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歷史以本來面目:土木堡之變絕非由明朝挑起

零度以上的陽光 發佈 2020-01-18T12:41:43+00:00

按照電視劇《大明風華》的演繹,「土木堡之變」是由太皇太后的弟弟張克儉在邊境管理互市的時候,橫行霸道無狀、燒殺搶掠無度而引發的。

按照電視劇《大明風華》的演繹,「土木堡之變」是由太皇太后的弟弟張克儉在邊境管理互市的時候,橫行霸道無狀、燒殺搶掠無度而引發的。其實這只是電視劇編導為了增強戲劇衝突的效果而虛構的情節,而歷史上真實的「土木堡之變」卻是由瓦剌人引起的。

土木堡之變是指發生於明朝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北征瓦剌的兵敗事變。

當年蒙古貴族逃出大都以後,蒙古分裂,東西蒙古相互爭雄,戰亂不已,在這種情況下明朝趁機統一了蒙古。永樂初年,明成祖朱棣分別遣使韃靼、瓦剌"諭之通好"。瓦剌首領馬哈木為藉助中央力量對付韃靼,歸順大明,明成祖亦分別封他們為王。經過長期互毆,韃靼勢力不斷削弱,瓦剌逐漸強大。

永樂十六年(1418年),馬哈木的兒子脫歡繼承了老子的爵位成了順寧王。經過幾年時間的打鬥,脫歡拿下了韃靼,兼并了韃靼下面的部眾,勢力囂張,開始雄視漠北。脫歡立成吉思汗後裔脫脫不花為可汗,自己則被明朝封為太師,握有瓦剌部的實權。明英宗正統四年(1439年)脫歡死亡,他的兒子也先繼承了他的位子,其時瓦剌的勢力空前強大,控制了西起中亞、東接朝鮮、北連西伯利亞、南抵長城以北的廣大地區,成為繼元而起的一個最大的蒙古政權,嚴重威脅著明朝的北部安全。也先每年冬天派遣人員貢馬給明朝。剛開始的時候,派遣的人員不過五十人,後來為了貪得明朝朝廷的重賞,每年派遣的人員增加到二千多人,並且屢次三番索要貴重奇缺的物品。稍微沒答對滿意,就開始製造事端,於是明朝廷賞賜給他們的財物,不得不年年有所增加。

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二月,明朝太師也先派遣使者2000多人前來貢馬,而上報的人數卻多達3000人,目的是向明朝多要重賞,由於宦官王振不肯多給賞賜,而是按實際人數給賞,並減去馬價五分之四,沒能滿足他們的要求,於是瓦剌使者就開始挑事搗亂。正統十四年(1449年)七月,瓦剌首領也先藉口明廷侮辱貢使、削減馬價、拒絕聯姻,率四路大軍南下,統率所部大舉進犯明朝邊境。東路,由脫脫不花與兀良哈部攻遼東;西路,派別將進攻甘州(甘肅張掖);中路為進攻的重點,又分為兩支,一支由阿剌知院所統率,直攻宣府圍赤城,另一支由也先親率進攻大同。也先進攻大同的一路,"兵鋒甚銳,大同兵失利,塞外城堡,所至陷沒"。大同參將吳浩戰死在貓兒莊。明朝派駙馬都尉井源等四位將領各帶兵上萬人阻擊敵人。

當時明英宗寵信宦官王振,致使王振大權在握,囂張跋扈,大同前線的失利的消息不斷傳到北京,於是王振煽動脅迫明英宗朱祁鎮準備親征。兵部尚書鄺野和侍郎于謙"力言六師不宜輕出",吏部尚書王直帶領群臣也上疏勸諫,但明英宗誰也不信就信王振,一意孤行,執意親征。

1449年7月16日,英宗命其弟郕王朱祁鈺據守北京,然後和王振率官員100多人,帶領20萬大軍(號稱50萬)從北京出發。英國公張輔、成國公朱勇、兵部尚書鄺野、戶部尚書王佐、內閣學士曹鼐、張益等護駕從征。

出征的過程中,軍政事務都由王振一個人說了算,幾次隨意變更行軍路線,造成士兵疲憊不堪。兵部尚書鄺野一再要求進入居庸關,以確保大軍安全,但王振不准。在後勤中斷的情況下退至土木堡的時候王振竟然下令移營,饑渴難忍的軍士一哄而起,奔向河邊,人畜混亂不堪,瓦剌軍趁機進攻。 明軍倉促應戰,所以一敗塗地,這次戰役,明軍二十多萬人中受傷50%,死亡30%多,馬匹二十萬頭,衣甲器械輜重損失無數,兵部尚書鄺野、戶部尚書王佐等66名大臣戰死,明英宗被俘。

土木堡遭遇慘敗,明英宗被俘,使明王朝遭遇了一次嚴重危機。雖然後來在臨危受命的兵部尚書于謙主導下取得了京師保衛戰的勝利,但是土木堡之變給明朝的歷史留下了一塊巨大而難看的傷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