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首都大部分時候在南京,為什麼孫權稱帝時,卻定都武昌?

一斗書生說歷史 發佈 2020-02-07T22:48:11+00:00

大家一般印象中,東吳的首都是南京,一句「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更是傳揚天下。孫權正史記載,222年,孫權在鄂縣建「都」,改稱武昌,以武昌、下雉、尋陽、陽新、柴桑、沙羡六縣為武昌郡。之前,孫權於211年建石頭城,改秣陵為建業,之後東吳權力中樞一直在建業。222年遷「都」武

大家一般印象中,東吳的首都是南京(建業),一句「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更是傳揚天下。確實,東吳首都在南京的時間比較長,最後晉滅吳也是以攻下南京為標誌。但其實孫權稱帝,最初定都不是南京,而是武昌。

正史記載,222年,孫權在鄂縣建「都」(當時孫權是吳王,所謂的都是吳王國的都城),改稱武昌,以武昌、下雉、尋陽、陽新、柴桑、沙羡六縣為武昌郡。之前,孫權於211年(建安十六年)建石頭城,改秣陵為建業,之後東吳權力中樞一直在建業。

222年遷「都」武昌,主要是因為之前東吳擊敗關羽,奪回荊州,需要加強對西邊蜀漢的警戒,加強對荊州的統治。

229年(黃龍元年)四月,孫權正式稱帝,定都武昌。不過,很快在當年九月,孫權遷都建業。這時東吳和蜀漢已經結成新的同盟關係,諸葛亮開始第一次北伐(228年),對蜀漢的戒備不再重要。

有些奇怪的是,史書記載,孫權留太子孫登和尚書九卿在武昌,派陸遜輔佐太子,並掌管荊州和豫章三郡(幾乎是半個東吳了)。

這感覺有點像明朝,首都在北京,陪都在南京。當時東吳在荊州界內擔任重要職務的官員有諸葛瑾、陸遜、朱然、程普、潘濬、裴玄、是儀等,陣容強大。

太子孫登於241年去世,隨後陸遜於245年去世,武昌的地位有所下降。但荊州同時要防備蜀漢和曹魏(對蜀漢也是防的),武昌始終是重要的關鍵性城市。

孫皓繼承皇位後,256年(甘露元年),聽從西陵督步闡的建議,把首都從建業搬到武昌。《三國志》沒說具體原因。

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說,當初有風水師說,荊州有王氣破揚州,把建業作為國都風水不好。所以孫皓將首都搬去了武昌。後來山賊施但造反,進攻建業,後來被孫皓從荊州派兵剿滅,孫皓覺得風水師的預言很靈。

266年(寶鼎元年),孫晧還都建業,衛將軍滕牧留鎮武昌。

280年,晉滅吳,王濬水師最先到達建業,孫皓投降。

如果從200年孫策去世起算,到280年東吳滅亡,總共81年,其中52年首都在建業,17年首都在武昌,前期還曾在蘇州(吳郡)、鎮江(丹徒)。

不過需要說明的是,孫權建立的武昌,並不是近代武漢三鎮的武昌,而是今天的鄂州(當時的鄂縣)。今天的武昌是另一個三國著名地點——夏口。

劉表長子劉琦聽從諸葛亮之計,出任江夏太守,就駐守在夏口。孫權後來也修建夏口城,委派夏口督(孫權堂弟孫皎、魯肅兒子魯淑都曾任此職),作為重要的軍事據點。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