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設置豫章郡——江西地域文化形成的標誌

宜豐會長大叔 發佈 2020-02-29T03:51:31+00:00

秦朝統一之初,演習秦國和各諸侯國的郡縣制,分天下為36郡,後主簿增加到48郡,其中,郡治設在壽春的九江郡,轄境相當於今安徽、河南淮河以南、湖北黃岡以東和贛北、贛中、贛南地區,贛東北一部分屬會稽郡,贛西地區則屬於長沙郡轄地。

秦朝統一之初,演習秦國和各諸侯國的郡縣制,分天下為36郡,後主簿增加到48郡,其中,郡治設在壽春(今安徽省壽縣)的九江郡,轄境相當於今安徽、河南淮河以南、湖北黃岡以東和贛北、贛中、贛南地區,贛東北一部分屬會稽郡,贛西地區則屬於長沙郡轄地。

至漢代,江西經歷了從無郡級行政機構到設置郡級行政機構,再發展到設立郡、縣兩級行政機構的變遷過程。江西地域文化形成的標誌性事件,就是豫章郡的設置。

豫章郡


設置


西漢初年,朝廷設立豫章郡,下轄南昌、廬陵、彭澤等18縣,其所管轄的範圍,大抵上就是現在的江西省。以後雖有小的調整,但大的格局一直未變。

豫章十八郡

豫章郡18縣的大部分古縣城址已湮沒在歷史塵埃中,迄今只有南昌(城址在今南昌市區東南)、鄡陽(鄡讀qiāo,城址在今都昌縣的一座湖洲上)、廬陵(城址在今泰和縣城西南的贛江南岸)、南埜(城址在今大余縣城東北約35公里的楊柳河和章江匯合處)等四縣的城址被發現,另外還有幾座漢代城址現身。

鄡陽

廬陵(百口城址)


由於豫章郡的設置,江西被正式納入中央政權的統一控制之下,一方面,接受中央文化的薰陶,使這一區域依附而非背離中央,保證了區域文化的完整性;另一方面,又依託獨特的地理環境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習俗,並產生巨大的向心力將周圍尚未納入進來的地區吸附過來,從而慢慢形成今天江西的政區格局和文化習俗。

初登舞台


一批豫章學者


江西在西漢時期尚屬欠發達地區,甚至到東漢後期豫章太守陳蕃還稱這裡為「江南卑薄之城」,與鄰郡的會稽、江夏等地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但從豐富的考古資料可以看出,此時的江西經濟、文化還是得到了初步發展,一批豫章學者初登歷史舞台。

漢朝崇尚儒學,漢武帝設立「五經博士」官,鼓勵士人對《易》等五經的研讀和傳授。南昌人程曾、唐檀就是傳授經學的名師。

東漢時期經學影響深入江西,江西讀書人以研習《公羊》《春秋》者為多。

何湯 (?-?),字仲弓,東漢豫章郡人(今江西南昌)人,才學聞名遠近,為人剛正不阿。光武帝劉秀贊其「赳赳武夫,公侯干城,何湯之謂也」。

徐稚(97—168年),字孺子,東漢南昌人。東漢隱士。少學今文經學,兼通天文,歷算。徐孺子一貫崇尚「恭儉義讓,淡泊明志」,不願為官而樂於助人,被人們尊稱為「南州高士」和「布衣學者」,成為千秋傳頌的「人傑地靈之典範」。豫章太守陳蕃敬重徐稚之人品,曾多次贈糧給徐孺子,徐認為「非自力而不食」,於是全部轉送給貧苦人家。陳蕃特為其專設一榻,於是在王勃的名篇《滕王閣序》中便有了「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的名句。當時朝廷政治腐敗,徐稚對此十分痛心,感嘆道:「大樹將顛,非一繩所維,何為棲棲不遑寧處?」

為紀念徐稚,南昌現有孺子路、孺子亭公園等

有雛形


佛道江西


東漢前期,佛教始傳入江西,彭澤縣安禪寺、浮梁縣雙峰寺、臨川縣白山寺等,堪稱中國最早的一批寺院,表明江西是中國佛教傳播的最早區域之一。

東漢,張道陵在龍虎山煉丹修道從事創教活動達30餘年,創立天師道。(中國道教主要分為天師道(又稱正一道)和全真道兩大派別)。

龍虎山


文:參考袁行霈、陳進玉《中國地域文化通覽·江西卷》、朱虹《文化江西的歷史脈絡》等

來源:方誌江西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