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宋朝審美,能領先世界一千年?

此乃殿前都點檢 發佈 2020-01-16T00:04:39+00:00

史學大師陳寅恪曾言「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意思是,宋朝是千百年來華夏文化的巔峰。

史學大師陳寅恪曾言「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意思是,宋朝是千百年來華夏文化的巔峰。

如果說盛唐表現出雄壯豪邁,氣象萬千,金戈鐵馬的強者之態; 那麼宋代則展現出閒適淡雅,寧靜飄逸,綿軟細膩的柔弱之姿,一直給人以「積貧積弱」的印象。

然而這並非歷史的全部。 在深厚的物質財富和文化底蘊之上,無論詩詞歌賦,還是字畫瓷器,神韻形態,宋代都達到了歷史巔峰。 論及生活的雅致和審美的品位,甚至千年之後也難望其項背。

現代生活節奏是如此很快,追逐世俗名利,流於行色匆匆。 但你的生命不應一直「烽火揚州路」,只惦記「西北望,射天狼」。 也應時常放慢腳步,體會「風簫聲動,玉壺光轉」的爛漫時光,從宋人那裡,汲取雅致生活的智慧。

「宋代」如今已不再只是朝代的名稱,而演變成了藝術史中一個獨特的美學符號。

宋朝對美的感受和追求是自上而下的,宋徽宗就曾親自編撰《宣和書譜》和《宣和畫譜》,完整整理前世收藏的書法和繪畫。

「穠芳依翠萼,煥爛一庭中,零露霑如醉,殘霞照似融。丹青難下筆,造化獨留功,舞蝶迷香徑,翩翩逐晚風」。不由令人感嘆,一個帝王竟對美有著如此細膩的體悟。

宋歷代君王都崇尚「文治」。成熟的哲學思想,賦予宋代美學以強烈的人文精神,和至純至雅的獨特風貌,成就了中國傳統審美的文化之源。

下面 就從形而上的

詩詞歌賦、山水書法

過渡到形而下的器具用度

生活四藝,帶你真正領略宋代

領先千年的極致審美和雅致生活

1

宋 | 詩詞歌賦

宋代借三百年昌運盛世,文人雅士煙雲供養,或隱居山林,或曠游自然,將對自然的感悟融入禪意生活和文學創作之中。

宋詞無疑是極美的:

既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西湖勝景;也有「寶馬雕車香滿路」的城市繁華。

既有「紅酥手,黃滕酒」的甜蜜;也有「明月夜,短松岡」的悲傷。

既有「無可奈何花落去」的惆悵;也有「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曠達。

可以「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更可以「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如果說唐代鼎盛的背景下,詩歌充滿了青春、自由而歡樂的氛圍。那麼及至兩宋,時代精神不在於建功立業,而在於現世人生,不強調世間萬物,獨在意個人心境,清雅的宋詞隨之興盛。

最早的詞是文人寫給歌伎傳唱的曲子,後來就形成長短不齊的固定句式,對景物進行細緻的描述,表達複雜的心境。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言:「詞以境界為最上」。

境界是什麼?就是真景物和真感情。很多流傳千古的好詞,都是藉助其它事物,委婉含蓄地傳遞情感,體現了某種胸懷和心境。

例如詩人韋莊,擅借美人來表達情感,通過寫美人思離別,以此來哀悼唐朝的滅亡。

辛棄疾則好用歷史典故來表達個人志向。比如,不直白地說要收復失地,而是十分巧妙地用「舉頭西北浮雲,倚天萬里須長劍」這樣的詞句表達。

無論是盛唐之音,還是宋詞之意,其實都是在傳遞一種胸懷、思想和心境。這正體現了李澤厚所言:「美是有意味的形式」。

如果說,境界的高低決定了詞的格調,那麼從唐詩到宋詞審美趣味的變化,就可見時代背景在詩詞歌賦上的烙印。

一生之中,少年才氣發揚,遂為唐體;晚節思慮深沉,乃染宋調。宋詞,作為文學的一大巔峰,大大拓寬了情感表達的解析度。

2

宋 | 山水畫卷

真正讓中國傳統繪畫大放異彩,走向成熟並影響至今的輝煌時代,當屬兩宋。宮廷美術全盛,畫院規模齊備,名家層出不窮,藝術思潮活躍,作繪畫品精湛。

從唐到宋美學發生質變。唐代繪畫偏重人物,宋代則偏愛山水。唐酷愛大紅青綠的鮮艷之色,宋則偏好黑白水墨的淡雅之姿。

宋朝繪畫不僅僅是追求技術,更追求畫中意境。少了矯飾之氣,多了份自然平和。

這個時期山水畫最大的發展是:哲學影響了山水畫的技法。宋朝的哲學非常重視「格物」—— 認真仔細地觀察事物,找出構成事物的道理。

「格物」精神運用於繪畫,就是對於自然山川:岩石的質地、水流的波紋和樹葉的季節等都研究的極為認真細緻。

不必生得驚艷,但要活得精緻

宋代文人心中自有山水,篤信生命的質感,遠比權力財富更具價值。就連皇帝宋徽宗,也認為心中的山水遠勝於世俗的權力。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