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浩之死——南北朝第一謀士為何不得善終

大秦書生學歷史 發佈 2020-01-01T01:11:14+00:00

南北朝是我國歷史上既分裂又融合的一個特殊時期,南朝先後有宋、齊、梁、陳,北朝先後有北魏、西魏和東魏、北齊和北周,南朝和北朝反覆征伐,但分界線基本維持在江淮流域。崔浩,北魏的重要謀士,三朝元老,是南北朝將近200年歷史當中最強的謀士。崔浩出身清河崔氏,是北方高門士族的代表。

南北朝是我國歷史上既分裂又融合的一個特殊時期,南朝先後有宋、齊、梁、陳,北朝先後有北魏、西魏和東魏、北齊和北周,南朝和北朝反覆征伐,但分界線基本維持在江淮流域。

崔浩,北魏的重要謀士,三朝元老,是南北朝將近200年歷史當中最強的謀士。崔浩出身清河崔氏,是北方高門士族的代表。崔浩善觀天象,能將天時與人和完美的結合起來,料事如神,常常自比留侯張良。在北魏一統北方的征戰中,崔浩的貢獻最大。

反對遷都

崔浩深受北魏三任皇帝重視,經常伴君左右。拓跋嗣當政期間,北魏首都平城連年大旱,大量百姓餓死,群臣進言遷都,崔浩認為遷都會讓內部和外部的威脅感知到北魏的衰弱,對國家統治不利,不如把受災的百姓分流到其它地區。拓跋嗣聽取了崔浩的意見,第二年全國各地豐收,國家也度過了難關。

滅夏

拓跋燾登基後,崔浩為群臣所嫉,一度賦閒在家,後來北魏要討伐夏國,才重新起用崔浩。崔浩以天象之說促使拓跋燾出兵攻打夏國,打破夏國都城統萬城(陝西榆林),得勝而歸。後來北魏再次征討夏國,對陣期間遇見天氣突變,風沙肆虐,手下向拓跋燾進言先行撤退,崔浩堅持認為天氣不好夏軍更加無法防備我軍突襲,於是魏軍繼續進攻夏軍,大獲全勝。

征討柔然

打敗夏國之後,拓跋燾打算進攻北方柔然,群臣都反對,只有崔浩極力贊成。張淵等人與崔浩當庭辯論,張淵以天象之說反對進攻柔然,結果被崔浩駁斥的啞口無言,於是,拓跋燾決議北征柔然。出征前崔浩獻上「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之策,魏軍果然大破柔然。

滅北涼統一北方

拓跋燾經過南征北討之後,北方就只剩下北涼一個對手了,於是決定進攻北涼。被北涼重金收買的大臣李順竭力勸阻,編造謊言說北涼荒蕪,不適合大軍征討,被崔浩拆穿,後來,拓跋燾進攻北涼時發現李順果然在撒謊,於是便處死了李順。

悲劇落幕

崔浩正直而果敢,恃才傲物,因此得罪了不少人。拓跋燾滅佛時期,有很多人勸告崔浩高抬貴手,但是崔浩反而勸告拓跋燾加大處罰佛門的力度,朝野上下怨聲載道。公元431年,崔浩對天下的名門貴族重新劃分品級,此舉得罪了大量的鮮卑貴族。

公元439年崔浩奉命修編國史,客觀的記錄了北魏的歷史,內容詳盡且毫無避諱,並且,崔浩將編好的《國記》刻在石碑上,公布於眾。拓跋燾大怒,下令誅殺崔浩,同時清河崔氏、范陽盧氏、河東柳氏、太原郭氏全被滅族。崔浩在去刑場的路上,押運的士兵幾十人向其身上撒尿侮辱,受到了非人的折磨。

崔浩的悲劇,幾乎是註定的,如同秦時的商鞅一樣,他在崛起的道路上得罪了太多的官員。而且,北魏是鮮卑人的政權,在那個漢人被稱為「兩腳羊」的時代,鮮卑貴族從骨子裡瞧不起崔浩這樣的漢族謀士。同時,崔浩出身士族,他忠於皇室,但更忠於家族,所以拓跋燾對他的信任也是有限的,這就註定了他的悲劇結尾。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