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馬踏飛燕」,為何從不拍正面照?

文物考古聊歷史 發佈 2020-01-30T15:22:50+00:00

「馬踏飛燕」是它廣為人知的名字,但這個名字爭議實在太大了,所以官方稱它為「銅奔馬」,叫「銅奔馬」會比較嚴謹一點。

「馬踏飛燕」是它廣為人知的名字,但這個名字爭議實在太大了,所以官方稱它為「銅奔馬」,叫「銅奔馬」會比較嚴謹一點。或許會有人問,「馬踏飛燕」這個頗具爭議的名字是怎麼來的?


1971年9月,郭沫若陪同柬埔寨賓努親王訪問蘭州時看到了這件銅奔馬」,於是將其定名為「馬踏飛燕」。從此「銅奔馬」名聲大振。1983年,「銅奔馬」被定為中國旅遊的標誌。然而同年的12月5日,人民日報第二版就曾刊登了標題為「『馬超龍雀』被定為我國旅遊圖形標誌」。


並且文章中還指出「武威出土的馬超龍雀,原稱馬踏飛燕。後經考證,所謂的飛燕並非燕子,而是古代傳說中的龍雀。」

「馬踏飛燕」名字爭議多

2014年再次有學者提出質疑,張勁碩在《馬踏飛燕:被踩錯四十年的燕子》中指出「馬踏飛燕」的名字不科學,從形態來看,馬蹄下踩著的鳥不是燕科,而是一種「隼」,也就是獵鷹。對於北方遊牧民族來說馴化獵隼、游隼等是很普遍的現象。所以,叫「馬踏飛隼」更科學。

2015年,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主任劉釗指出,依據馬王堆帛書《相馬經》可知:古人評判好馬,一等逮鹿,二等逮麋,三等襲烏。所以,銅奔馬蹄子踏的應該是烏鴉。

至此,關於銅奔馬的定名就有「馬踏飛燕」、「馬超龍雀」、「馬踏飛隼」、「馬踏飛烏」,此外還有稱呼「天馬」的。

看過銅奔馬的都知道,小小的「銅奔馬」身高僅有34.5厘米,身長45厘米,寬13厘米,重7.15千克。而它之所以能被評為國寶,最主要的還是銅奔馬本身的設計。這也是為什麼銅奔馬一般以側面入照的原因。並且,h和秦始皇兵馬俑一樣,銅奔馬出土時,馬臉上還有粉、紅、綠等顏色的彩繪,由於人為的原因,沒有保留下來,也沒有留下詳細的記錄。

銅奔馬的側面、正面、背面

整體來看,銅奔馬的側面極富美感。好像是一匹天馬在飛馳中被定格了。最精彩的是它「順拐」了。其實這不是普通的順拐,在馬術中被稱為「對側步」。馬用「對側步」跑動的速度會更快,顛簸也更小,馬能走出這樣的對側步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很難得。

在唐太宗昭陵六駿之一的「特勤驃」石雕上,也有馬跑出了這樣的「對側步」。

  • 唐太宗昭陵六駿之「特勤驃」

而銅奔馬的正面照,看起來還有點搞笑。就是一匹馬咧嘴跑的感覺,看著仿佛還少了一條腿。其實,銅奔馬的後面照也挺有喜感的。



以前網上幾乎只有銅奔馬的側面照,自打「國寶「馬踏飛燕」,為何從不拍正面照?」這個問題爆火之後,倒是各種角度的照片都有了。也是挺好笑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