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一頁障目」

布道師peter 發佈 2019-12-31T07:07:29+00:00

可以通過「echo 3 > /proc/sys/vm/drop_cache」 來清cache。 使用zRAM的好處,就是訪存比訪問硬碟或flash的速度提高很多,且不用考慮壽命問題,並且由於這段內存是壓縮後存儲的,因此可以存更多的數據,雖然占用了一段內存,但實際可以存更多的數據,

用戶進程的內存頁分為兩種:

  • file-backed pages(文件背景頁)
  • anonymous pages(匿名頁)

比如進程的代碼段、映射的文件都是file-backed,而進程的堆、棧都是不與文件相對應的、就屬於匿名頁

file-backed pages在內存不足的時候可以直接寫回對應的硬碟文件里,稱為page-out,不需要用到交換區(swap);而anonymous pages在內存不足時就只能寫到硬碟上的交換區(swap)里,稱為swap-out。


file-backed pages(文件背景頁)

對於有文件背景的頁面,程序去讀文件時,可以通過read也可以通過mmap去讀。當你通過任何一種方式從磁碟讀文件時,內核都會給你申請一個page cache,來緩存硬碟上的內容。這樣的話,讀過一遍的數據,本進程或其他進程下次再讀的時候就直接從page cache里去拿,就很快了,提升系統的整體性能。因此用戶的read/write實際上是跟page cache的相互拷貝。

而用戶的mmap則會將一段虛擬地址(3G)以下映射到page cache上,這樣的話,用戶就可以通過讀寫這段虛擬地址來修改文件內容,省去了內核和用戶之間的拷貝。

所以文件對於用戶程序來講其實只是內存,page cache就是磁碟中文件的一個副本。可以通過 「echo 3 > /proc/sys/vm/drop_cache」 來清cache。清掉之後,進程第一次讀文件就會變慢。

通過free命令可以看到當前page cache占用內存的大小,free命令中會列印buffers和cached(有的版本free命令將二者放到一起了)。通過文件系統來訪問文件(掛載文件系統,通過文件名打開文件)產生的緩存就由cached記錄,而直接操作裸盤(打開/dev/sda設備去讀寫)產生的緩存就由buffers記錄。

實際上文件系統本身再讀寫文件就是操作裸分區的方式,用戶態也可以直接操作裸盤,像dd命令操作一個設備名也是直接訪問裸分區。那麼,通過文件系統讀寫的時候,就會既有cached又有buffers。從圖中可以看到,文件名等元數據和文件系統相關,是進cached,實際的數據緩存還是在buffers。例如,read一個文件(如ext4文件系統)的時候,如果文件cache命中了,就不用走到ext4層,從vfs層就返回了。

當然,還可以在open的時候加上O_DIRECT標記,做直接IO,就連buffers都不進了,直接讀寫磁碟。

anonymous pages(匿名頁)

沒有文件背景的頁面,即匿名頁(anonymous page),如堆,棧,數據段等,不是以文件形式存在,因此無法和磁碟文件交換,但可以通過硬碟上劃分額外的swap分區或使用swap文件進行交換。swap分區可以將不活躍的頁交換到硬碟中,緩解內存緊張。swap分區可以當做針對匿名頁偽造的文件背景。


頁面回收(reclaim)

  • 文件背景的數據實際上就是page cache,但page cache不能無限增加,不能說慢慢的所有文件都緩存到內存了。肯定要有一個機制,讓不常用的文件數據從page cache刷出去。內核中有一個水位控制的機制,在系統內存不夠用的時候,會觸發頁面回收。
  • 對於沒有文件背景的頁面即匿名頁,比如堆、棧、數據段,如果沒有swap分區,不能與磁碟交換,就要常駐內存了。但是常駐內存的話,就會吃內存,可以通過給硬碟搞一個swap分區或硬碟中創建一個swap文件讓匿名頁也能交換到磁碟上。可認為是為匿名頁偽造的文件背景。swap分區或swap文件實際上最終是到達了增大內存的效果。當然,如果頻繁交換的話,被交換出去的數據的訪問就會慢一些,因為要有IO操作了。

1. 水位(watermark)控制:

內核中有三個水位:

  • min:如果剩餘內存減少到觸及這個水位,可認為內存嚴重不足,當前進程就會被堵住,kernel會直接在這個進程的進程上下文裡面做內存回收(direct reclaim)。
  • low:當剩餘內存慢慢減少,觸到這個水位時,就會觸發kswapd線程的內存回收。
  • high: 進行內存回收時,內存慢慢增加,觸到這個水位時,就停止回收。

由於每個ZONE是分別管理各自內存的,因此每個ZONE都有這三個水位

2. swapness:

回收的時候,是回收有文件背景的頁還是匿名頁還是都會回收呢,可通過/proc/sys/vm/swapness來控制讓誰回收多一點點。swappiness越大,越傾向於回收匿名頁;swappiness越小,越傾向於回收file-backed的頁面。當然,它們的回收方法都是一樣的LRU算法,即最近最少使用的頁會被回收。

3. 如何計算水位:

/proc/sys/vm/min_free_kbytes 是一個用戶可配置的值,默認值是min_free_kbytes = 4 * sqrt(lowmem_kbytes)。然後根據min算出來low和high水位的值:low=5/4*min,high=6/4*min。


髒頁的寫回

sync是用來回寫髒頁的,髒頁不能在內存中呆的太久,因為如果突然斷電沒有寫到硬碟的話髒數據就丟了,另一方面如果攢了很多一起寫回也會明顯占用CPU時間。

那麼髒頁時候寫回呢?髒頁回寫的時機由時間空間兩方面共同控制:

時間:

  • dirty_expire_centisecs: 髒頁的到期時間,或理解為老化時間,單位是1/100s,內核中的flusher thread會檢查駐留內存的時間超過dirty_expire_centisecs的髒頁,超過的就回寫。
  • dirty_writeback_centisecs:內核的flusher thread周期性被喚醒(wakeup_flusher_threads())的時間間隔,每次被喚醒都會去檢查是否有髒頁老化了。如果將這個值置為0,則flusher線程就完全不會被喚醒了。

空間:

  • dirty_ratio: 一個寫磁碟的進程所產生的髒頁到達這個比例時,這個進程自己就會去回寫髒頁。
  • dirty_background_ratio: 如果髒頁的數量超過這個比例時,flusher線程就會啟動髒頁回寫。

所以:

  1. 即使只有一個髒頁,那如果它超時了,也會被寫回。防止髒頁在內存駐留太久。dirty_expire_centisecs這個值默認是3000,即30s,可以將其設置得短一些,這樣掉電後丟失的數據會更少,但磁碟寫操作也更密集。
  2. 不能有太多的髒頁,否則會給磁碟IO造成很大壓力,例如在內存不夠做內存回收時,還要先回寫髒頁,也會明顯耗時。

需要注意的是,在達到dirty_background_ratio後,flusher線程(名為「[flush-devname]」)開始回寫,但由於寫磁碟速度慢,如果此時應用進程還在不停地寫磁碟,flusher線程回寫沒那麼快,那麼就會導致進程的髒頁達到dirty_ratio,這時這個進程就會去回寫髒頁而導致write被堵住。也就是說dirty_background_ratio通常是比dirty_ratio小的。

髒頁都是指有文件背景的頁面,匿名頁不會存在髒頁。從/proc/meminfo的』Dirty』一行可以看到當前系統的髒頁有多少,用sync命令可以刷掉。


zRAM機制

不用swap分區,也可以用zRAM機制來緩解內存緊張:從內存里拿出一段內存空間(compressed block),作為交換空間模擬硬碟的交換分區,用來交換匿名頁,並且讓kernel看到的物理內存大小不包括這段內存。而這段交換空間自帶透明壓縮功能,即交換到這塊zRAM分區時,Linux會自動將這塊匿名頁壓縮存放。系統訪問這塊頁面的內容時,產生page fault後從交換分區去拿,這時Linux給你透明解壓再交換出來。

使用zRAM的好處,就是訪存比訪問硬碟或flash的速度提高很多,且不用考慮壽命問題,並且由於這段內存是壓縮後存儲的,因此可以存更多的數據,雖然占用了一段內存,但實際可以存更多的數據,也達到了增加內存的效果。缺點就是壓縮要占用CPU時間。


Android裡面普遍使用了zRAM技術,由於zRAM犧牲了CPU時間,所以交換次數還是越少越好。像Android和windows,內存越大越好,因為發生交換的幾率就小。這樣兩個進程相互切換(如微博和微信)時就會變得流暢,因為內存足夠的話,後台進程無需被換進swap分區或被OOM殺掉。當然如果你只打打電話,就沒必要大內存啦。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