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普通小學教師的自白:為什麼「空中課堂」讓我恐慌?

聚焦濰坊教育 發佈 2020-02-25T13:10:05+00:00

為防止疫情擴散,避免聚集性感染的發生,各地教育管理部門紛紛推遲開學時間,積極響應「停課不停學」的倡議,以開設「空中課堂」的方式來應對學生特殊時期下的學習需求。身為一線教師,身處疫情重地,自知時代責任不可推卸,但捫心自問,對「空中課堂」的確聽而生畏。



己亥末,庚子初,新冠病毒肆虐。為防止疫情擴散,避免聚集性感染的發生,各地教育管理部門紛紛推遲開學時間,積極響應「停課不停學」的倡議,以開設「空中課堂」的方式來應對學生特殊時期下的學習需求。


一時間,針對教師「網上授課」的各色評論不絕於耳。身為一線教師,身處疫情重地,自知時代責任不可推卸,但捫心自問,對「空中課堂」的確聽而生畏。今將原因細細梳理,深深反思,坦誠如下:


第一問:怕什麼?


答:怕上不好課。浪費國家資源,糟蹋學生時間,消耗(配合網課教學的)家長精力,身背時代罵名。


第二問:為什麼不怕「站講台」,卻怕當「網紅」?


答:心中有三虎攔路。


第一隻虎——觀眾效應作祟。所謂觀眾效應,是指在特定場合下,他人在場對自身工作效率產生影響的一種現象。觀眾效應既能對個性行為產生促進作用,也能對個體績效造成干擾。教師日常「站講台」時的觀眾約為學生四十餘人,做「網紅」時卻有潛在看客萬千大眾,故此時觀眾效應影響之大可見一斑。


第二隻虎——教育信息技術欠缺。「空中課堂」多基於網絡平台開展課程直播,首先需要教師熟練掌握一個甚至多個直播平台的操作技巧,方能應對因臨時故障所致的平台切換需求。特殊時期下,掌握直播相關信息技術成為先行於備課的頭等大事。其次,轉換傳統教學材料的呈現形式,對其進行「信息化」處理,以期達到契合直播平台屬性和保障教學效果的雙重需求,也是當前面臨的一大挑戰。


經實踐發現,雖有二虎同行,但憑藉教師職業道德約束與信息技術專項學習,化解起來也並非難事,可謂「紙老虎」不足為懼。真正令人心生忌憚的卻是第三隻虎——特殊時期下開展「網絡教學」的專項「問題解決能力」不足。


第三問:此次教學「特殊」在何處以致教師群體惶恐應對?


答:疫情之前,教育與信息技術的關係更多地表現為技術向教育的單向滲透,而此次危機之下卻表現為教育為滿足現實需求向信息技術的主動求援,且不論效果如何,危機的確促進了二者融合。


「空中課堂計劃」成功與否是對教育與信息技術融合程度的一次探查,而這個結果絕非由教學設備的技術參數或各大網絡空間上被精心剪輯的名師微課總量來衡量。個人認為:普通一線教師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的「空中課堂」教學設計水平與實施質量才是更有參考價值的檢測指標。


而現狀是:「新問題」難倒了「老教師」。原因在於此次面向小學生開設的網絡教學具有如下異於常態教學的特殊性:


要求不講授新知,教師依據學情自選學科相關教學內容;單節網課教學時間不可超過20分鐘;受眾為自控水平有限的小學生群體;基於平台授課的師生交流方式單一。


上述問題導致的結果是:一時間,教師除了課本不知道該教什麼?在海量教育網絡資源里不知道選什麼?在減半的教學時間內不知道學習任務取捨的標準是什麼?在眾多新異刺激前不知道隔著螢幕搶奪學生注意資源的「套路」是什麼?不清楚網線那端聰慧的小A、沉默的小B、頑皮的小C們在同一節課上不同的需求是什麼?


面對新挑戰時的無措讓我突然驚覺:力求以教會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的「自己」,竟未能在漫長的職業生涯內提升自身的問題解決能力,即,創造性地解決陌生情境中問題的能力,用以解決眼前的直播教學困境。


第四問:如何提升能力用以應對諸如開設「空中課堂」此類新型挑戰?


答:焦慮與恐懼的背後必然是能力的欠缺。此次危機再次表明,教育實踐中各種問題的解決絕不能依靠紙上談兵。教師應身先士卒,以自身問題解決能力的快速提升為表率,引領學生能力發展。具體方案及要點如下:


其一,動態追問教育「元問題」,參考時代背景作答,以此為基礎設計問題解決技術路徑。


我們的教育為誰培養人?培養什麼樣的人?用什麼來培養他們?怎樣培養?怎樣確認培養目標已經達成?在特定時代背景下對元問題的思考與回答應該是所有教學方案背後共通的邏輯框架。具體到當前小學學段「空中課堂」課程的設計與實施而言,教師應聯繫疫情相關熱點,結合具體學科教學內容,設定以「問題解決」為導向的,以知識技能綜合應用為主旨的項目式學習方案。


此外,在教學材料的選擇和使用上要緊密呼應學科教學目標,避免學習資源的簡單堆砌,應以其「是否有教學目標密切關聯、是否為學生解決某項具體問題時不可或缺的學習支架」為標準進行選用。教師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應力爭使用儘可能精簡的資源協助、引導學生達成驅動性問題的解決。這種教學設計,既有助於學生公民意識的養成,又有利於其深度學習的開展,最終以學生對具體問題的解決效果為標尺檢測學習效果。


其次,教學設計要貫徹「生本」,尊重人性。


一節好課的魅力大小與其是現場授課或是網絡教學的形式本身無關。其成功的要素涵蓋有:能激發學習動機的好問題、有效的學習支架以及精準的檢測,且後兩者都應以適量為前提。特別是面向小學階段開設的網絡直播課程,應充分考慮小學生身心發展特徵,從讓學生「願意學」和「能學會」的需求出發,來實現有價值的教學信息從教師端持續、高效地輸出至學生端,同時保障來自於學生端的反饋信息能真實、全面地回流至教師端。


有效課堂的本質是學生學習的真實發生,所有能促使其發生的資源皆為學習材料。因此,教師在教學設計時切忌受限於常規教學的形式與呈現時間,而應擴大學習材料的選擇視野,圍繞教學目標對其進行篩選、組織與整合。由此完成課程框架下學習任務的搭建和學習材料的取用。在教學時間分配方面,應在有限的15分鐘內,率先完成學習目標的闡述、學習任務的布置、學習支架的推送,將學生的思考與反饋後置於課下進行繼時處理,由此提升課堂效率。


知恥而後勇,釐清問題,內心踏實。堅信當教師隊伍廣泛具備醫療隊伍面對新型冠狀病毒時快速反應、積極應對的智慧與勇氣之日,就是教師職業專業化升級的破繭之時,身為教育人謹以此文向奮戰在抗疫一線的醫療人致敬!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