草畏最為敏感的時期,這些時期應該禁用或少用麥草畏等除草劑,不然極容易造成作物減產。

3.芳氧苯氧基丙酸酯類除草劑

芳氧苯氧基丙酸酯類除草劑多數具有旋光性,也屬於傳導型除草劑,多數除草劑品種都能夠被植物葉片迅速吸收,在共質體中傳導到根或芽的分生組織中。個別品種也可被根吸收在植物體內進行有限傳導。此類除草劑主要通過降解代謝差異進行選擇,作用於乙醯輔酶A羧化酶,從而抑制脂肪酸的生物合成。由於旋光性差異,品種活性存在較大差異。主要品種有精吡氟禾草靈(fluazifop-pbutyl,精穩殺得)、高效氟呲甲禾靈(haloxufop-p-methyl,精吡氟氯禾靈、右旋吡氟禾草靈、高效蓋草能)、喔草酯(propaquizafop,[插圖]草酸)、精喹禾靈(qulzalofop-p-ethyl,精禾草克)、喹禾康酯(quizalofop-p-trfuryl,噴特)、精[插圖]唑禾草靈(fenoxaprop-p-ethyl,驃馬、威霸)、氰氟草酯(cyhalofop-p-butyl,千金,氰氟禾草靈)、炔草酯(clodinafop-proprargyl,頂尖、炔草酸)等。

這類除草劑主要用作莖葉處理劑,用於闊葉作物田防除一年生和多年生的禾本科雜草,對闊葉作物安全。有些品種也可用在禾穀類作物上,如禾草靈和驃馬用在小麥田,威霸用在水稻田。此類除草劑藥效和藥害受氣溫和土壤墒情影響較大。低溫藥效差,高溫藥效好,同時也容易產生藥害。

這類除草劑常見藥害為飄移或誤噴到水稻、小麥、大麥、高粱、穀子、玉米等禾本科作物。穩殺得、禾草克等除草劑,主要是干擾植物ATP的產生和傳遞,破壞光合作用和抑制禾本科植物的莖節和根、莖、芽的細胞分裂,阻止其生長。水稻、小麥、大麥等受藥害後3~5d內葉色正常,隨後分櫱節及生長點和節間分生組織變為黃色或褐色,心葉逐漸變成紫色或黃色,影響抽穗,逐漸枯死,節間變黑色壞死或整株死亡。飄移藥量少時葉片發黃節間無變化,5~10d恢復。此類除草劑對闊葉作物安全性較高,一般不會產生藥害。但藥量過大或雜質過多情況下,闊葉作物也會受害,光合作用受到抑制,生長停止,葉片呈畸形。如棉花葉片呈雞爪形,大豆葉片呈平行葉脈,葉片皺縮,莖稈扭曲變彎,植株表現為畸形。10%禾草克乳油(喹禾靈)在高溫條件下對大豆有觸殺型藥害,葉片有灼燒狀斑點;5%精喹禾靈由喹禾靈提純去掉非活性物質,在高溫條件下對大豆安全。精穩殺得僅對施藥時大豆未展開的複葉有影響,葉色變淡黃,幾天後恢復,對大豆生長及產量無影響。

4.咪唑啉酮類除草劑

咪唑啉酮類除草劑可被植物的葉片和根系吸收,在木質部與韌皮部內傳導,積累於分生組織中,抑制乙醯乳酸合成酶的活性,造成植物支鏈胺基酸纈氨酸、異亮氨酸和亮氨酸的生物合成受阻。作物和雜草對此類除草劑的降解代謝速度的差異是其選擇性的主要原因。主要種類有咪唑乙煙酸(普施特)、甲氧咪草煙(金豆)、咪唑喹啉酸(滅草喹)、甲基咪草煙(百壟通)等。應用最多的是咪唑乙煙酸,此類除草劑主要用於防除一年生和多年生的闊葉雜草及禾本科雜草,屬於長殘留除草劑,只適合在東北單季大豆地區使用,施藥後容易產生殘留藥害,次年不宜種植敏感作物,如水稻、甜菜、油菜、馬鈴薯。

此類除草劑在大豆播前、播後和苗前、苗後早期使用,在使用量過大、持續低溫、多雨和光照較差的條件下使用容易對大豆產生藥害。症狀主要是葉色濃綠、葉皺縮或扭曲,葉脈褐色,莖稈的疏導組織變褐變脆並易折斷,嚴重的生長點壞死,10~15d從葉腋處長出新的腋芽,可減產50%~70%。在重茬地土壤pH低於6.5的大豆田,大豆根腐病發生嚴重,大豆受害嚴重後難以恢復正常生長,易導致絕產。

此類除草劑在誤用及殘留時會造成敏感作物藥害,主要症狀是抑製作物生長點的生長,植株矮小、根系不發達。咪草煙在土壤中殘留時間較長,一般可以在土壤中殘留2~3年,尤其是在北方低溫、厭氧、pH值大於7及土壤有機質含量較低的地塊殘留時間更長,並且微量的有效成分即可長期殘留給下茬敏感作物造成藥害,嚴重影響農業生產種植結構調整。常見的殘留藥害症狀為:甜菜心葉變黃、變褐,葉脈變褐,葉下垂,甜菜塊根變褐,組織壞死,根尖變褐死亡;玉米受害植株矮小,不孕;小麥、高粱、穀子、水稻、西瓜、馬鈴薯等作物容易致死。

5.磺醯脲類除草劑

磺醯脲類除草劑容易被植物的根、葉吸收,在木質部和韌皮部傳導,其作用機制主要是抑制植物體內的乙醯乳酸合成酶(ALS)活性,使植物所特有的三種支鏈胺基酸纈氨酸、異亮氨酸和亮氨酸的生物合成受阻,導致蛋白質合成停止,最終使植物細胞有絲分裂停止。此類除草劑對雜草和作物的選擇性主要是由降解代謝的速度差異決定,屬超高效除草劑,品種眾多,應用廣泛。主要品種有:氯磺隆、甲磺隆、氯嘧磺隆(豆磺隆、豆草隆)、胺苯磺隆(油磺隆)、苄嘧磺隆(苄磺隆、農得時)、噻吩磺隆(闊葉散、寶收)、苯磺隆(巨星、闊葉凈)、煙嘧磺隆(玉農樂)、醚磺隆(莎多伏)、吡嘧磺隆(草剋星)、甲嘧磺隆(森草凈)、甲氧嘧磺隆、碸嘧磺隆(寶成)、氨基嘧磺隆(好事達)等。磺醯脲類除草劑對作物所產生的藥害主要是生長抑制型藥害。

此類除草劑藥害的總體症狀是抑制生長點的正常生長發育,導致生長點壞死或畸形,生長停滯,葉片失綠,枯黃或變褐;根系變褐老化,側根和主根變短,總體數量減少,生長緩慢或停滯,作物受害後表現症狀緩慢,從出現症狀到植株死亡持續時間較長。磺醯脲類除草劑的藥害主要分為當季藥害和殘留藥害,一些品種的殘效時間較長,施用容易造成下茬敏感作物藥害,如小麥施用甲磺隆後下茬種植棉花就會出現藥害。當季藥害主要是由於過量使用、誤用、用藥時期不當等使用技術原因及飄移和溫度、濕度等環境因素引起的。

大部分磺醯脲類除草劑的選擇性很強,對當季作物較為安全。但是,噻吩磺隆和氯嘧磺隆對大豆的安全性不太好,在施用後氣溫低於12℃或高於30℃,可能出現藥害。另外,施藥後多雨特別是在低洼或積水的地塊更容易出現藥害,在用量過大、低溫、多雨、病蟲害嚴重,尤其是在pH<6.5的酸性土壤、重茬地、大豆根腐病和線蟲病為害嚴重等條件下,能夠造成大豆嚴重藥害。其中低溫是產生藥害的主要因素,施藥後遇到低於10℃的低溫持續2d以上極易造成藥害。大豆播後芽前過量使用噻吩磺隆後,大豆生長緩慢、黃化、矮化、萎縮、根系發育不良、根數量少、變短;過量使用氯嘧磺隆大豆表現為生長緩慢,黃化,根系發育不良,葉脈發紅。其他藥害症狀表現為:大豆心葉變黃,葉皺縮,葉脈、莖稈的輸導組織變褐,莖稈變脆易折斷,嚴重的生長點壞死,10~15d後植株可以生出新的分枝。如大豆根系受到嚴重抑制,表現為根數量減少,根部病害加重,貪青晚熟,最終導致嚴重減產。早期藥害比晚期藥害輕,恢復快。重茬及大豆根腐病發生嚴重的地塊,使用此類除草劑,藥害加重,嚴重的導致絕產。噻吩磺隆在大豆出苗前至大豆拱土期使用對大豆安全。氯嘧磺隆在大豆拱土期至大豆1片複葉展開以前使用危險性大,若與乙草胺混用藥害會加重,在一片複葉展開以前遇到持續低溫會導致大豆全部死亡,2片複葉期以後施藥,遇到低溫也會造成大豆嚴重藥害。在土壤有機質含量較低的沙土、壤土及低溫、高濕度的條件也能造成大豆嚴重藥害。同時,氯嘧磺隆可在土壤中殘留多年,對下茬敏感作物可以造成嚴重的殘留藥害,嚴重的甚至全田死苗絕產。氯磺隆、甲磺隆等除草劑殘留時間較長容易對下茬大豆產生藥害。

氯磺隆、甲磺隆飄移到鄰近的楊樹、松樹和槭樹等林木和苗圃中會導致樹葉葉色變淡褪綠、柳樹葉尖彎曲,症狀輕的短期可以恢復。飄移到甜菜、大豆、玉米及西瓜、南瓜等蔬菜作物上可以造成心葉變黃、變褐,葉脈、莖稈輸導組織變褐、變脆易折,塊根作物根尖變褐,根數減少,病害加重。同樣也會對後茬作物產生殘留藥害。

苯磺隆、甲磺隆、氯磺隆等除草劑一般在小麥2葉期至拔節期使用對小麥安全,但如果在小麥針葉期施藥,或施藥過量就容易造成小麥藥害。在正常生育期內如果與有機磷類殺蟲劑或氨基甲酸酯類殺蟲劑混用或間隔時間過短也可能產生藥害。另外,上茬殘留的氯嘧磺隆也會造成小麥藥害。小麥受害症狀主要為生長緩慢,黃化,植株矮小,分櫱減少,根系發育不良等。

水稻田使用的苄嘧磺隆、醚磺隆、乙氧磺隆、環丙嘧磺隆等除草劑在正常施藥時期對水稻安全,但如果在水稻芽期施用或水稻返青不徹底時施用或水稻秧苗返青後過量施用容易發生藥害,藥害症狀為生長受抑制、黃化、分櫱減少、植株矮化、根系發育不良、葉片乾枯等。

胺苯磺隆在油菜苗後施藥若遇到10℃以下的低溫持續2d以上,易造成油菜藥害,導致油菜心葉變黃、葉皺縮、葉脈變褐色,生長受抑制,植株矮化,甚至減產。

碸嘧磺隆在玉米苗後1~4葉期施用對玉米安全,玉米5葉期後施藥遇到持續低溫可使玉米受害,症狀為接觸藥液的葉片出現褪綠斑或從基部開始發黃,邊緣乾枯,葉片扭曲,捲成筒,心葉不易抽出。受害輕者10~15d才能恢復正常生長,重者葉片枯萎。煙嘧磺隆在玉米苗後3~5葉期施藥對敏感玉米品種也可表現出藥害,導致葉稍卷變黃。另外,煙嘧磺隆誤用或飄移到高粱上會引起藥害,症狀為葉片從基部褪綠後逐漸擴展到整個葉片,出現不規則褪綠斑,心葉難以抽出,最後導致全株死亡。

殘留藥害是磺醯脲類除草劑的主要藥害種類,可以造成多種作物受到傷害。目前,產生殘留藥害的除草劑主要是氯嘧磺隆,其土壤殘留不影響作物出苗,玉米、穀子、高粱都能正常出苗,但苗期葉片褪綠髮黃,生長受抑制。玉米苗可以逐漸恢復正常,但穀子和高粱生長抑制較明顯,且有死苗現象。甜菜、油菜出苗後生長均受到嚴重抑制,都有死苗現象,保苗株數均顯著低於不施藥對照區,劑量越高死苗率越高,殘存植株生長受到嚴重抑制。馬鈴薯出土株數顯著少於不施藥對照區,苗期生長也受到嚴重抑制。

6.二苯醚類除草劑

二苯醚類除草劑主要被植物胚芽鞘、中胚軸吸收進入體內。其作用靶標是原卟啉氧化酶,抑制葉綠素的生物合成,破壞敏感植物的細胞膜。此類除草劑的選擇性與吸收傳導、代謝速度及在植物體內的軛合程度有關。主要品種有氟磺胺草醚、三氟羧草醚、乳氟禾草靈、乙氧氟草醚、甲羧氟草醚、乙羧氟草醚等。

此類除草劑屬於觸殺型除草劑,在植物體內的傳導性較差,對作物的藥害主要是接觸型藥害。在高溫或低濕度、排水不良、病蟲害影響大豆生長的條件下,易對大豆產生藥害。症狀為葉片皺縮,最初產生水浸狀斑點,而後葉片有灼燒狀斑塊,嚴重的整個葉片枯焦,死亡。此類除草劑在大豆葉片作用不會向其他部位傳導,一般不影響大豆生長和後期產量。相對來說對大豆的安全性順序為氟磺胺草醚>三氟羧草醚>乳氟禾草靈=乙羧氟草醚。三氟羧草醚、乳氟禾草靈、乙羧氟草醚在大豆真葉期到1片複葉期可以對大豆造成嚴重的藥害,減產甚至絕產。大豆3片複葉期以後施藥會造成大豆貪青晚熟而減產。氟磺胺草醚在大豆真葉期到1片複葉期對大豆安全。此類除草劑在高溫(氣溫28℃)、低濕度(空氣相對濕度低於65%)、乾旱和光照較強的條件下對大豆藥害嚴重。

二苯醚類誤用或殘留會造成小麥、水稻、玉米及蔬菜等作物的藥害。受害小麥出苗受到影響,苗後葉片出現褐斑,嚴重的小麥出苗後會枯死。水稻受到乙氧氟草醚藥害後,輕者葉片出現暫時性的褐斑,2周左右可以恢復,重者大量葉片枯死,不能恢復。黃瓜、番茄等蔬菜受到氟磺胺草醚、乳氟禾草靈的藥害葉片失綠、乾枯如燒焦狀,心葉壞死。

氟磺胺草醚用量過高、過晚可對後茬作物造成殘留藥害,每公頃使用有效成分超過375g,下茬種小麥、大麥及其他作物和蔬菜最少間隔4個月到24個月。常見的殘留藥害主要表現在玉米上,玉米4葉期以後表現症狀明顯,抑制玉米生長,株高和鮮重降低,葉片扭曲、下垂,葉色失綠,變為淡黃色、紫色、白色,葉脈失綠,底葉死亡。

7.醯胺類除草劑

醯胺類除草劑的選擇性主要是由於植物的代謝差異造成的。此類除草劑的品種也較多,主要有甲草胺、乙草胺、丙草胺、丁草胺、異丙甲草胺、異丙草胺、敵稗、萘丙醯草胺(大惠利)等。醯胺類除草劑主要通過萌發的幼芽吸收,有的個別品種也通過根和葉片吸收,主要抑制種子發芽和幼苗生長,作物嚴重受害時,種子不能發芽出土;輕度受害時,雜草幼苗矮化與畸形,幼芽和幼葉不能完全展開。禾本科作物受害後,葉鞘不能正常抱莖,心葉不能抽出或抽出畸形葉;大豆葉片受害中脈變短,葉片皺縮,粗糙,產生心形葉,心葉變黃,葉緣受到抑制,出現杯狀葉;花生葉片變小,出現白色壞死斑,藥害症狀一般出現在作物萌芽期和幼苗期。

醯胺類除草劑主要在低溫、高濕條件下或施藥量過大時易對小麥、水稻、玉米、大豆、花生產生藥害,特別是重茬大豆地塊藥害更嚴重,嚴重抑制大豆幼苗生長。小麥受到乙草胺、丁草胺等除草劑藥害後,表現出葉片失綠、變黃,麥苗矮化、畸形,胚芽鞘捲縮,心葉不能正常抽出,分櫱受到抑制,嚴重的情況小麥不能出苗;受敵稗藥害後,小麥葉片基部變黃,莖稈容易折斷,最後全株死亡。

水稻秧苗期最容易受到醯胺類除草劑藥害,丁草胺、丙草胺等除草劑在水層過深或用量過大時都會造成水稻秧苗受害。一般輕度受害症狀為秧苗生長緩慢,矮化、生長受抑制,黃化,輕度受害10~15d可以恢復,嚴重者葉尖失綠,黃化,枯死。尤其是敵稗使用不當,過量使用或與有機磷殺蟲劑、氨基甲酸酯類殺蟲劑混用或間隔時期少於10d時極易造成水稻死苗。

玉米對醯胺類除草劑的耐性程度相對較高,但是在持續低溫、高濕條件下或用藥量過大時也會受到醯胺類除草劑藥害。受害的玉米生長緩慢,矮化,心葉皺縮,根的生長受到明顯抑制,鬚根短而少,根毛明顯減少,輕者可以逐漸恢復,重者葉片捲曲,畸形,植株不能正常生長。敵稗誤用到玉米苗期施藥後幾小時便會顯現症狀,玉米受害後葉片基部、莖稈基部出現失綠、黃化、枯死,莖葉容易折斷,一般5~7d全株死亡。

大豆和花生等闊葉作物的藥害症狀表現為:生長緩慢,矮化,葉色濃綠、葉皺縮、根數量少、爛根,後期高溫徒長、豆莢少、貪青晚熟。

醯胺類除草劑中大部分品種都可以用在蔬菜上,且相對安全。但遇到持續低溫、高濕、用量過高等情況也會產生藥害,不同蔬菜品種的藥害表現大致相同,只是程度不同,主要症狀是生長受到抑制,株高變矮,新葉皺縮,葉片畸形捲縮,鬚根及根毛減少,主根變短,輕度可恢復,重度全株死亡。

90%以上的高含量乙草胺含雜質少,對大豆安全性比低含量50%以下的乙草胺好,產量相差10%~15%。對大豆安全性順序為精異丙甲草胺>異丙甲草胺=甲草胺>異丙草胺>乙草胺。玉米田使用乙草胺、甲草胺等除草劑在用量過高、施藥後遇低溫或播種過深條件下可使玉米造成藥害,表現為葉變形扭曲,心葉成鞭狀,根莖基部腫大。對玉米安全性順序為甲草胺=異丙甲草胺=精異丙甲草胺>異丙草胺>乙草胺。

8.磺醯胺類除草劑

磺醯胺類除草劑的作用機制與磺醯脲類除草劑相似,此類除草劑為內吸傳導型除草劑,植物的根和莖葉均能吸收,根吸收後通過木質部導管向上傳導。葉面吸收後通過韌皮部篩管向下傳導,在植物分生組織內積累,抑制乙醯乳酸合成酶(ALS)的活性,造成支鏈胺基酸——亮氨酸、纈氨酸、異亮氨酸的合成停止,從而導致植物體內蛋白質合成受阻,阻止生長而死。此類除草劑有啶磺草胺(優先)、唑嘧磺草胺(闊草清)、氯酯磺草胺(豆傑)、雙氯磺草胺、磺草唑胺、五氟磺草胺(稻傑)等。唑嘧磺草胺是第一個商品化的磺醯胺類除草劑品種,其在雜草和作物之間的選擇性主要是依靠抗性水平和代謝降解速度差異。在大豆苗前施藥後遇低溫,或土壤有機質含量低於2%的沙土、壤土施後遇中到大雨,對大豆幼苗有藥害,表現出大豆葉色濃綠,葉片扭曲、皺縮,嚴重的葉脈變褐色,10d左右可恢復正常生長。另外,唑嘧磺草胺和氯酯磺草胺在施藥過程中加入適當助劑會提高藥效,但大豆葉片也會出現短時間的失綠狀態。唑嘧磺草胺在土壤中殘留時間較長,每公頃用有效成分48~60g,種花生、菜豆、甘薯等需間隔4個月,種水稻需間隔6個月,高粱、豌豆、馬鈴薯需間隔12個月,種棉花、向日葵、菸草等需間隔18個月,種甜菜、亞麻、油菜、番茄、洋蔥、南瓜、西瓜、茄子、白菜、蘿蔔、胡蘿蔔、捲心菜、黃瓜需間隔26個月。

9.N-苯基酞醯亞胺類(環狀亞胺類)除草劑

N-苯基酞醯亞胺類除草劑易被植物幼芽或葉片吸收,葉片吸收後不向下傳導。作用靶標是原卟啉氧化酶,抑制葉綠素合成。這類除草劑是20世紀80年代後期開發的一類除草劑,目前主要有丙快氟草胺(速收)、氟胺草酯(利收、氟烯草酸)、吲哚酮草酯等。

丙炔氟草胺在大豆拱土期施藥,或在土壤有機質較低的沙土、壤土,降雨多時施藥,或在大豆播後苗前施藥後未混土、大豆幼苗期遇大雨,易造成觸殺型藥害。在大風天人工施藥,為減少損失而降低噴頭高度,將全田施藥變成苗帶施藥,藥量增加2~7倍而造成藥害。症狀為大豆葉皺縮,心葉很難展開,在低溫、光照少的條件下藥害加重。與乙草胺混用藥害加重,與異丙甲草胺、精異丙甲草胺、異丙草胺、滅草猛等混用秋施,播前、播後苗前施藥後混土或施後培土2cm,對大豆安全。玉米田播後苗前施藥後淺混土對玉米安全。播後苗前施藥後不混土,玉米苗後4~8葉期降大雨,藥劑隨泥土濺到玉米葉上造成觸殺型藥害。藥害症狀僅在玉米4~5片葉中部出現黃包、白色斑點,斑點在葉片上不擴展,重者風吹葉片可從斑點處折斷,不影響玉米生長和產量。氟胺草酯在大豆苗後施藥,在高溫、乾旱條件下對大豆有觸殺型藥害,葉片上有灼燒狀斑點,不影響大豆生長和產量。

10.三氮苯類除草劑

三氮苯類除草劑大多數是土壤處理除草劑,能夠被植物的根吸收,並通過非共質體傳導到芽,一些品種也可作莖葉處理被葉片吸收,但不能向下傳導,作物靶標是抑制光合系統Ⅱ的電子傳遞。這類除草劑有莠去津(阿特拉津)、西瑪津、西草凈、撲草凈、莠滅凈(阿滅凈)、氰草津(百得斯、草凈津)等。這類除草劑是選擇性內吸傳導型除草劑,可被植物的根吸收,沿木質部隨蒸騰流迅速向上傳導,隨著用藥量的增加吸收速度加快,隨時間延長吸收速度變慢;傳導速度在最初低於吸收速度,之後傳導速度大於吸收速度,最後傳導速度則逐漸趨於穩定或逐漸減慢。苗後施藥吸收和活性與除草劑品種的水溶度顯著相關,傳導性差,對雜草幼苗有較好的觸殺作用。

三氮苯類除草劑是典型的光合作用抑制劑,通常情況下它不抑製作物種子的發芽和出苗,而是在作物出苗後見光的條件下造成作物藥害。藥害的典型症狀是葉片組織失綠、壞死與乾枯。症狀首先出現在葉緣和葉尖,而後向中間葉脈部分擴展,葉脈間組織失綠、發黃,而後整個葉片枯死。作物受害後症狀表現較快,土壤處理的施藥方法在作物真葉展開後幾天內就會全株死亡。莖葉處理藥劑產生藥害後,作物在施藥後5d內表現症狀,10d左右全株死亡。

三氮苯類除草劑的個別品種可以用於小麥及水稻田,但安全性較差,使用不當即會影響藥劑的選擇性,對小麥和水稻造成藥害。並且小麥還容易受到莠去津和西瑪津的殘留藥害。小麥、水稻受到撲草凈和西草凈的藥害症狀為植株生長緩慢,矮化,雖可正常出苗,但苗後葉片失綠、黃化,嚴重的整株枯死。

三氮苯類除草劑中多數品種對玉米安全,但往往因為施藥量過大或施藥時期不當造成玉米受害。玉米的受害症狀和程度因不同除草劑品種而存在差異,但總體表現相似,主要是從心葉開始葉片黃化,植物矮小,細弱,根少而短,鬚根不發達,多數玉米受害從施藥後5~7d表現症狀,嚴重的大部分葉片枯死。

莠去津在華北地區每公頃用有效成分超過1.2kg,對下茬小麥造成藥害;在黑龍江省每公頃用量超過2kg,對下茬大豆、小麥、大麥、亞麻、菸草、馬鈴薯、甜菜、西瓜、南瓜、水稻、菜豆、豌豆、油菜、苜蓿、番茄、茄子、辣椒、白菜、蘿蔔、胡蘿蔔、捲心菜、黃瓜等均有藥害,只能種植玉米、高粱。藥害症狀為葉變黃、枯死,從下部葉邊緣、葉尖開始變黃,一般不影響作物出苗,待作物種子營養消耗完後才出現藥害症狀。受害的小麥幼苗從葉尖開始變黃,似火燒狀;大豆受害葉失綠變黃,下部葉片較上部葉片受害嚴重。而缺鐵症表現上部葉片失綠、變黃,葉脈綠色,下部葉片濃綠,二者容易混淆。生產中常出現上茬作物亞麻用過氯磺隆,後茬種玉米除草用莠去津,當年不能種任何作物而成為「癌症田」。

氰草津玉米5葉期以後施藥,在低溫、多雨條件下對玉米有藥害,玉米葉變黃,抑制生長,一般10~15d葉色轉綠,恢復正常生長。在有機質含量低於2%的沙土、壤土播後苗前施藥後遇中到大雨可造成淋溶性藥害。

西草凈用於水稻苗床除草,在溫度超過30℃高溫條件下對水稻有藥害,稻苗葉變黃。北方塑料棚育秧特別是小棚育秧,溫度不好控制,極易產生藥害,西草凈常與丁草胺在苗床混用,很不安全,遇低溫丁草胺造成水稻秧苗藥害,遇高溫西草凈造成水稻秧苗藥害。

11.三嗪酮類除草劑

三嗪酮類除草劑有環嗪酮(威爾柏)、嗪草酮(賽克、立克障、賽克津)、苯嗪草(苯甲嗪)等。其中使用最多是嗪草酮。嗪草酮是典型的光合作用抑制劑,可以用於玉米、大豆田防除多種一年生禾本科雜草和闊葉雜草,但該藥劑選擇性不強,安全性較差,尤其是在用藥量過大、環境條件惡劣、誤用情況下易對作物產生藥害,藥害的症狀主要是不影響作物種子發芽和出苗,出苗見光後幼苗葉片失綠、枯黃、乾枯、萎蔫,最後慢慢死亡。田間整體狀態作物植株直立、乾枯,最後變黑死亡。

大豆播前或播後苗前使用嗪草酮用量過大,大豆播後苗期拱土期施藥,低洼地排水不良、田間積水,高濕低溫、病蟲為害造成大豆生長發育不良,土壤有機質低於2%的沙土、壤土以及個別敏感品種等均可造成藥害。輕者大豆葉片濃綠,葉皺縮,重者葉片失綠、變黃變褐壞死,下部葉片先受害,受害大豆葉從下往上逐漸變黃。一般不影響大豆出苗,大豆出苗後種子營養消耗完,能進行光合作用時才表現藥害症狀。嗪草酮在大豆田與乙草胺混用藥效好,但對大豆藥害加重,可造或大豆死亡絕產。前茬用過莠去津,大豆田再使用嗪草酮藥害加重。這類除草劑藥害易與取代脲類混淆,嗪草酮藥害大豆葉從邊緣或葉尖開始變黃;而取代脲類藥害由葉脈開始變黃,葉柄重些。

嗪草酮土壤處理或誤用易對小麥產生藥害,但不影響小麥出苗,而抑制幼苗生長,導致小麥幼芽生長彎曲、纖弱,根少而短;葉片從葉脈開始褪綠,逐漸擴展到全葉乾枯,嚴重受害後小麥心葉白化,植株枯萎。嚴重抑制情況下小麥抽穗困難。

玉米田有機質低於2%的土壤,播後苗前施藥極易產生藥害。玉米播後苗前施藥後遇大雨,一次降雨超過30mm或有機質含量較高的土壤用藥量過高可使玉米受藥害,一般不影響出苗,玉米出苗後第4片葉長出後才出現藥害症狀。藥害症狀同三氮苯類相似,不同之處是受害作物葉脈或葉脈附近先黃化,然後向葉緣擴展。玉米葉從下部第1片葉開始向上,葉變黃,嚴重的整株枯死。玉米制種田,自交系中的父本藥害比母本重,常造成父本死亡。

12.喹啉羧酸類除草劑

喹啉羧酸類除草劑是選擇性內吸傳導型除草劑,用於苗後莖葉處理。主要被雜草的根、芽和葉吸收。具有激素類除草劑的特點,雜草受害症狀與激素類物質的毒害症狀相似。此類除草劑主要有二氯喹啉酸(快殺稗、殺稗王、殺稗靈、稗草凈、神鋤)和氯甲喹啉酸(喹草酸)。二氯喹啉酸是水稻常用的主打品種之一。氯甲喹啉酸可以用在油菜和甜菜上,但少有登記產品和應用記錄。

二氯喹啉酸是激素類除草劑,使用過量、重噴、應用時期不當或遇到高溫條件對水稻有藥害,抑制水稻生長而導致減產。水稻苗床使用二氯喹啉酸,當水稻2~2.5葉期,種子營養消耗完,轉由根部吸收養分供水稻生長時對二氯喹啉酸最敏感,容易出現藥害,但苗床藥害症狀不明顯。藥害症狀在插秧後一段時間才表現出來,水稻苗床受到二氯喹啉酸藥害後,移栽後表現的藥害症狀是秧苗僵硬、直挺、呈錐形,心葉不展開或展開困難。本田噴洒不均勻易造成藥害,特別是移栽後防治大稗草,田間很難勻速行走,易出現重複噴洒,導致局部藥量過大造成嚴重藥害。藥害症狀為典型激素型抑制水稻生長,輕度藥害只是輕度矮化、萎縮,重度藥害植物明顯矮化,葉色濃綠,心葉或莖畸形、呈管狀,分櫱受抑制。田間藥效試驗小區面積小,噴洒均勻,不易發生藥害。在生產上本田常因噴洒不均勻而造成減產5%~15%;苗床使用二氯喹啉酸藥害比本田重,減產也多。粳稻受害症狀重於秈稻。

二氯喹啉酸使用能夠在土壤中積累,連年使用形成富集,易對後茬敏感作物產生殘留藥害,如在施藥8個月內不能種植棉花、大豆,12個月內不能種植甜菜、菸草等作物,24個月後方可種植番茄、蘿蔔等。

13.環己烯酮類除草劑

環己烯酮類除草劑能夠被植物葉片吸收,並在韌皮部傳導,作用靶標是乙醯輔酶A羧化酶,抑制脂肪酸的合成,主要用在闊葉作物田防除禾本科雜草,選擇性較強,對作物安全。主要品種有烯禾定(sethoxydim,拿捕凈)、烯草酮(clethodim,收樂通)、吡喃草酮(tepraloxydim,快滅靈)、苯草酮(tralkoxydim)、環苯草酮(clefoxidim)、丁苯草酮(butroxydim、三甲苯草酮)等。

在生產上使用的有烯禾定、烯草酮、吡喃草酮,主要用於闊葉作物防治禾本科雜草,可嚴重抑制脂肪酸生物合成,這幾種除草劑對適用作物安全性極高,一般不會產生藥害。生產中往往由於誤用或飄移等情況對禾本科作物產生藥害,主要作用於作物的分生組織,一般在施藥後2~3d開始表現藥害症狀。如水稻、玉米、小麥、大麥、高粱、穀子等禾本科作物易受飄移或誤用藥害,症狀為作物受害後5~7d,接觸藥液的部位葉片從基部開始褪綠、變黃,嚴重時心葉失綠、變紫、變黃,生長停滯,新生葉片組織黃化、壞死,進而全株節間變褐色,心葉很易與作物脫離,用手即可輕輕拔出,10~15d整株死亡。

14.三酮類除草劑

三酮類除草劑是選擇性、內吸型除草劑,主要用於玉米苗後莖葉處理防除一年生闊葉雜草和部分禾本科雜草。可被植物的根和莖葉吸收,是4-羥基苯基丙酮酸雙加氧酶(HPPD)抑制劑,通過抑制4-羥基苯基丙酮酸雙加氧酶的合成導致酪氨酸的積累,使質體醌和生育酚的生物合成受阻,進而影響類胡蘿蔔素的生物合成,雜草莖葉白化後死亡。此類除草劑主要品種有磺草酮(玉草施、同慶)、硝磺草酮(甲基磺草酮、千層紅、米斯通)、雙環磺草酮等,目前最多是硝磺草酮。玉米苗後使用磺草酮、硝磺草酮如果在過量,或施藥後遇低溫,或遇到產量質量有問題的產品,或助劑選擇不當情況下可使玉米受害。高劑量下處理,施用高劑量的硝磺草酮後3~5d,玉米的藥害症狀表現為分生組織出現黃化症狀,葉部出現白化現象,因不同類型玉米的敏感性不同,葉片白化的程度也有所不同,以甜玉米和爆裂玉米較敏感。藥害程度較輕的一般7~10d恢復正常生長。

15.取代脲類除草劑

取代脲類除草劑易被植物根吸收,莖葉吸收較少,藥劑只有達到雜草的根層才能殺滅雜草,取代脲類除草劑隨蒸騰流從根傳導到葉片,並在葉片積累。取代脲類除草劑是典型的光合作用抑制劑,抑制光合系統Ⅱ的電子傳遞,抑制光合作用。主要品種有利谷隆、異丙隆、苄草隆、殺草隆、伏草隆、敵草隆、綠麥隆、甲基苯噻隆、滅草隆、秀谷隆、莎草隆等。

取代脲類除草劑施用後不抑制種子的發芽與出苗及根系發育,通常在植物出苗後見光的條件下產生藥害,待植物種子營養消耗盡後進行光合作用才表現藥害症狀。藥害的典型症狀是葉片失綠、壞死與乾枯,症狀最先出現在葉緣和葉尖,而後葉脈失綠、變黃,而後整個葉片死亡,脫落。

取代脲類除草劑中綠麥隆、異丙隆、利谷隆等可用於小麥、玉米田,但用量過大或在生長期施藥就可能對小麥造成藥害,並且綠麥隆、異丙隆誤用於水稻田也會造成水稻藥害。小麥、玉米和水稻受藥害後症狀相似,可以正常出苗,但苗後葉片黃化,葉片邊緣枯焦,重者也枯死。

大豆田使用利谷隆後,土壤中利谷隆含量達0.1mg/kg時大豆受害,0.5mg/kg時大豆死亡。在土壤有機質含量2%~3%,每公頃用有效成分3000g,施藥後遇40mm以上的降雨,可淋溶造成大豆藥害,大豆葉沿葉脈失綠,而靠近葉柄基部受害重,葉片輕微受害可恢復,根不受影響,嚴重的可使大豆死亡。與三氮苯類藥害的區別是取代脲類藥害是沿葉脈失綠變黃、變枯而死。

16.氨基甲酸酯類與硫代氨基甲酸酯類除草劑

氨基甲酸酯類除草劑的土壤處理劑主要通過植物的幼根和幼芽吸收,莖葉處理劑通過莖葉吸收,抑制光合系統的電子傳遞和分生組織的細胞分裂。主要品種有燕麥靈(巴爾板)、甜菜寧、甜菜安(甜菜靈)、黃草靈。硫代氨基甲酸酯類除草劑主要被正在萌發的幼芽吸收,根部吸收量少,可在非共質體內傳導,抑制脂肪酸、脂類、蛋白質、類異戊二酸、類黃酮的生物合成。主要品種有滅草猛(衛農)、環草特、丁草持、丙草特(EPTC)、殺草丹、燕麥畏、哌草丹(優客稗)、禾草敵(禾大壯)、稗草畏等。

甜菜寧、甜菜安用於甜菜苗後噴霧,用量過高可對甜菜造成藥害。症狀為葉色濃綠、葉柄彎曲、脆而易折。禾大壯在用量過大或施藥不均勻時均可對水稻產生不同程度的藥害,藥害症狀為水稻葉片褪綠,植株矮縮,心葉展開困難或不能抽出,分櫱受到抑制。秈稻的受害症狀重於粳稻。滅草猛在大豆田播前施藥如播種過深或遇連續低溫多雨天氣,大豆生長緩慢,葉片皺縮,大豆根部生長正常。燕麥畏用於麥田播前或播後苗前施藥,小麥、大麥在種子萌發24h內對燕麥畏敏感,易產生藥害,種子萌發24h後抗性增強。因此,小麥、大麥應播在藥層以下或施藥後混土要徹底。連年使用殺草丹或在水稻立針期施藥,或施藥後遇到低溫條件,或在水層過深、秸稈還田的地塊易產生藥害,抑制水稻生長,植株矮化、減產。殺草丹誤用到大豆上能夠導致大豆生長點不能展開。另外,硫代氨基甲酸酯類除草劑揮發性強,容易對敏感作物產生飄移藥害。

17.二硝基苯胺類除草劑

二硝基苯胺類除草劑主要通過正在萌發的幼芽吸收,單子葉雜草是胚芽鞘,雙子葉雜草是下胚軸。除草劑進入植物體內與微管蛋白結合,抑制微管聚合,導致微管喪失,進而抑制細胞的有絲分裂。此類除草劑主要有氟樂靈、二甲戊靈(二甲戊樂靈、施田補)、安磺靈、地樂胺、乙丁烯氟靈等。這類除草劑主要為土壤處理劑,通常在作物播前或播後苗前施藥,能防止敏感雜草幼苗出土,但對種子發芽無抑制作用,即使噴洒在幼苗上也沒有作用。此類除草劑的藥害症狀主要是作物根短而粗,無次生根或次生根稀疏而短,根尖和下胚軸腫大,葉片捲縮、畸形,輕度藥害可以恢復,重度藥害作物緩慢死亡。氟樂靈用量過大或播種過深,或施藥與播種間隔時間過短,或施藥後遇低溫、高濕條件,大豆易受害,對胚根有強烈抑制作用,大豆幼苗下胚軸腫大,鬚根、側根顯著減少,根腐病重,根瘤少,爛根。在有機質含量低於2%的沙土、壤土中施用,對花生、大豆常造成嚴重藥害,重者可絕產。在北方此類除草劑用量過大,遇乾旱少雨年份殘留可為害小麥、玉米、高粱、穀子,藥害症狀為芽鞘腫大、根腫大、無鬚根、葉發黃,嚴重抑制生長。另外、此類除草劑易揮發,霧滴飄移到鄰近作物上易產生藥害。

18.有機磷類除草劑

有機磷類除草劑品種較多,並且作用機理各不相同,主要產品有莎稗磷(anilofos,雙硫磷、阿羅津)、雙丙氨醯磷(bilanphos)、草甘膦(glyphosate,農達)、草銨膦(glufosinate)、草丁膦(glyphosinate)、呱草磷(piperophos)、胺草磷(amiprophos)、特草磷(zytron)、碸草磷(bensulide)、伐草磷(falone)、草硫磷(touchdown)、抑草磷(cremart)等。其中最常見的是草甘膦和莎稗磷。

草甘膦是應用最廣泛的滅生性除草劑,在生產上常出現誤用或飄移藥害,可通過植物莖葉吸收並迅速傳導。其作用靶標是植物體內芳香族胺基酸生物合成過程中莽草酸合成途徑的關鍵酶——5-烯醇丙酮酸基莽草酸-3-磷酸合成酶(EPSP),造成莽草酸積累從而抑制芳香族胺基酸的合成,最終導致植物死亡,症狀為受害植物葉色由綠變黃、變紫,枯萎,生長停滯、矮化,地上部分枯死,地下部分壞死。

莎稗磷是選擇性內吸傳導土壤處理劑,主要被幼芽和地下莖吸收,抑制植物細胞分裂與伸長,主要用在水稻田防除一年生禾本科雜草。莎稗磷低溫、用量過大易對水稻秧苗產生藥害,主要症狀是植株矮化、萎縮,葉色濃綠,嚴重時葉片捲成筒狀、心葉扭曲,葉鞘鬆散不緊抱主莖,根黃化變褐,分櫱減少。

19.聯吡啶類除草劑

聯吡啶類除草劑的主要作用機制是抑制光合系統Ⅰ的電子傳遞,觸殺效果突出。此類藥劑是滅生性除草劑,對所有綠色植物均有殺傷作用。主要品種是百草枯和敵草快。此除草劑在誤用或飄移情況下易對作物產生藥害。主要症狀是接觸到藥液霧滴的植物組織迅速壞死,形成不規則狀的斑點,葉片變黃、乾枯,是典型的觸殺型藥害症狀。作物受害後症狀表現迅速,一般在幾小時後即可觀察到。

20.嘧啶氧(硫)苯甲酸酯類除草劑

此類除草劑主要有雙草醚(農美利)、嘧啶肟草醚(韓樂天)。韓樂天在藥量過高,超過60g/hm2或重複噴洒或施藥後遇低溫對水稻有藥害,抑制水稻生長,水稻植株明顯矮化,葉片黃化,影響產量。水稻種間對雙草醚的耐藥性有差異,一般粳稻比秈稻敏感,在北方粳稻易產生藥害。

21.二唑酮類除草劑

[二唑酮類除草劑主要有[插圖]草酮(草靈、農思它)、丙炔草酮(稻思達、快草酮)。此類除草劑在用量過高、插秧後未緩苗、弱苗、插秧與施藥間隔時間過短、施藥後遇低溫或井水灌溉水溫較低(水溫5~7℃)等條件下易造成藥害,藥害症狀為作物受害後植物矮縮、凋萎,葉片褪綠、葉鞘有黃化斑或褐斑形成,葉片白化、乾枯,壞死,心葉抽出困難,嚴重時葉片全部枯死,抑制稻苗生長。

22.其他種類除草劑

(1)異[插圖]草酮(clomazone,異草松、廣滅靈) 異草酮是異[插圖]唑烷二酮類除草劑,通過抑制異戊二烯的合成來殺死植物,是典型的雙萜生物合成抑制劑。植物受害的典型症狀是組織失綠、白化。該藥劑易揮發,往往造成飄移觸殺型藥害,在植物體內移動性差。林帶中柳樹、松樹抗藥不易受害,但柳樹相對敏感,受害後20~30d可恢復正常生長。飄移到小麥田僅有觸殺藥害,小麥葉變黃或變白,不向下傳導,一般心葉生長正常,不影響生長和產量。亞麻受飄移藥害後不影響生長,葉黃色或白色,10d左右可恢復綠色。異[插圖]草酮殘留可以造成下茬作物藥害,每公頃用有效成分700g以下,當年可種水稻、菸草、菜豆、豌豆、南瓜、西瓜、辣椒、黃瓜等。第二年種小麥、大麥、玉米、甜菜、亞麻、高粱、馬鈴薯、穀子、向日葵、苜蓿、番茄、茄子、洋蔥、白菜、蘿蔔、胡蘿蔔、捲心菜;每公頃用有效成分大於700g種馬鈴薯、甜菜、高粱需間隔9個月,種玉米需間隔12個月,種小麥、大麥、亞麻、穀子、向日葵、苜蓿、洋蔥、茄子、蘿蔔、胡蘿蔔、捲心菜需間隔16個月,第二年可種作物有大豆、水稻、菜豆、菸草、南瓜、西瓜、辣椒等。

(2)滅草松(排草丹、苯達松) 滅草松屬於苯並噻二唑類除草劑,強烈抑制光合作用和水分代謝,觸殺效果極強。大豆苗後施藥後2h,大豆的二氧化碳同化作用開始受抑制,4h達到最低點,大豆葉下垂,但大豆可使滅草松降解為無活性物質,8h後恢復正常生長。在光照充足、高溫條件下噴洒滅草松大豆易受害,葉面葉脈附近產生黃褐色枯斑,似火燒狀,邊緣多為紅色。

(3)野燕枯(野麥枯,雙苯唑) 野燕枯主要被野燕麥葉舌和基部吸收,大部分向頂端和節間分生組織運輸影響其細胞分裂和伸長,生長停止,葉部形成枯斑直至死亡。麥田施野燕枯後在高溫條件下或用藥量過高時對小麥也有藥害,用藥量越多藥害越重,抑制小麥生長發育,輕者20d可恢復正常生長,重者小麥莖稈變短、抽穗和成熟期推遲、減產。藥害和小麥品種有關,一般春小麥比冬小麥藥害重,硬質小麥比軟質小麥受害重。

(4)使它隆 使它隆是典型的激素型除草劑,在正常條件下對小麥、玉米、水稻等作物較為安全,但施藥過早、過晚、過量或施藥後遭遇不良天氣條件極易造成作物藥害。藥害症狀為誘導作物畸形,受害作物根、莖、葉、花均出現扭曲變形,植株嚴重矮化、倒伏,炎熱天氣下,葉片變窄皺縮,心葉成馬鞭狀或蔥狀,莖變扁而脆、易折斷,抽穗困難,根短而少。

(5)溴苯腈 是典型的光合作用抑制劑,可以用在小麥和玉米田。用量過大、誤用或飄移易產生藥害。典型症狀是葉片失綠、枯黃、乾枯、壞死。

三、長殘留除草劑對後茬作物的藥害

殘留藥害是指由長殘留性除草劑對後茬敏感作物造成的藥害,能夠對後茬作物造成藥害的除草劑叫長殘留除草劑。長殘留除草劑顧名思義,就是指在土壤中或者在作物體內殘留時間較長的除草劑,一般都是高活性的或是超高活性的除草劑,活性極高、用量少、成本低、使用方便、除草效果好,但在土壤中殘留時間長。這類除草劑在土壤中殘留一般2~3年,有的甚至殘留4年以上,在土壤中微量藥劑仍保留有生物活性,在實際生產中使用極易造成後茬敏感作物藥害,耐藥性強的作物不會受到殘留藥劑的傷害或受害較輕,敏感作物就很容易產生嚴重藥害,可導致作物死亡、減產、甚至絕產。這些除草劑主要有氯嘧磺隆、氯磺隆、胺苯磺隆、甲磺隆、甲氧咪草煙、咪唑乙煙酸、滅草喹、異[插圖]草松、莠去津、西瑪津、唑嘧磺草胺、甲磺草胺、氟磺胺草醚、嗪草酮、二氯喹啉酸等。近10年來,長殘留除草劑在我國北方應用很廣泛,在內蒙古呼倫貝爾盟、黑龍江西部,在大豆、小麥、油菜田多年連續使用長殘留除草劑——氯嘧磺隆、氯磺隆、甲氧咪草煙、咪唑乙煙酸、異[插圖]草松、胺苯磺隆、甲磺隆,占播種面積的80%以上,除草劑殘留嚴重。吉林、遼寧及華北地區等地玉米田主要是莠去津殘留為主。華北地區的麥田主要是氯磺隆、甲磺隆殘留。長江以南稻田、油菜田等主要以甲磺隆、氯磺隆、胺苯磺隆等殘留為主。

長殘留除草劑殘留時間較長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用量過大,二是由於除草劑施用後在自然條件下降解較慢造成的。除草劑降解速度的快慢取決於除草劑自身的結構特性和除草劑應用地的自然環境。長殘留除草劑當年降解比較快,僅有少量殘留降解緩慢,但微量殘留的除草劑即可對敏感作物造成藥害。如咪唑乙煙酸使用當年可降解96%以上,剩餘不足4%的咪唑乙煙酸會長期殘留,很難降解,雖無除草作用,但卻可對敏感作物造成殘留藥害。

長殘留除草劑在土壤中主要通過微生物降解和化學水解而消失。水解是許多除草劑在土壤中降解的重要反應,一些被土壤膠體吸附的除草劑主要通過水解來降解消失,多數除草劑還可以被微生物誘導進行水解。三氮苯類、磺醯脲類等除草劑在土壤中主要進行水解降解,其水解作用受pH控制,隨著pH的增加,水解作用緩慢或停止,殘留時間延長。微生物降解也是土壤中除草劑消失殆盡的主要途徑,土壤中細菌、放線菌、真菌等群落均能降解除草劑。施入土壤中的除草劑一部分被土壤膠體吸附,另外一部分進入土壤溶液中,被微生物迅速降解。微生物對除草劑的降解主要發生在0~30cm的土壤耕層中,凡是有利於土壤微生物活動的環境條件如土壤水分通氣性、pH、溫度、有機質含量及營養水平等,都能促進微生物對除草劑的降解。南方降雨多,溫度高,微生物活躍,除草劑降解快;北方乾旱少雨,除草劑降解緩慢。除草劑的殘留時間從南到北逐漸加長,特別是黑龍江省、內蒙古的東北部、吉林省的部分地區土壤有機質含量高,質地黏重,苗前除草劑用量高,除草劑降解緩慢,同種除草劑殘留時間全國最長。咪唑啉酮類除草劑如咪唑乙煙酸、甲氧咪草煙、滅草喹等不揮發、不水解,主要通過微生物降解而消失,在嫌氧條件下不降解;在土壤中吸附性差,能被土壤有機質強烈吸附。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加、pH下降吸附作用增強;pH大於6.5時,這類除草劑呈負電荷,不能被土壤有機質吸附,在土壤溶液中呈游離狀態,易被微生物降解。在黑龍江省西部有機質含量高、pH值大於6.5的土壤,咪唑乙煙酸殘留時間明顯比東部土壤有機質含量低、pH6.5以下的土壤殘留時間短,西部施藥後間隔4年種甜菜,東部須間隔5年種甜菜。磺醯脲類除草劑的持效期受土壤pH影響較大,煙嘧磺隆在土壤pH6.5以下,每公頃用有效成分60g,施藥後10個月才能種大豆、燕麥、甜玉米、爆裂玉米、菜豆等。在土壤pH大於6.5時,施藥後種植上述作物的時間延長到18個月。在土壤pH7.5以下,施藥後8個月可種植高粱,10個月可種植向日葵;土壤pH大於7.5時,種植高粱、向日葵時間延長到18個月。氯磺隆在pH6.2的土壤中持效期為33d,而在pH8.1的土壤中持效期就增加到了99d。

目前,黑龍江省的長殘留除草劑對後茬作物的殘留藥害主要集中在大豆田。黑龍江省是我國大豆的主要產區之一,20世紀80年代以來,黑龍江省大豆田推廣施用了長殘留除草劑品種咪唑乙煙酸、氯嘧磺隆、唑嘧磺草胺、異[插圖]草松、氟磺胺草醚和嗪草酮,其中以咪唑乙煙酸和氯嘧磺隆殘留為害最重。由於地理位置原因,作物生長期不足6個月,無霜期短,冬季寒冷,一年當中在黑龍江省除草劑能夠降解的時間僅有5個月左右。因此,黑龍江省長殘留除草劑的藥害問題特別突出。

(1)咪唑乙煙酸 曾經是黑龍江省大豆田用量最大的除草劑之一,相應地對後茬作物造成的藥害最重。前茬正常用量下小麥、玉米對咪唑乙煙酸不敏感,均能正常出苗,苗後生長正常,無明顯藥害症狀;但用量過大時,玉米葉片褪綠變黃、變紫,生長緩慢。

甜菜、油菜、白菜、亞麻和馬鈴薯等作物對咪唑乙煙酸敏感,均能正常出苗,但甜菜、油菜、白菜出苗後子葉發黃變硬,植株矮小,生長停滯,幼苗大量死亡;亞麻和馬鈴薯生長受抑制,生物產量降低。

咪唑乙煙酸用量為有效成分75g/hm2,施藥後12個月可以安全種植小麥和玉米;施藥後24個月可以安全種植南瓜;施藥後36個月可以安全種植油菜、白菜、亞麻。施藥後36個月仍不能安全種植的作物有甜菜、西瓜、馬鈴薯。作物敏感性由高到低的排序是:甜菜>馬鈴薯>西瓜>白菜>油菜>亞麻>南瓜>玉米=小麥。

(2)氯嘧磺隆 也曾經是黑龍江省大豆田用量最大的除草劑之一,對後茬作物造成很重的藥害。氯嘧磺隆土壤殘留地塊種植玉米、穀子、高粱都能正常出苗,但苗期葉片褪綠髮黃,生長受抑制。玉米苗可以逐漸恢復正常,但穀子和高粱生長抑制較明顯,且有死苗現象。甜菜、油菜出苗後生長均受到嚴重抑制,保苗株數顯著降低,死苗現象嚴重。馬鈴薯出苗受影響,播種後缺苗現象嚴重,出土後苗期生長受到嚴重抑制。

當年施用氯嘧磺隆有效成分0.0625~0.25g/hm2,可以種植小麥;施用氯嘧磺隆有效成分0.0625~0.125g/hm2,可以種植玉米,但均不能種植穀子、高粱、油菜、甜菜、馬鈴薯。作物對氯嘧磺隆的敏感性由高到低的排序是:甜菜>馬鈴薯>油菜>高粱>穀子>玉米>小麥。

(3)異[插圖]草松 大豆田苗前、苗後都在使用異[插圖]草松,異[插圖]草松的殘留藥害要比咪唑乙煙酸和氯嘧磺隆輕得多,主要為害作物是小麥。異草松的藥害主要是當茬施藥時的揮發和飄移藥害。在大豆主產區,異草松用量大的地區,在春季施藥季節,可以看到大豆田周圍的野草和樹木的葉片白花花的一片。異[插圖]草松施藥後12個月,用藥量分別為有效成分468g/hm2、720g/hm2、972g/hm2、1440g/hm2,各劑量均可以安全種植玉米和甜菜;用藥量為有效成分468g/hm2、720g/hm2、972g/hm2,各劑量均可以安全種植小麥;而最高用量有效成分1440g/hm2,對小麥生長和產量有明顯影響。作物的敏感性由高到低的排序是:小麥>玉米=甜菜。

(4)唑嘧磺草胺 是另一類新高活性除草劑,生產中用量比較少,殘留藥害也較少,不影響作物出苗。馬鈴薯、西瓜、高粱、番茄、蔥對唑嘧磺草胺均不敏感,在田間都能正常出苗,藥害症狀均為葉片有些發黃,生長受抑制,可以恢復正常生長。亞麻、向日葵、甜菜、油菜、甘藍對唑嘧磺草胺均敏感,不影響出苗。出苗後的幼苗生長受抑制,植株矮小,葉片褪綠變黃,有死苗現象,不能開花結實。

施用唑嘧磺草胺有效成分用量48g/hm2(推薦量),施藥後12個月可以安全種植馬鈴薯、西瓜、高粱、番茄和蔥;施藥後24個月可以安全種植亞麻、向日葵、甜菜;施藥後36個月可以安全種植油菜、甘藍。施用有效成分用量96g/hm2(2倍量),施藥後12個月可以安全種植馬鈴薯、西瓜、高粱、番茄和蔥;施藥後24個月可以安全種植亞麻、向日葵;施藥後36個月可以安全種植甜菜、油菜,不能種甘藍。施用有效成分用量144g/hm2(3倍量),施藥後12個月可以安全種植馬鈴薯、西瓜;施藥後24個月可以安全種植高粱、番茄、亞麻;施藥後36個月可以安全種植向日葵,不能種植甜菜、油菜、甘藍。作物的敏感性由高到低的排序是:油菜=甘藍=甜菜>向日葵=亞麻>高粱=番茄=蔥>馬鈴薯=西瓜。

(5)氟磺胺草醚 是用於大豆田苗後莖葉處理的主打品種,也屬於長殘留除草劑。近年來,用量越來越大,殘留藥害日漸突出。主要為害作物是玉米,玉米受害後葉片呈條紋狀褪綠、黃化,類似玉米缺鋅的症狀,輕度藥害葉脈褪綠、黃白色,葉肉為綠色,進一步發展則以主脈為中心枯萎,向葉邊緣發展,最終整個葉片逐漸枯死,外部枯死的葉片包裹住玉米的心葉,使其不能正常抽出,形成畸形苗,嚴重時全株枯死。藥害輕的可以逐漸恢復正常,不影響後期生長,對產量影響不大;中等藥害,生長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一部分受害葉片枯死,不能恢復到正常生長狀態,雖然能結穗,但產量受影響;重度藥害,大部分葉片枯死,玉米生長受到嚴重抑制,植株矮小,不能結穗,或穗很小粒也少,近乎絕產。

四、除草劑藥害的診斷

除草劑在作物增產增收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其作物藥害也逐漸成為制約除草劑推廣使用和作物安全生產的瓶頸。不同除草劑在不同作物上表現出來的藥害症狀及程度存在差異,但不同除草劑對同一種作物的藥害症狀也存在共同之處,因此在生產中只有對除草劑的藥害作物正確無誤的診斷才能更好地補救和挽救作物損失。良好的藥害診斷一定要做到「四步走」。一是走入田間,實地觀察,在充分了解不同類型除草劑在不同作物上的藥害症狀表現基礎上,結合藥害發生地的用藥情況到田間實際發生藥害的地塊實地觀察作物的藥害整體及作物外觀症狀和受害植株內部的組織變化等。二是走訪群眾,了解情況,一定要認真傾聽有關人員,特別是實際操作者敘述有關藥害發生的情況,包括施藥時的天氣、施藥量,鄰近作物田種植的作物和施藥情況等,對藥害發生的原因及可能性進行分析。三是針對事件,目的詢問,根據觀察的症狀和對有關人員的介紹,有針對性地詢問藥害發生的相關信息,如作物品種、播種情況、施肥情況、除草劑的使用情況(品種及用量)、前茬作物及用藥情況、環境狀況、同種作物其他田間的種植和用藥情況等,充分了解藥害相關信息。四是總結要點,得出結論,通過前三步過程,能得到與藥害有關的詳盡信息,結合除草劑藥害的評估標準和藥害嚴重程度的分級標準,分析藥害對作物生長發育的影響,並對作物產量損失程度進行估算。最終做出造成該作物藥害可能性較大的除草劑的正確判斷,提出有效的緩解方案和補救措施。

除草劑對作物的藥害因除草劑種類、作物品種及生育期的不同,所產生的藥害類型也不同。每一種除草劑造成的藥害類型可能是單一的,也可能是複合的。不同類型除草劑藥害對作物的為害可能出現在作物苗期、生長初期,也可能持續較長時間,甚至到收穫期。藥害的症狀可能局限於根、莖或葉,也可能對整株作物產生影響。所有這些既可能是除草劑品種,作物種類的差異,也可能是施藥時期、方法、劑量和環境條件影響所致。而不同原因,不同環境條件下除草劑所造成作物傷害程度也不相同。受輕度藥害的作物在生長過程中恢復較快,對產量和品質影響相對較小,而受中重度藥害的作物則很難恢復正常生長,最終的產量和品質都將受到較大影響,嚴重者甚至絕產。因此,除草劑對作物傷害程度的正確、合理評價和評估對作物藥害的補救至關重要。

調查藥害的指標應根據藥害發生的特點加以選擇。對除草劑藥害的評估,一要考慮到藥害發生的部位,症狀(形狀改變,如變色、枯斑、畸形等)以及藥害程度差異;二要考慮藥害持續的時間及對作物生育期的影響;三要考慮到對作物最終產量和品質的影響。但由於對除草劑的藥害從上述三方面進行全面的評估,需要較長的時間,不利於藥害的緩解及補救。因此,在生產實踐中,藥害早期診斷或藥害程度快速評估就十分必要。

除草劑藥害所表現的症狀歸納起來有兩類,一類是生長抑制型,如植株矮化、莖葉畸形、分櫱減少、分枝減少等;另一類是觸殺型,如葉片黃化、葉片枯死等。對於全株型的作物藥害,一般採用萌芽率、出苗數(率)、生長期提前或推遲的天數、植株高度和鮮重等指標相關調查和測定來表示其藥害程度。對於葉片黃化、枯斑型的局部藥害來講,通常用枯死(黃化)等受害面積所占葉片全面積百分率以及計算藥害指數來表示其藥害程度。

在長期生產實踐中,人們為了更好地了解、診斷和評估除草劑藥害,更早地對藥害作物補救,制定了多種方法對除草劑藥害進行分級和鑑定,其中最簡單、有效和常見的方法就是目測分級方法,但由於不同類型除草劑藥害的發生髮展程度和規律受各種因素的影響較大,因此,除草劑藥害評估方法也因地、因時、因物等存在一定差異。目前,用於藥害程度評估的分級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3級目測分級

(1)按照作物藥害的表現形式和受害程度劃分為3個級別,即輕度、中度和重度藥害。

輕度:植株少部分葉片黃化或失綠、生長緩慢,易於恢復。

中度:植株部分葉片枯萎、生長彎曲、發育畸形,恢復時間較長。

重度:植株葉片大面積枯萎、生長畸形,最後甚至死亡,基本不能恢復。

(2)按照作物產生藥害後恢復正常生長狀態的時間和恢復速度也可以分3級,即快速恢復、中速恢復和慢速恢復。

快速恢復:能夠快速恢復的藥害多數屬於輕度藥害,一般產生的症狀較輕,作物受傷害的面積較小,部位較少。最重要的是這種級別的藥害持續時間較短暫,易於恢復。這種藥害一般在作物表現受害症狀後的7~10d就可以恢復正常生長,並且對後期產量和品質沒有影響或僅有較小影響。多數觸殺型除草劑產生的藥害屬於此種類型。

中速恢復:這種藥害一般表現為作物受害相對較重,幼苗生長受到抑制,作物受害面積較大,恢復時間一般在表現受害症狀後10~20d。作物能夠恢復正常生長,但可能對後期產量和品質產生一定影響。

慢速恢復:一般是指作物受到較為嚴重的傷害,生長速度較慢,已經產生了蹲苗現象,或者部分作物表現出萎蔫等狀態,恢復較慢或難於恢復,如果能夠恢復,時間在表現症狀後20d以上。達到此類級別的藥害嚴重影響作物生長發育,並可能延遲作物生育期,降低最終的產量和品質。

2.5級目測分級法評價除草劑藥害

5級藥害目測分級方法是除草劑藥害的早期評估最常用的方法。但由於同種除草劑在不同地區、不同環境條件下以及對不同作物產生藥害的表現形式和傷害程度不同,5級藥害分級標準也會因時因地而存在差異。目前,最常用的5級藥害分級標準主要有3種。

(1)0~4級分級方法 觸殺型藥害和生長抑制型藥害相結合的分級方法。

0級——無明顯藥害症狀,即表明噴施除草劑的作物與沒有噴施除草劑的對照作物生長狀態基本無差異。

1級——葉片產生暫時性的、接觸型藥害斑或生長受到輕微抑制,可以很快恢復。

2級——葉片產生較重的連片藥害斑,褪綠、皺縮、畸形,或有明顯的生長抑制,但也可以恢復正常生長。

3級——造成生長點死亡,或持續嚴重生長抑制,較難恢復或恢復時間較長。

4級——造成部分或全部植株死亡。

0~4級除草劑藥害分級見表,1-2。

表1-2 0~4級除草劑藥害分級(江榮昌,1987)

(2)1~5級分級方法 見表1-3。

表1-3 1~5級分級方法

3.0~5級藥害分級

0~5級藥害分級見表,1-4。

表1-4 0~5級藥害分級(魏福香,1992)

4.根據藥害指數百分率的0~10級分級方法


此方法是魏福香於1992年制定的,見表1-5。

續表

由於各種作物的補償能力不同,藥害所造成的損失也就各不相同。例如,同一級藥害程度在不同作物上會造成不同的產量損失和經濟損失。由於除草劑產生藥害後的損失程度受到作物生育階段、藥害程度以及不同作物的忍受力、環境條件等因素的影響,因此,在測定藥害損失時,一是要觀察藥害發展的全過程,二是要對作物所受影響的各部分如水稻、小麥的分櫱數,油菜的角果數進行細緻觀察,才能做出較為準確的判斷。

5.以數量指標測定為基礎進行藥害定量評估

(1)除草劑對作物藥害不僅表現在作物的外部形態上,同時也表現在作物生長發育的過程中。比如土壤處理除草劑可以影響作物的種子萌發、出苗和幼苗生長發育,莖葉處理除草劑主要影響作物苗期及生長後期的發育等。因此,對除草劑藥害的數量評估要監測作物從播種到生長後期的不同生育時期的生長狀態。常見的調查指標主要有作物出苗數、出苗率、死苗數、死苗率、株高、株高抑制率、鮮重、鮮重抑制率、葉片數、葉片減退率、根數、鬚根減退率等。禾本科作物如水稻、小麥等作物還要調查分櫱數、有效分櫱數;闊葉作物如大豆也要調查其分枝數等。

(2)作物受到除草劑藥害後,不僅苗期受害,同時也可以影響作物後期的營養含量和品質。但這些指標所受的影響都要到生育期結束後通過考種調查才能總結出來。作物考種性狀,禾本科作物的有效穗數、穂長、穗粒數、千(百)粒重,闊葉作物的株莢數、有效莢數、株粒數、百粒重等,實測單位面積產量,計算藥害造成實際產量的損失率。

(3)除草劑對作物的藥害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因此,對除草劑藥害定量評估往往需要根據不同環境條件、不同藥劑性質及不同作物種類及實際藥害發生情況,選擇要調查測定的具體項目,以便從不同角度客觀、準確評價某種除草劑的安全性。

6.以除草劑藥害症狀圖例進行藥害評價

無論是莖葉處理除草劑還是土壤處理除草劑,對作物產生藥害後,主要的藥害症狀表現都集中在植株葉色、葉形及外觀形態的變化上。如落葉、葉片黃化、葉片部分缺損以及植株矮化、扭曲、皺縮和畸形等現象。作物這些外部及表觀形態的變化記錄著作物藥害的發生、變化的進程及藥害的嚴重程度等相關信息。這些變化過程以圖形的方式表示更為直觀。日本學者行本、濱田在1985年首次用圖形直觀、全面地總結出藥害的發展進程。圖,2-1為除草劑藥害主要症狀及不同發生階段的變化進程。

圖2-1 除草劑藥害主要症狀共有特徵的變化過程

圖2-1中箭頭指向表示藥害的表現時間或者藥害由輕度藥害發展到重度藥害的過程,以及這個變化過程中經歷的一些症狀表現。一些除草劑作物藥害產生的初期症狀是施藥後先呈現褪綠或灼燒斑塊,後呈現壞死;或者藥害較輕的情況下表現的症狀是葉片呈褪綠現象,藥害嚴重情況下表現的症狀可能達到壞死的狀態。某些除草劑產生的藥害主要是抑製作物生長發育,往往表現出植株矮化、畸形、莖稈扭曲、萎蔫或皺縮等現象,最終導致作物枯死,減產。

7.作物對除草劑的耐藥性差異評估標準

作物對除草劑的耐藥性或稱敏感性不同,同一作物對不同除草劑、不同作物對同一除草劑的耐藥性有很大差別,甚至同一作物的不同品種,或同一作物的不同生育期對同一除草劑的耐藥能力也不相同。因此,除草劑作物藥害與作物的耐藥能力密不可分。目前,一般將作物對除草劑的耐藥性分成4級。

R——耐藥,在推薦劑量下一般不會產生明顯的藥害症狀;

MR——中等耐藥,在推薦劑量下可能出現暫時性的藥害症狀,但能恢復,一般不會影響作物產量;

MS——中等敏感,推薦劑量下出現較重的藥害症狀,對作物後期生育和產量有影響;

S——敏感,推薦劑量下出現嚴重藥害,甚至植物死亡。

作物對除草劑的耐藥性是在一定生育條件下對除草劑的反應。當生育條件發生變化時,作物的耐藥性可能會發生變化。一些耐藥性為R級的除草劑,使用得當一般不會產生較重的藥害,但使用不當或遇到異常環境條件也可能產生藥害。

除草劑藥害程度的目測分級評估方法可在藥害發生早期進行,方法比較簡便、快捷。得出的結果既可以對藥害的嚴重程度進行判斷,也可以預測對作物生育的影響,進而估測可能造成的產量損失大小。據此可以及早提出藥害處理方法和需要採取的撲救措施。但這種方法畢竟是一種估測方法,得出的結果是相對的,如果將目測方法和一些常規的定量測量方法結合起來,比如前期測定死苗率、鮮重抑制率等,針對作物對單一或某類除草劑的耐藥性和敏感性來評價藥害程度,將會更加合理、準確地判斷和預測除草劑對作物的傷害程度,並能及時做出作物藥害的預防和補救措施。除草劑藥害對作物前期生長發育影響及造成作物產量和品質損失產生原因比較複雜,因此,在藥害的評價和預測過程中還要結合生產情況、用藥情況和環境情況做大量的深入細緻的研究和分析工作。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