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角度探究《如懿傳》和《甄嬛傳》的差距

更新世界 發佈 2020-03-15T02:13:19+00:00

如果戴上耳機去看劇,你會發現《甄嬛傳》的配音,無論是演員原音還是專業聲優的配音,咬字都非常清晰,而且是一個錄音棚錄出來的感覺,有統一感。

作者:搖旗的Boy

一、配音

或者更具體地說:1.配音的契合度;2.聲音之間的統一感。

如果戴上耳機去看劇,你會發現《甄嬛傳》的配音,無論是演員原音還是專業聲優的配音,咬字都非常清晰,而且是一個錄音棚錄出來的感覺,有統一感。

聲音上的統一,讓觀眾們相信,這是一個時空發生的故事,更容易沉浸到劇情中。

皇上、華妃、眉莊等是原音(後期錄音棚補錄),甄嬛、陵容、浣碧等是聲優配音,但都不存在什麼違和感,你願意相信這些聲音是一個宇宙一個次元的。而且這些配音,都是很貼合角色性格,真的是為塑造角色和推動劇情服務的。我們且不說大神季冠霖以假亂真的神級配音,就說太后的配音,就比劉雪華的更硬,更威嚴,更貼合太后的身份。

回到《如懿傳》,我本人很喜歡周迅的聲音,如懿不配音用原聲我非常支持。畢竟周公子的聲音太過特別,一來配音不好找,二來即便找到了相對合適的也丟掉了特色。

但是,不知道《如懿傳》是不是聲優和原聲演員用的不是一個錄音棚,還是現場收音的效果有問題。所有用原聲的演員,說話都讓人覺得口齒不清,中氣不足,又夾雜著太多細微的唇音。如果去看《甄嬛傳》最早的原聲預告片,裡面演員原聲的聲音就是給人一種有氣無力的感覺,和《如懿傳》的原聲一個毛病。(但好在甄嬛傳最後統一讓原聲演員和配音演員在錄音棚重新錄音了)

甚者如辛芷蕾,講話常常帶口水,完全不能忍。每次嘉妃一開口,我都替她急,好多口水的感覺。很多觀眾覺得嘉妃演得像個潑婦,我想多少有收音的原因吧,畢竟話都說不清爽,怎麼做風華絕代的後宮第一美。

原聲不清晰,但另一方面配音又太過於清晰,讓人一下就能聽出來是錄音棚配的,其中皇上和太后的聲音最讓人不適。這種不適,一方面是配音和角色的違和,高晞月的配音太過於現代(雖然音色很好聽),渣龍之所以像個神經病可能也有配音「如懿啊」、「李玉啊」的功勞。另一方面就是和原聲的違和,兩種完全不是來自一個次元的聲音拉大了割裂感,完全不能讓人沉浸劇情,反而老是受這種聲音違和感突兀感的干擾。

記得《如懿傳》開播之前,有個預告片是專門關於聲音的,鐘錶指針的聲音、瓷器破碎的聲音、剪紙的聲音,都非常清晰、清脆,據說是用了什麼高級采音機器的功勞。其實,個人覺得沒什麼必要這麼燒錢,只要一個標準,在一個錄音棚錄,最後聲音和諧統一,不突兀就好。

建議以後《如懿傳》如果,只是說如果,有機會出個導演剪輯版,把刪減的劇情補上的同時,順便重新,用一個錄音棚,統一地配一下音,聽起來真的會舒服很多。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豫妃的配音。

據說是專門給配的蒙古口音,每次「黃鱔」「黃鱔」地叫都叫人忍俊不禁,承包了後期劇情的大部分笑點。真的有必要嗎?????還珠格格的香妃也沒非得找個外族人吧?不照樣是經典?


二、配色

作者:林風
來源:知乎
1.甄嬛傳的配色更協調。甄嬛傳整體色調偏暖色,雖然如懿宣傳更尊重史實。甄嬛傳不論場景還是妃嬪的衣服顏色都很協調。下面放一組對比圖,甄嬛傳演員服裝顏色對比淺,靠花紋和質地區別身份,經常有歲月靜好的感覺。並且身後的竹子和甄嬛身上的衣服還有個呼應,看起來很協調。


但是如懿傳,丫鬟和主子衣服顏色飽和度更高。可以對比上圖,甄嬛和浣碧也是黃色和綠色對比,下圖貴妃和後面丫鬟也是黃色和綠色對比,但是上圖更舒服。

如懿傳衣服顏色冷色調偏多,比如藏青色、紫色。劇里經常有灰濛濛的場景,看著跟陰天一樣很冷,這個配色即使抱在一起也覺得不溫暖。

下面這個圖就灰濛濛的,半夜看到這張圖都有點瘮得慌

令妃背後也是灰濛濛的,即使她穿得已經很喜慶了


2.甄嬛傳的妝發更顯精緻和乾淨。頭髮梳得更緊緻,顯得有精神;演員妝面乾淨,腮紅面積大,眉毛特別自然,顏色淡,頭尾虛中間實;旗頭講究對稱,並且大小合適;髮飾顏色比較淺,符合現代審美。

關於頭頂的頭髮梳的是否緊緻,我用下面兩個圖對比誇張得表達一下

a圖是如懿傳大部分演員的頭頂,可以看到都朝著箭頭方向梳的,伏在頭上,沒有精神

B圖是甄嬛傳的頭頂,我就誇張得表達一下這個意思,兩鬢的頭髮有一種朝上的趨勢,而且梳得很緊,看著有精神。關鍵不是前面劉海梳起來,而是耳朵上面梳起來,露出一定面積的鬢角。

可以看看下圖,甄嬛傳里演員頭頂貼近頭皮的頭髮和耳朵上面的頭髮都梳得很緊緻,顯得人有精神。旗頭除了眉莊一般都是對稱的,頭頂緊繃繃的,頭兩側的頭髮都直接梳到後面。眉毛很淡,彎彎的。

看看端妃,頭頂緊繃繃的,複雜又低調的髮飾也能顯出她的身份,不需要比頭還大的旗頭彰顯身份。眉毛也是淡淡的,眼妝若有若無。

看看瑛貴人旗頭大小剛剛好,頭飾精緻,即使不夠大和艷麗,一樣跟演員氣質匹配,沒有丫鬟感。淺色衣服真好看

看看如懿傳的妝發:

這是早期宣傳的一個頭飾。面積比兩個人臉還大,而且看著視覺上認為是頭髮纏成的,特別厚重。不知道為什麼,看到這身衣服就想到韭菜雞蛋

甄嬛傳里大面積的旗頭用的是這種輕量感的材質,雖然面積大但是輕薄,髮飾還是簡單點綴。

如懿傳里經常用到厚重的假髮旗頭,看著就很累,比如皇后,我經常覺得她很累。另外,如懿傳裡頭頂的頭髮大部分梳得都不緊,看一下董潔劉海和頭頂那個區域,軟趴趴搭在頭上,可以對比上圖眉莊,太鬆散了,顯得人沒精神。其實董潔更適合把頭髮往上梳。露出她飽滿的額頭。

李沁已經是劇里的顏值擔當了,但是頭兩側的頭髮沒有向後梳緊,頭過於包臉,看起來沒有精神。

再對比一個著名穿越劇造型,晴川劉海那裡也是軟趴趴地搭在額頭上,而不是撩起來向後梳緊,看起來很假,不精神。

對比她演的昭君,頭髮向後向上梳緊就很青春利落

另外,甄嬛傳里旗頭形狀比較美觀,輪廓一般都是飽滿圓潤的,像書法一樣流暢。但是如懿傳里經常出現各種形狀看起來不舒服的旗頭。

比如,銳利的的假髮旗頭。這個旗頭假髮是用頭髮纏的,但是,用頭髮纏成這麼銳利的角度,邊界很難做到整齊,所以總有種雜亂感。另外髮飾我個人藝術造詣不夠,不是很喜歡。

還有儀貴人這個頭髮,一字頭直接朝上跑,跟人的五官不協調。人的眉毛,眉骨,眼睛,頭頂都是向下的圓弧,弄一個朝上的一字頭真的看起來不舒服。頭飾亂糟糟。

還有嘉貴人這個,頭頂已經拱起來了,求個導還好幾個極值點...髮飾在我個人看來也是亂糟糟的。還有這身衣服。

3. 髮飾的搭配。剛才穿插提到很多了,甄嬛傳里髮飾比較符合現代人審美,顏色淺,形狀清晰。如懿傳更加尊重史實,顏色偏深,形態不明確。剛才已經舉了很多例子了,現在直接放如懿傳的圖。

能看到如懿頭頂的髮飾,顏色以青色、藍紫色為主,唉。。。實不相瞞,我的目光已經被吸引在迅哥充滿慈祥感的小襖上 沒有餘力注意旁邊的乾隆擺件。


貴妃這個頭飾是目前覺得最為美觀和諧的,髮飾對稱清晰,顏色冷色暖色相間,旗頭大小剛好。僅次于海藍黑化那個髮型。高貴妃和嘉貴妃的髮型是這個劇里為數不多的頭兩側耳朵上面的頭髮直接朝後梳緊,看起來年輕和精神很多。


下圖是如懿傳經常出現的濾鏡,灰濛濛的,頭飾點翠是藍紫色,能看得出很精緻,但是這張圖整體灰濛濛的,現代人看可能不夠美觀。旗頭太重。

4.如懿傳的高清鏡頭。甄嬛傳里不太了解,不知道是用了濾鏡還是什麼,除了必要的紋路,比如法令紋,演員整體看著皮膚光潔,有血色。


如懿傳這邊高清的鏡頭雖然技術指標達到了,但是演員表面的紋路過於清晰,有的甚至皮膚的顆粒感都出來了,平時肉眼看人根本沒有這麼清晰,所以高清下反而喪失了一些美感,顯老還顯髒。迅哥的眉頭那裡,還有眼睛,額頭的不光滑,太細節了。膚色也看起來蠟黃蠟黃的。還有兩邊炸開的小白花,應該是文物,但是抱歉,欣賞不了,用絨花或者絹花可能要更符合我的審美


其實完全可以設法調成下圖的感覺,更加美觀和真實,人眼不是高清鏡頭。迅哥頭髮朝後梳以後,整個人更有活力。


我並不喜歡濾鏡加得太過的劇比如仙俠劇,於正劇,還有武大頭歷險記之類的濾鏡風格。我只是說,如懿傳太高清,喪失了部分美感。或者換句話說,換個解析度沒有那麼高的鏡頭,更貼切一點。


張鈞甯已經很有古典韻味了,這高清鏡頭把臉的絨毛感都看出來了,過於真實了,但是膚色有點暗沉發黃。耳朵上方頭髮梳到後面去了,看起來年輕利落很多,這個劇照還是比較美的。


玫嬪是顏值擔當之一,夠年輕,但是雙眼皮和法令紋那個地方拍得也太清楚了,面部看起來很不平整,妝面顯髒,過於高清真的不一定真實。順便再說一下頭飾,一堆圓圓的東西,不是專業人士可能真的欣賞不來。這個圖眉毛和口紅顏色都是比較重。耳朵上方的頭髮沒朝上梳,有點厚重。

5,如懿傳劇照看起來都不夠有血色,看著覺得她們很冷很虛,可以看上面三張圖。甄嬛傳里也能拍出演員臉部的細節,該有的紋路都有,但是有血色,頭髮和皮膚很有光澤感,唇色更自然一點,看著像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個走過場的演員。

同樣是夜景,看看下圖眉莊,再對比上圖玫嬪,下圖觀感更舒適。

三、人性關懷不夠

被頻繁表現的對女性施酷刑的場景,看不到對不幸女性的關懷,更多的則是低俗無聊刻奇。

雖然正如上節提到的《甄嬛傳》表現了女性復仇殺死男性的情節,但是整部劇還是站在更高的角度,體現活在深宮男女的共同的人生悲劇,而非一味地捧女貶男。即便表現了心狠手辣的皇帝,也表現了 溫潤如玉的溫實初和果郡王;也通過雍正與純元的悲劇,表現了雍正作為萬人之上的君主,卻也是封建制度的犧牲品。

在表現甄嬛的後宮對手時,也沒有一味地貶低對方。而是較為客觀地體現著她們的可憐之處。

比如華妃和皇后,卻都得不到皇帝的歡心;比如多次想努力吸引皇帝注意的安陵容,卻長期被忽視被冷待,她後來的黑化,也和她長期極度壓抑的生活境遇有關。

這些細節,都使得該劇體現了一定的普世情懷。

作者:暮色染華
來源:知乎

四、人物冗雜

作者:暮色染華
來源:知乎
《如懿傳》主要出場的嬪妃一共有二十多位,正面表現的有15位。然而多數都像走馬觀花般,匆匆掠過,沒多少鮮明個性,只會讓劇情顯得更加臃腫。

《甄嬛傳》表現的嬪妃也不少,但是傲嬌如華妃,詭計多端如曹貴人,愚笨如齊妃,端莊如沈眉莊等等,個個都生動無比。

除了甄嬛坎坷的一生令人唏噓,被皇帝愚弄的華妃雖然涼薄蠻橫,但是也是可憐之人。

所以當年《甄嬛傳》火遍大江南北,不僅讓甄嬛形象深入人心,也讓多位配角家喻戶曉;而《如懿傳》只能平平無奇

總結:

作者:搖旗的Boy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最後說一下這部劇整體的毛病吧,就是:用心用力,但是沒用到位。

就像配音吧,你能說《如懿傳》不用心嗎?當然是用心的,不然不會專門找演員給霍建華和張鈞寧配音,以去台灣音化,也不會專門給豫妃配蒙古口音。但就是沒有到點子上,因為配音違和,而且和原音衝突。

服飾、妝化、攝影等等基本上都是這個問題。搞了太多花里胡哨的東西,反而用力過猛甚至用錯力,最後吃力不討好。

汪俊肯定是想好好拍《如懿傳》的,不然不會戰線拉這麼長,拍這麼久,拍到迅哥兒都浮腫了…但是汪俊太想「推陳出新」了,好好的模版你不學習,非要自己創新。三個字,沒必要。

說真的,其實《如懿傳》如果能夠深入研究一下《甄嬛傳》的優點,直接借鑑過來就好了。

《甄嬛傳》最大的優點就是端正、克制、尊重

端正在全劇等級制度森嚴,台詞古風古色,配音規規矩矩(此處表白眉姐姐原聲,大家閨秀,端重自持,人如其名,聲音更是啊)妃嬪有妃嬪的樣子,絕對不會隨隨便便當眾發火吵架,妃位更不會給答應行禮。

炩妃成為皇貴妃的時候,一群答應常在竟然在永壽宮群嘲皇后,出語不敬更是讓人瞠目結舌。甄嬛作為貴妃,又掌協理六宮之權,膽子再大也沒在皇后失勢後當眾說皇后的不是,更別說低位小主。

如懿作為皇后,絲毫沒有皇后的威嚴,人人都可以侵犯誣陷(點名魏母、茂倩、田姥姥,這可是一朝皇后啊,誰給你們的膽子),阿貓阿狗都敢覬覦後位(點名嘉妃、豫妃,兩個貢嬪怎麼做皇后?)。懷了個兒子竟然要騙別人自己喜歡吃辣的以誤導別人自己懷的是個女兒,不要來害她,偷偷吃酸的這種行為不要太窩囊。

如懿看望嘉貴妃,金玉妍在未查明真相的情況下,就因永璇墜馬遷怒於她而不起身行禮,一個妃子這樣對皇后,這種場景放到《甄嬛傳》里你能想像嗎?

帝王更是有帝王的威嚴的樣子,陳建斌老師巧妙地用各種表演小動作含蓄、內斂地演出了一個帝王應有的樣子,與每個妃嬪不同的互動(比如拍華妃的屁股、捏小鳥的臉蛋)更是讓人看出了CP感,答主就是堅定的四嬛黨。


但是霍建華先生用掌摑阿哥,腳踹嘉妃,痛罵慶嬪等騷操作成功地演出了一個深井冰,對妃子只有暴戾,絲毫磕不出糖。

(當然客觀來說還是有那麼一點糖的,比如意歡失子後渣龍因為虧欠和悔意說出的那句「重新來過」,這是全劇少有的可以感覺到他有愛過一個人的片段)

克制在廢話絕對不多說,每句話都值得玩味,沒必要拍的情節絕對不會多拍,像果郡王是怎麼給甄嬛弄出一池荷花,甄嬛在蓬萊洲皇上是如何懲治敦親王的,甄家如何遠放寧古塔的,眉莊死後太后如何傷心難過的…這種劇情腦補即可,只用台詞就可以營造出畫面感和想像空間,完全沒必要拍,錢多燒的嗎?

(當然《如懿傳》確實錢多…錢多就用來請好點的編劇打磨劇本)


就像通過玉嬈給皇上解釋遠放寧古塔對自己剛烈性格的影響、瓜六在滴血驗親大戰說明玢兒如何被她家買去做奴僕兩場戲,觀眾就可以腦補出甄府當時被抄家有多慘,也就能理解為什麼甄嬛在得知果郡王死訊和甄父病重後為什麼非回宮不可。


到《如懿傳》這裡,拍了炩妃想要氣懿母的畫面還不夠,還要拍她媽是怎麼被氣死的,導演是覺得觀眾還沒被火妃噁心夠嗎?有這個篇幅去多拍拍炩妃其他方面豐富一下人物不好嗎?

尊重主要是對觀眾的尊重,《甄嬛傳》看得起觀眾的雙商,相信觀眾有能力理解劇情甚至是解讀劇情,這也是為什麼甄學越來越火的原因。有時候,餵到嘴裡的東西反而不好吃,觀眾是喜歡驚喜的,驚喜的東西才值得玩味。

很遺憾,《如懿傳》在這三點上全部踩雷,完全把觀眾當小學生看:生怕觀眾不知道嘉妃是前期大boss,所以要一遍遍暗示;生怕觀眾不知道富察母女的嫡子癌,一遍遍富察氏的榮耀真的聽很累。還有炩妃生孩子,葉心嬉皮笑臉去鬧場子氣炩妃的情節,真的大扣分,拋去正反派角色設定,這種行為足以讓人噁心的了。

也許是被定義問劇王,萬眾期待讓劇組壓力太大,又有資本脅制,導致《如懿傳》不得不注水撐集數,最終拍得不盡人意。

但其實,按照《甄嬛傳》那一套拍:捨棄掉攝影騷走位(比如隔著簾幕拍演員),老老實實拍人物;刪掉累贅畫面(比如炩妃叫春嬋去查坐胎藥,直接台詞給出結果就行了,真的沒必要把春蟬怎麼去和太監接應,怎麼得到結果的拍出來),情節上留白等等,就基本不會有什麼大問題(劇本除外,劇本是硬傷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