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馬王堆漢墓陳列歷史課程》入選「2019年度博物館主題優選童書」

嶽麓書社 發佈 2020-01-15T16:40:42+00:00

評選活動現場經過最終評選,評選出了不同年齡段共30本博物館童書進入「2019年度博物館主題優選童書」,由湖南省博物館編、嶽麓書社出版的《長沙馬王堆漢墓陳列歷史課程》系列圖書入選。

博物館是人類文明精華的儲藏室,是天然的學習空間。這裡珍藏著民族的靈魂,抵禦著歲月的剝蝕,記錄著時代的變遷。

兒童正處在求知慾旺盛的年紀,博物館不僅可以通過實物傳遞知識,更可以激發興趣、引導思考,是除了學校之外不可多得的大課堂。

博物館教育,除了在博物館裡,也在博物館童書里。圖書的閱讀,深入挖掘了博物館的教育資源,讓孩子在任何閱讀場合和空間都能感受到博物館的魅力。

為提升我國少年兒童的綜合文化素養,增強青少年的文化自信,拓展廣大文博機構的公共教育維度及範圍,促進廣大出版機構和文博單位間的交流合作,近日首都博物館聯合中國出版傳媒商報社共同發起「首屆博物館童書閱讀推廣系列活動」

活動面向廣大出版單位徵集博物館相關童書,並邀請文博教育領域專家、優秀童書出版領域專家、金牌閱讀推廣人等多方面相關人員對出版單位選送圖書進行系統全面的評估。

評選活動現場

經過最終評選,評選出了不同年齡段(3—15歲)共30本博物館童書進入「2019年度博物館主題優選童書」,由湖南省博物館編、嶽麓書社出版的《長沙馬王堆漢墓陳列歷史課程》(初中卷)系列圖書入選。

書名:長沙馬王堆漢墓陳列歷史課程(初中卷)、長沙馬王堆漢墓陳列歷史課程指導用書(初中卷)

作者:湖南省博物館 編

出版社:嶽麓書社

出版時間:2019年9月

版次:1版1次

ISBN:978-7-5538-0963-2、978-7-5538-0965-6

圖書主要內容

這套書基於湖南省博物館長沙馬王堆漢墓陳列「驚世發現」「生活與藝術」「簡帛典藏」「永生之夢」四個單元的內容,結合初中歷史課堂實際情況策劃編寫而成。

這套書分為「神奇的墓葬」「走進千金之家」「君幸食」「錦衣華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智慧之光」六課,旨在通過馬王堆漢墓出土文物簡明扼要地為初中學生介紹漢代經濟、文化、思想、藝術、手工業等多方面的內容,在增進學生對中國歷史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和熱愛的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思考、探索、動手能力。

《長沙馬王堆漢墓陳列歷史課程》(初中卷)為學生用書,每課含引航導學、探究研習、創意手作、延伸活動四大部分。《長沙馬王堆漢墓陳列歷史課程指導用書》(初中卷)為教師用書,每課含參考資料、教學目標、教學準備、教學設計四大部分。

圖書特色

本系列圖書依託馬王堆漢墓豐富的出土資料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著眼於初中歷史課程教學,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致力於打造「實物+探索」的博物館學習機制,普及探究式的歷史學習方法。

本書的編寫基於《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 年版)「加強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的要求,以及《博物館條例》「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教育教學、社會實踐活動」規定,是對博物館主題教育事業的具體實踐與探索。

客觀嚴謹的知識,活潑生動的內容,通俗恰當的表達,循循善誘的指導,是本系列圖書的突出特點。如穿插在圖書中的設計元素、精心設計的創意手作、嵌入音視頻內容的二維碼等,豐富了本書的內容,致力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滿足當下學校教學和學生學習的需求。

長按掃碼試試

聽馬王堆出土樂器合奏

序言

序 一

當越來越多的青少年流連在湖南省博物館的展櫃前,專心致志地與那些跨越了歷史長河的文物對話,作為文博人,我們既心生無限的欣喜,也深感任重道遠。在青少年通識教育體系中,博物館教育可謂舉足輕重:對國家民族而言,是建立文化自信、共築民族凝聚力的必須手段;對個體人格健全而言,更是不可或缺的必修課。

湖南省博物館發展至今,逐步確立了自己的教育理念與目標:從「構建多元文化認知體系」和「創設終身教育服務模式」兩個維度,著力於配合中國傳統文化、湖湘區域文明、跨文化交流、現當代藝術等四個展陳序列體系,通過教育活動聯結觀眾與博物館,通過外聯合作拓展教育工作的層次,為觀眾完善以博物館為平台的多元化社交體驗,鼓勵並引導全年齡段觀眾在博物館中對歷史、文化、藝術進行探索和學習。近年來,隨著博物館事業的發展,博物館教育也逐漸與時代接軌,形成了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互相融合的新模式。精美豐富的文物、愉快的參觀體驗與沉浸式的學習氛圍,搭建起了歷史與現實的聯繫,促進了博物館教育資源與社會資源有效連結。

上世紀八十年代,湖南省博物館集結長沙市歷史教師,組建了「博物館之友」,開創了館校合作的新模式,進入二十一世紀後,湖南省博物館先後和長沙市教育科學研究院達成戰略合作,建立中小學生「實物+探索」的博物館學習長效機制,開展一系列館校合作活動,將博物館教育與學校教育有機結合。

多年來,我們對博物館教育事業的探索從未停止,新時代湖南省博物館的文博教育者,以館藏資源為基礎,研發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博教育材料,《長沙馬王堆漢墓陳列歷史課程》應運而生。

課程依託長沙馬王堆漢墓陳列悠久的歷史背景與豐富的藏品資源,著眼於初高中歷史學科知識,打破傳統「教與學」模式的壁壘,在青少年學生群體中普及探究式的博物館學習方法,完善中國歷史系統學習體系,並運用新媒體傳播模式,突破時空限制,實現資源的實時共享。

同時,我們還積極培養了一大批專業的博物館教育人員與學校教師群體,利用博物館藏品、展覽來增加歷史課程的廣度與深度,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傳統教學方式的變革和提升。

2018 年底,文化和旅遊部雒樹剛部長在全國博物館工作座談會上發表講話指出,要加強博物館青少年教育工作,建立館校合作長效機制,推動博物館進校園、進課堂、進教材,把博物館資源與中小學課堂教學、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有機結合,增強博物館教育的針對性。回想我們在 2016 年邁出的第一步,心生無限感慨。感念初心,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博物館是最美的教室,讓更多的教師使用博物館資源,讓更多的學生走入博物館,正是我們編寫這套課程的初衷。

博物之地,應是育人之所。湖南省博物館擁有全省最好的文物資源和國之瑰寶,我們將不斷挖掘「不會說話」的文物、遺蹟,讓文物「活起來」,使文物所蘊含的傳統文化、科學精神、時代價值走進每一位青少年心中。

段曉明

(作者系湖南省博物館館長)

序 二

得知《長沙馬王堆漢墓陳列歷史課程》即將出版,真的很高興!

湖南省博物館一直致力於館校合作,發揮博物館資源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作用。上世紀八十年代,省博物館集合了長沙市一批中學歷史老師,名之為「博物館之友」,我有幸成為其中的一員。之後以此為依託,館校聯手,組織開展了一系列中學生課外活動,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影響。如1994年組織了以「愛祖國、愛湖南、愛家鄉」為主題的「省會中學 94 文物旅遊知識競賽」,有35000多人次參加預賽,686人進入決賽,活動得到《長沙晚報》的報導。1995年組織了「愛我家鄉的文物」演講比賽,現著名電視主持人何炅就是當年比賽一等獎獲得者。

進入21世紀,館校合作邁上了新台階。省博物館在探索博物館教育與學校結合的機制與模式上,進行了許多值得稱道的嘗試。今天,《長沙馬王堆漢墓陳列歷史課程》的出版,是館校合作的又一個進步。美國博物館界著名文集《新世紀的博物館》(Museums for a New Century)(CMNC,1984)有言:「若典藏品是博物館的心臟,教育則是博物館的靈魂。」「馬王堆漢墓陳列」無疑是湖南省博物館典藏中的典藏,省博物館選擇以「馬王堆漢墓陳列」作為館校合作歷史課程的載體,自有其充分的條件和深遠意義。

當今時代,教育是博物館服務社會主要的職能和手段之一,正在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教育教學、社會實踐活動」,被正式寫進了《博物館條例》。對於教育機構和教育工作者而言,如何更加有效利用博物館資源為學校教育服務,是我們必須和正在思考的問題。

《普通高中課程方案》(2017年版)規定:「普通高中課程由必修、選擇性必修、選修三類課程構成」,「選修課程,由學校根據實際情況統籌規劃開設,學生自主選擇修習」。《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 年版)要求「加強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明確「校外的社會資源是校內課程資源的必要補充,既包括物質資源,如歷史遺蹟、遺址、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檔案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又包括人力資源,如社會各方面的人員。學校和教師應充分開發各種校外課程資源,逐步建立校內外課程資源的轉化機制,實現課程資源的廣泛交流與共享」。

湖南省博物館與長沙市教育機構的合作實踐充分證明,博物館教育與學校教育是能夠實現優勢互補和相互促進的。作為傳播與解讀歷史文化知識、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博物館在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並推動其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長沙馬王堆漢墓陳列歷史課程》借勢而發,必將大放異彩。

雷建軍

(作者系長沙市雅禮中學特級教師、湖南省教育學會歷史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