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地宮內汞異常,這些水銀從何而來,真得與寡婦清有關嗎?

文物考古聊歷史 發佈 2020-01-05T00:44:19+00:00

根據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中的記載,秦始皇陵內「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相機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對於「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這句,很多人都熟悉,而「 相機灌輸」四個字則給予了我們更多的想像空間。也就是說秦始皇地宮內的水銀是以某種機械驅動著的,以便形成川流大海。

根據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中的記載,秦始皇陵內「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相機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對於「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這句,很多人都熟悉而「 相機灌輸」四個字則給予了我們更多的想像空間。也就是說秦始皇地宮內的水銀是以某種機械驅動著的,以便形成川流大海。可能是類似一種「永動機」。只是這種機器是什麼樣子的,我們毫無線索。不過,曾有瑞典科學家用機器探測,推測秦始皇地宮中有一直徑為25米的青銅環狀物。但最大的謎團還是《史記》中的關於水銀的記載可靠嗎?

古代帝王在墓中放水銀早已有之,吳王闔閭與齊桓公等墓冢中都有「水銀池」。一方面,水銀可以防腐,另一方面,水銀有劇毒,達到一定的濃度,也可以防盜墓賊。但是,對於秦始皇陵來說,要想以水銀達到江河大海的效果,那得需要多少分量的水銀呢?

根據探測,秦始皇陵地宮長約140米,寬110米,高度在30米,其中墓室長約為50米,寬80米,高15米,刨去墓室的面積,要想在地宮內營造出「百川江河大海」的感覺,是需要相當分量的水銀的,考古學者保守估計在100噸左右。秦始皇陵地宮內真得有這麼多的水銀嗎?

  • 秦始皇陵貢含量檢測

考古人員曾對秦始皇陵的封土進行鑽探,鑽探的深度達到了26米,但依然是夯土層,沒有達到地宮。不過,水銀是能夠揮發的。秦始皇陵距今已有2000多年,若是地宮內真有數量驚人的水銀,那麼經過了這麼久,怎麼說也會揮發到封土層或是周邊的土壤里。於是,有考古學者對於秦始皇陵的土壤進行了多次汞含量的檢測。最終結果顯示:秦始皇陵封土下的汞含量平均值為35ppb,封土中心處汞含量為70-140ppb,最高的地方達到280ppb,是秦始皇陵其它土壤汞含量平均值的8倍。由此推測,秦始皇陵地宮內確實有一定分量的水銀。那麼問題來了,這些水銀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古人很早就開始使用水銀,一些錯金銀的青銅器表面也會用到水銀,水銀也用於書畫、化妝、煉丹及屍體的防腐。所以古人很早就掌握了開採、提煉水銀的方法。古代的水銀多由丹砂提煉,丹砂就是硃砂,化學成分為HgS。可是,當時採礦的礦址是在哪呢?

  • 丹砂

《史記·貨殖列傳》中記載的一個女人引起了學者們的注意——巴寡婦清。「巴寡婦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數世,家亦不訾。」「丹穴」就是丹砂礦,寡婦清的先祖靠著這個丹砂礦積累了不小的財富。對於寡婦清家族的丹砂礦的規模,《漢書》中作出了進一步的說明:「巴寡婦清,其家族數代壟斷丹砂經營。」「壟斷」這個詞直接體現了其家族的丹砂礦的規模。


寡婦清,最為人熟知的是秦始皇嬴政為其築「懷清台」,也就是相當於紀念牌坊一類的,對此。以往的理解是因為寡婦清的守節,秦始皇為了鼓勵婦人守節。然而,現在我們知道了寡婦清還有這樣的家族生意,有沒有這種可能,秦始皇之所以為寡婦清築「懷清台」,更直接的原因是,寡婦清為秦始皇陵地宮提供了大量的水銀。

此外,考古學家在陝西旬陽縣發現了貢礦群,這個古礦群早在先秦時期就開始使用,其中有1000多個貢礦是在古代開採的,並且在礦址中還出土了一些古代的開採工具,其中有一件鎬頭的形狀與秦始皇時期的很像,所以,當年曾擔任秦始皇陵考古隊長10年的考古專家推測,當年秦始皇陵地宮的水銀很可能部分或全部是來自旬陽。陝西旬陽在古代是屬於大巴山一代的。


更有意思的是在旬陽,現代人在進入礦洞內開採貢時,會事先祭拜一個女神,不過對於這個女神的來歷,已經沒有人知道了。難道巴寡婦清是陝西旬陽人?史書中的「巴」指的並不是四川一帶,而是大巴山?

旬陽縣距離秦始皇陵大概有100公里的距離,之間隔著一座秦嶺,相對秦始皇陵距四川的距離來說,在運輸上是有優勢的。但以上種種都只能算是推測,或許只有打開秦始皇陵地宮的那一刻,關於地宮內水銀之謎才能被解開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