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傳統,是畫家最好的修養

陳曉輝美術館 發佈 2020-01-30T15:10:40+00:00

早年,不具備學習條件,他就購買資料進行自學,重點研究宋代名家范寬,李唐,馬遠,夏圭,郭忠恕,王希孟等山水作品。

堅守傳統,是畫家最好的修養

圖/韋秋曉 文/秋香

韋秋曉,廣西柳州人,1982年出生的他,自幼酷愛國畫,特別愛好意境清遠高曠,構圖大勢逼人,筆墨法度嚴謹的宋代山水畫。每個人都有自己在藝術上的偏好,這種偏好決定了他今後的發展方向。韋秋曉出於對宋代山水的痴迷,讓他漸漸走上一條鍾情傳統繪畫的從藝之路。

早年,不具備學習條件,他就購買資料進行自學,重點研究宋代名家范寬,李唐,馬遠,夏圭,郭忠恕,王希孟等山水作品。青年時期,他為了開闊視野,從家鄉來到了藝術氛圍濃厚的桂林,拜師學習現代寫意山水。

通過傳統與現代,工筆與寫意之間的融合,他將傳統山水畫與青綠技法相結合,畫出了自己心中的風格特色,成為一名傳統畫法的守衛者。並以畫為生,以畫養畫。他的繪畫作品被日本,台灣,香港等地收藏家收藏,成為畫壇的一個新秀。

談及青綠山水畫,韋秋曉先生有著自己的見解。他認為,從某種程度上講,中國山水畫最初是源自於青綠山水,始於六朝、盛於唐宋。特別是由於盛唐時期的經濟大發展,給繪畫帶來了大變革,在青綠基礎之上,還創新出了金碧山水,在中國傳統美術史上樹立起了華麗的豐碑。

有道是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百年。自明朝晚期之後,當文人畫的淡雅風格占據畫壇主流審美,青綠山水畫逐漸呈現弱勢,常常被稱為匠作。即便如此,由於青綠山水她本身所具有的深厚的文化積澱和雍容華貴的審美價值,青綠山水依然得以流傳下來,在當下呈現出日趨繁榮的景象。

近代,著名畫家張大千對青綠山水畫情有獨鍾,他的青綠山水畫作品流泉紫翠,幽奇雄秀,多有唐宋之遺風。2016年11月,在佳士得香港2016年秋拍會上,張大千的一幅《青綠山水》以3414萬港元拍賣成交。

俗話說,物以稀為貴。作為既能賞心又能悅目的青綠山水,畫起來實屬不易。第一個是畫青綠山水,是一件極為細緻的工作。首先是耗時,與寫意畫相比,青綠山水嚴格按照傳統畫法,勾皴點染一步不能少,精工細做,來不得半點馬虎,自然耗去的時間要多。

再一個是耗顏料,現如今的青綠顏料相當豐富,而在古代,顏料造價很貴,平常的畫家是無緣用到的。因此,也制約了青綠山水畫的普及和大發展。

第二個是畫青綠山水,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超高的筆墨技法。畫青綠山水,需要畫家本人對傳統文化有著深入的了解,特別是對詩詞的理解把握,通過青綠表現出詩詞意境。在章法上,需要以情傳神,以心造景,通過嫻熟的筆墨技法,自覺將千山萬壑的壯美與文人雅士的逸趣結合融合,呈現雅俗共賞,鮮活靈秀的青綠作品。

堅守傳統,是畫家最好的修養。在韋秋曉先生近期創作的這組青綠山水畫中,他用色潤澤自然,用線張馳有度,碧嶺高泉,青山夕照,古木蒼松,文人雅士,小橋流水,盡顯古意情懷。倘佯其中,此生何憂?

作者近照:

—END—

本文系陳曉輝美術館作者原創,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以上為嘉賓觀點言論,不代表本館立場。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