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唐僧有時很任性,可能因為他還是個「孩子」吧!

同道棠 發佈 2020-02-22T06:20:46+00:00

在取經四人中,孫悟空仿佛才是家長,當他因為三打白骨精被唐僧趕走後,只能輪到豬八戒去尋齋飯,老豬走了好久也沒見人家,他心想:「當年行者在日,老和尚要的就有,今日輪到我的身上,誠所謂『當家才知柴米價,養子方曉父娘恩』。

在《西遊記》中,孫悟空保護唐僧西天取經,一路上盡心盡力,盡職盡責。

在取經四人中,孫悟空仿佛才是家長,當他因為三打白骨精被唐僧趕走後,只能輪到豬八戒去尋齋飯,老豬走了好久也沒見人家,他心想:「當年行者在日,老和尚要的就有,今日輪到我的身上,誠所謂『當家才知柴米價,養子方曉父娘恩』。公道沒去化處。」豬八戒看找不到人家,順勢拱在草地中打了瞌睡。

大聖在的時候,四人組吃喝不愁,當他走了,吃飯都成問題。那是因為,大聖並不是在附近化緣,他們平常總是行走在深山老林中間,前後都是沒有人家的,大聖每次都用筋斗雲飛到遙遠處尋得飯食。

在路經流沙河時,就有這樣的描述:

行者急縱雲跳起去,正到直北下人家化了一缽素齋,回獻師父。師父見他來得甚快,便叫:「悟空,我們去化齋的人家,求問他一個過河之策,不強似與這怪爭持?」行者笑道:「這家子遠得很哩!相去有五七千里之路。他那裡得知水性?問他何益?」八戒道:「哥哥又來扯謊了。五七千里路,你怎麼這等去來得快?」行者道:「你那裡曉得,老孫的觔斗雲,一縱有十萬八千里。象這五七千路,只消把頭點上兩點,把腰躬上一躬,就是個往回,有何難哉!」

而且,只要是能替唐僧受罪,大聖總是挺身而出。

在五莊觀一回,大聖推倒人參果樹,取經四人組被鎮元子來回抓了多次,鎮元子幾次要給唐僧用刑,都被行者擋下,換上自己:

行者聞言,心中暗道:「我那老和尚不禁打,假若一頓鞭打壞了啊,卻不是我造的業?」他忍不住開言道:「先生差了。偷果子是我,吃果子是我,推倒樹也是我,怎麼不先打我,打他做甚?」

就這樣大聖被從早打到晚。

當大聖因事不得已要把唐僧暫時托別人照管的時候,他並不是轉頭喊一句:「俺老孫去也!」就飛走,而是對被託付的人千叮嚀萬囑咐。

在熊羆精偷袈裟那回,大聖要去大鬧黑風山,走之前對觀音院眾僧說道:

「汝等莫順口兒答應,等我去了,你就不來奉承。看師父的,要怡顏悅色;養白馬的,要水草調勻。假有一毫兒差了,照依這個樣棍,與你們看看!」他掣出棍子,照那火燒的磚牆撲的一下,把那牆打得粉碎,又震倒了有七八層牆。

在五莊觀中,鎮元子要油炸唐僧,孫悟空承諾一定會救活果樹,在臨走前,他很不放心唐僧:

你看他急整虎皮裙,出門來對大仙道:「先生放心,我就去就來。你卻要好生伏侍我師父,逐日家三茶六飯,不可欠缺。若少了些兒,老孫回來和你算帳,先搗塌你的鍋底。衣服禳了,與他漿洗漿洗。臉兒黃了些兒,我不要;若瘦了些兒,不出門。」那大仙道:「你去,你去,定不教他忍餓。」

這就是孫悟空,他一路上降妖除魔,化險為夷,沒有一點兒怠慢。

當三打白骨精要被唐僧趕走時,他對唐僧說忘不了師父解救自己於兩界山的恩情。此時他已經和唐僧處出感情了,很珍惜與唐僧的師徒情誼,當他被趕走後,他又想起唐僧,止不住腮邊淚墜,停雲住步,良久方去。

這就是大聖,他本領通天又有情有義,這可能就是大家都喜歡他的原因。

再看唐僧,他的心腸仿佛是石頭做的,起碼在三打之前,我沒看到他對三個徒弟有什麼感情,就連對把他照顧得很好的孫悟空,都沒有表現出一點慈愛。仿佛大聖等人都是保鏢、保姆一樣的人。

在《西遊記》原著中,他並沒有如電視劇那般給孫悟空縫虎皮裙,對待徒弟也少了幾分寬容。

可能是身為凡人的原因,唐僧每次遇見困難都很不淡定,非常容易惱恨,一不順心就念「緊箍咒」,在觀音院丟袈裟時,他就說過「我只把那話兒念動念動,你就是死了!」兇巴巴的,讓孫悟空心驚膽戰。在三打白骨精一回,他更是念動了三次!

即便如此,孫悟空還是捨不得離開,二人的表現高下立判。

看到三打時,唐僧給人的印象就是愛念「緊箍咒」的鐵石心腸的和尚。也難怪,唐僧離開長安時才二十五歲,可能對於一千多歲的孫悟空來說,他還是個孩子吧。西天取經,無論對於徒弟,還是師父,都是一場修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