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這麼奇妙,有些人只看了熱鬧,有些人在看門道

科學隊長 發佈 2020-01-30T23:29:23+00:00

1從南大到南博,再到北大我1985年開始在南京大學讀考古專業本科,1992年從南京大學考古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後,去了南京博物院,主要從事田野考古發掘和研究工作,後來還辦了兩年的展覽,因為南京博物院本來就是一個大型的博物館。


1

從南大到南博,再到北大


我1985年開始在南京大學讀考古專業本科,1992年從南京大學考古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後,去了南京博物院,主要從事田野考古發掘和研究工作,後來還辦了兩年的展覽,因為南京博物院本來就是一個大型的博物館。


1999年我考到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跟隨宿白先生讀博士,2002年畢業後就被留在北大教書了,一教就教到現在。



在南京博物院的這段經歷對我而言是很重要的,其中特別重要的是兩件事。


一個是1995年到1996年,參加了國家文物局舉辦的田野考古領隊培訓班。

那個班號稱是考古界的黃埔軍校,培養出來的學員可以獲得帶隊進行考古發掘的資格。培訓班有個規則,每次都要淘汰1-2個人,就是現在常說的末位淘汰制——這個是真正要淘汰的,相當殘酷。這種訓練方式下,不怕你的業務水平上不來。


另一件對我來說比較重要的事情是,是1995年跟隨當時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長鄒厚本先生參加了江蘇徐州獅子山西漢楚王陵的發掘。

這次發掘讓我大開眼界,見識了什麼叫諸侯王級別的墓葬,這對於我理解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有很大的幫助。

這個墓葬中出土的東西又非常豐富而精彩,從質料上講,金銀器、青銅器、玉器、陶器可以說是應有盡有;從性質上來說,我們說的禮器、兵器、印章封泥(後面這個是文字材料),無所不包,這使我對中國古代文物的每一個門類都產生了興趣,當然也增進了了解。

如果不是後來到北大讀書,可能我現在還在專門研究秦漢考古。


到了北大後,我的導師宿白先生讓我整理六朝墓葬,我的第一本書《六朝墓葬的考古學研究》就是以博士論文為基礎完成的。

後來由於教學工作的需要,我又比較全面地整理了魏晉南北朝的考古材料。


不過,南京博物院那段經歷對我的影響始終存在,我在北大任教的這十幾年,繼續參加考古發掘,而且挖的以漢墓居多;漢代考古不能再作為主要研究方向了,但還很關心,偶爾也會寫點小文章。


以上是我個人的簡單學術經歷。


2

如何科學地帶孩子逛博物館?



如何和孩子一起進博物館?帶孩子進歷史博物館的時候,如何通過欣賞文物來學習更多的歷史知識?


首先,我建議在去博物館之前做點功課。


這包括兩方面,一是對中國歷史能有個大概的了解,知道主要朝代的前後順序,這個非常重要。

因為歷史是向前發展的,換句話說,歷史是不斷發生變化的,早期的東西構成後來的基礎,在歷史發展變化的過程中,一些新東西產生了,一些舊東西就消亡了。

那麼我們就可以得出一個基本認識,文物是有時代特徵的

比如說,中國夏商周三代的青銅器特別發達、特別神秘;在夏商周之前的石器時代是沒有金屬物品的,自然沒有什麼青銅器皿。夏商周是青銅器的鼎盛時期,在秦漢時期青銅器還在使用,但大不如前了。是什麼東西代替了青銅器?是鐵器。

如果大致的年代前後順序搞不清楚,石器、銅器和鐵器的它的前後替代關係自然也就搞不清楚了。

所以說,中國古代主要的朝代順序是要知道的。


去博物館之前家長需要做的另一項功課是瀏覽一下你要去的這個博物館的網頁。

現在大多數博物館都建有自己的網頁,雖然從專業的角度或者從文物的角度講還有很多可以商榷的地方,但對正常的參觀而言還是很有參考價值的。

那些網頁上的內容畢竟是由那個博物館的專業人員寫出來的,有可能代表了那個地區文博知識的最高水平。

再說,先看下網頁,再到博物館裡看到實物,那種見到老朋友的感覺應該是很好的,我也常常是這麼做的。


進入博物館,開始參觀了,我有兩個建議。


第一,多點好奇心。

有好奇心的孩子很多,但好奇心的類型很多,在參觀文物展覽時,該有一種什麼樣的好奇心?我個人覺得,應該多從文物中發現與現在生活中不同的地方。

比如說,在山東、河南、陝西、四川等很多地方的漢代畫像石或墓葬壁畫中都會看到人們吃飯、會客、演奏樂器什麼的都直接在地面上進行,也就是說漢代人席地而居。

但是,從宋代開始,不管是傳世的繪畫,還是出土的桌椅板凳,都告訴我們人們不再席地而居了,就是說,中國人從宋代開始從此「坐起來了」,這是中國古代社會生活中一個很重要的變化。

後來我們的房子變高了,房子裡布置各種家具都與這個有關。


從席地而居到「坐起來」。左:山東沂南北寨東漢畫像石墓,右:白沙宋墓


第二個建議是,要注意從技術角度觀察文物。

比如說,新石器時代石頭斧子,石斧,是砍伐樹木用的工具。有一種石器跟石斧很相似,但特別厚實,開始考古學家也以為是石斧,後來經過學者研究,這個不是的,發現是用於開木頭的石楔子。

石斧和石楔子的差別和使用方法可見圖。


石斧和裝柄方法


石楔子和使用方法浙


用石斧將樹木砍倒後,要將樹木開成木方,再鑿出榫卯,這時石斧就無用武之地了。聰明的古人就想到將石斧加厚變小,就可以加工出木方、鑿出榫卯了,這種加工過的木材在年代非常早的浙江河姆渡遺址中就發現了,可見我們的先人的確是很聰明的。


江河姆渡遺址出土的木構榫卯類型


再舉一個從技術角度觀察文物的例子。我們在博物館,會看到瓷器特別多。中國是個瓷器大國,很精美,但唐代之前的瓷器再精美,要是仔細看,也還是有這樣那樣不夠盡善盡美的地方。

這是由於唐代之前瓷器是直接放在窯爐裡面燒的。

你可以想像一下,煙燻火燎,再加上落灰,瓷器不受到污染的機率是很低的。

這個問題是怎麼解決的?

古代的窯工也非常聰明,他們將瓷器就像現在蒸饅頭一樣,裝在一個叫匣缽的陶土製的盒子裡,這樣污染的問題一下子就解決了。

現在燒瓷器的時候有的還用這個辦法。


匣缽


3

那些知名歷史博物館和「鎮館之寶」



其實知名博物館蠻難推薦的。

中國知名博物館很多。這是因為中國歷史悠久,幾乎各個地區都有發達的古代文化。

又因為近年來國家特別重視文物,各地興建了大量博物館,大部分博物館的條件都相當不錯,所以我覺得推薦起來是有難度的。

我建議大家去各地旅遊的時候,要是時間允許的話,都可以了解一下有關情況,將博物館作為一個參觀學習的地方。

前些日子我去了浙江安吉,這是浙江一個普通的縣,但博物館裡的展品、展覽方式都很好,博物館本身硬體也建設得很好。


浙江安吉博物館


浙江經濟相對發達些,內地縣一級博物館建設得像安吉這麼好的不太多,但內地的文物往往更精彩,這是因為,中國內地的古代文化往往更發達。


但是大家的時間、經濟條件多少會受到一定限制,如果進行選擇,哪些博物館可以排在前面加以考慮呢?

如果我們對中國古代的文化狀況和中國博物館的形成狀況有大致了解的話,做到合理選擇是不難的。


中國博物館是近代以來在外國影響下發展起來的。

近現代中國的政治和經濟中心也就自然成為博物館發達的地區,這其中最重要的是北京、上海和南京。

北京的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上海的上海博物館,南京的南京博物院都是中國最重要的博物館。


中國古代文化是沿著大江大河發展起來的,黃河、長江是兩條最主要的河流。

相比而言,黃河流域作為中國古代政治和經濟中心的時間更長點,所以沿著黃河分布的文物特別多,博物館也相對更重要。

從東向西數:山東省博物館、河南博物院、河北博物院、山西博物院、陝西歷史博物館、甘肅博物館、青海博物館,可以說沒有一家不重要的。

過去陝西歷史博物館、河南博物院的名氣要大,其實上面說到的這幾家博物館可以說是難分高低上下的。

長江流域重要的博物館上游地區有四川博物院、四川廣漢的三星堆博物館、成都的金沙博物館,最近開館的成都博物館也是一座大型博物館;

長江中游的重要博物館是湖南省博物館和湖北省博物館;

長江下游的重要博物館剛才已經提到上海博物館和南京博物院,其實浙江省博物館也非常好,中國發達的史前文明之一,其實我個人覺得是最發達的——良渚文明就主要分布在浙江境內。


黃河長江之外,我們還不能忘了遼河,遼寧省博物館就集中展現了遼河文明。

中國古代各兄弟民族之間的交往異常頻繁,其中中原地區與北方民族的交往最活躍,對此集中反映的是內蒙古博物院。

這個是一座在藍天白雲之下,格外大氣磅礴的博物館,博物館裡的展品會更加讓你心胸激盪。

中國古代與其他文明的交流越來越暢通,在陸路上通向西方要經過內陸絲綢之路,所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的文物薈萃了東西方精品;

海上絲路自然要去福建的泉州博物館和廣東的廣東省博物館看看了。

另外,雲南是中國前往泰國、緬甸乃至印度的必經之地,所以雲南省也很重要。雲南還是現代中國民族最多的省份,要了解民族文物非雲南莫屬。


內蒙古博物院


各地博物館都收藏著一些重要的文物,有些還是鎮館之寶,我舉幾個例子來說說。


首先咱們談談故宮博物院,常設展館有珍寶館、陶瓷館、書畫館、青銅器館等。故宮博物院的文物是以明清皇家收藏為基礎,能夠設立專門展館表明這部分藏品比較豐富、價值很高。


以書畫館為例,故宮的書畫館既有晉唐宋元的稀世孤本,也有明清各個畫派名家的代表作品,可以清晰、系統地反映中國古代書法與繪畫藝術發展的脈絡。


這裡有不少常見於教科書上的名畫如傳東晉顧愷之《洛神賦圖》、隋展子虔《游春圖》、唐閻立本《步輦圖》、唐韓滉《五牛圖》、五代黃荃的《寫生珍禽圖》、南唐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北宋張擇端的大家都知道的《清明上河圖》、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圖》等。


舉一幅大家相當熟悉的繪畫,即傳東晉顧愷之的《洛神賦圖》來說明。

大家現在看到的是南宋人的摹本,是現存《洛神賦圖》中山水部分畫得最精彩的。

在傳世的7個(當然有人說是9個)《洛神賦圖》摹本中,最忠實於原作的是遼寧博物館藏本。

為什麼說遼寧博物館藏本最忠實於原作?

是因為我們發現了與顧愷之生活年代非常接近的圖像資料,那就是在南京南朝劉宋時期墓葬中發現的《竹林七賢》磚畫,一種刻在磚頭上的繪畫,其中樹木的畫法與遼寧省博物館藏《洛神賦圖》相似到令人驚詫的程度。


故宮博物院藏《洛神賦圖》(部分)


遼寧博物館藏《洛神賦圖》(部分)


南京南朝劉宋墓出土《竹林七賢》磚畫


故宮博物院藏的《洛神賦圖》對原作的忠實程度沒那麼高,但要更生動些,人物、馬匹的動感都得到明顯加強。

這不僅是由於臨摹者本人不拘泥於原作,也與宋代的繪畫技法較早前有顯著提高有直接關係。


宋代的繪畫水平是中國的一個高峰,它高超的繪畫技法在山石、樹木等上面都有明顯的透露。在《洛神賦圖》中,如山石的皴法,樹木節、瘤的表現方式都經過長期的摸索,才能掌握這種技巧,到宋代時已經成熟,但是這些畫法唐代並沒有產生,更不用說顧愷之的時代了。

所以說,宋人的《洛神賦圖》這部分山水是很精彩的,但也有宋人的特點。


換句話說,《洛神賦圖》宋代臨摹者的真實水平要比唐人、東晉人要高,他在繪畫過程中以宋代技法進行了再創作。

當然,我們由繪畫可以知道要完全忠實地臨摹出古代作品並非易事。

故宮博物院藏的這幅《洛神賦圖》就是這種特殊狀況的典型代表,這也是其具有重要價值的一個原因。


故宮博物院還經常舉辦臨時展覽。其他博物館也都舉辦臨時展覽,我拿故宮博物館做例子。因為既然臨時辦,就是覺得比較有意義、這些展覽很重要(才會辦)。

比如說前些日子剛舉辦了「浴火重光——是來自阿富汗國家博物館的寶藏」展覽,這批展品可以說舉世聞名,它們的文化是第一次來到中國。

大量的中亞和遊牧民族特色的金器當然非常重要,但是我覺得其中最有意義的還是希臘風格的建築石構件。這是地道的希臘文物在東方分布的最遠地點,就是在中國的大門口了。西方文明就在中國的大門口等著,條件一合適,它們就要進來了。


阿富汗出土希臘風格的建築石構件


上海博物館裡面的青銅器、書畫、佛教造像都很有名,這裡就舉一件青銅器——非常有名大克鼎來說。


大克鼎又稱「膳夫克」鼎,膳夫就是廚房大師傅的意思,高90.1、口徑75.6厘米,重201.5千克。

是西周晚期的孝王時期一個叫克的貴族為祭祀其祖父而鑄造的青銅器。

青銅鼎鼎身鑄有28行、290字的銘文。


青銅器的價值高低與是否鑄有銘文有關。如果鑄有銘文的話,又要看銘文字數的多少和內容了。

大克鼎有290個字,而且內容很豐富,主要記錄克這個貴族依憑先祖功績,受到周王的冊命和賞賜大量土地、奴隸的內容。

對於研究西周時期的職官、禮儀、土地制度都是具有極為重大的意義。


就職官而言,中國上古時期貴族的職位雖出於世襲,但是必須經過天子的重新任命。

也就是說,克的父親去世的時候,克要繼承他父親的職官,他不能不告訴周王——必須到周王那裡經過重新的冊命,以顯示王權的威嚴。

冊命的儀式非常隆重,而且授予的職位也可以與祖先祖同,也可以有所不同。


比如克鼎的銘文我們可以知道,克的祖父擔任的是「師」的官職,而到克時,則改任為「膳夫」一職。

「膳夫」的職位雖然不高,但可以直接接觸到周王,負責周王的飲食和飲食安全,這個位置其實就很重要很關鍵了。

因此在銘文中說到克可以「出納王命」,這當然就是更重要事情了。

這對於我們了解西周時期周王室的管理制度是很重要的材料。


大克鼎和銘文(上海博物館藏)


雲南省博物館最精彩的文物,是相當於中原地區戰國西漢時期的古滇國青銅器。

這些青銅器以動物形象、人物形象組成的場景最為生動,是了解研究雲南地區古代環境、生產方式和禮儀活動的珍貴資料。


以戰國時期的牛虎銅案為例。高43、長76厘米,出土於雲南江川李家山墓葬群中,具體來說,出土於墓坑最大、隨葬品最多的24號墓中間。


這件青銅器的主體為一頭站立狀的大牛,牛背部被處理成一個台案形狀。

在牛尾部則是一隻作向上攀爬狀的猛虎,猛虎張口咬住牛尾巴。

比較有意思的是大牛腹下還站著一頭小牛。

這件青銅器的造像很簡潔,但器形較大,所選取的是雲南地區最具代表性的動物牛和虎,牛的安詳,虎的兇猛都被恰如其分地表現出來,也將古滇國人的精神世界表現了出來。

所以這件青銅器是雲南青銅文化藝術的傑作,也是雲南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牛虎銅案(雲南博物館藏)


位於四川廣漢市的三星堆博物館的興建與三星堆考古發現有直接關係。

廣漢市本來是四川省一個普通的城市,誰都沒想到這個城市的地下埋藏著古代四川最重要的文化寶藏。


1929年的時候在現在三星堆博物館所在的地方就發現過玉器和石器,雖然引起一定關注,但影響並不很大。

1986年,在同樣的地點發掘了兩座祭祀坑,出土一千多件文物,其中有很多不見於其他地區的青銅器、玉器。而且這些文物的年代很早,相當於中原地區商文化晚期。


我們一直以為,中原地區商文明在古代中國是最發達的,但三星堆的發展水平一點也不比商代遜色。

因此,這就給了我們一個問題:如何恰當估計那個時期古代中國各地的文明發展水平就不那麼簡單了。


三星堆博物館文物中最吸引人的大概是青銅神樹和青銅人像了。


青銅神樹和青銅人像(三星堆博物館藏)


青銅神樹高近4米,大概可分為三層,共有九個樹枝,九個樹杈,每個枝頭上都站立著一隻鳥。


耗費那麼多青銅,做成一個沒有任何實際用途的大樹,必然是因為這個樹在當時看來很重要——它的重要性肯定主要不在我們今天注重的藝術領域,而應該在當時很注重的精神領域。

怎麼說?

神樹崇拜是世界各地古代普遍具有的信仰,但像三星堆這樣用青銅做出來當然是非常罕見的。可以說,三星堆所在地區的古代,也就是大家公認的古蜀國對樹木的崇拜比其他地區還要隆重。


當然我們要做進一步追問——我們知道,中國神話中有很著名的崑崙神話,說崑崙山是人類上天的通道,人要上天的話,可以由崑崙山一直往上爬,爬到山頂後,怎麼辦?就得爬山頂上長著的大樹了,這種樹就是通天之樹。

青銅神樹就是指的這種通天之樹。


三星堆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青銅神像。

其實這個人像就是神像,我們要把青銅像和神樹合起來看。


上天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也不是人人、隨時都可以上去,必須要藉助巫師的幫助,那個青銅人像就是巫師,而且應該是大巫師,按照世界各地古代文明的一般情況,這個大巫師應該就是古蜀國的國王。

那個青銅神樹實際上就是古蜀國國王通天的神樹。

不然,我們就不能理解為什麼青銅人像高達170多厘米,是世界上現存最高的青銅像。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神樹上的小鳥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鳥,而是可以上天的鳥,有的人說這種鳥代表太陽,這個說法說得有點「死」,但也可幫助我們理解。

我想把青銅神樹和神像做解釋,和中國的文化做聯繫,可以幫助大家去理解。


4

精選問答


Q1:古代「鼎」是用來煮肉的嗎?


韋正:我回答下我對鼎的理解,因為現在這個社會離鼎很遠,一說到鼎,我們就覺得特別特別神聖,比如定鼎中原(這個詞中的用法)。

最初鼎的確是用來炊煮的,當然除了肉之外,其他也可以炊煮。後來,鼎越做越大,做成花紋,做成國家祭祀、禮儀的用品了,但是在正常的生活情況下,鼎還是可以用來炊煮的。


Q2:現在小朋友去博物館怎樣了解考古知識?


韋正:剛剛有兩個家長問,一個四歲、一個八歲小朋友,怎樣了解考古知識。

其實現在考古屬於公共範疇,像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做了很多這種普及工作;包括還有一些考古的基地或其他組織的活動,現場的動手活動,可以去做模擬、發掘。這些就是給小朋友玩的,從幾歲到十幾歲都有,除了傳統的博物館之外,給大家提供了另一個內容場所。


Q3:請問目前有適合孩子看的中國文物比較權威的書籍嗎?


韋正:這個也是我們做學問的研究人員做得不太好(的地方),到現在我們國家還沒有像國外那樣專門為他們寫的書。

但是我可以推薦一些,請家長自己先瀏覽一下,再講給小朋友聽。

比如中國國家博物館編著的《文物中國史》,分了好幾冊,裡面的內容選取了最有名、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再配上文字,念起來不是很困難,家長念起來給小朋友聽,這樣的傳達過程是雙豐收。


Q4:要了解中國古代天文、數學和科學成就要去哪些博物館?


韋正:這個比較遺憾,我們中國大部分都是歷史博物館,和自然博物館結合的起來不太多。像廣東省廣東博物館,有自然和歷史相結合的,其他的地方一般都不是這樣。

當然以後會發展的。如果要推薦的話,北京的科技館裡面有專門的天文和科學的,裡面究竟有多少我也不是很清楚,大家可以去看一下。


Q5:如果想看書畫,去哪個博物館比較權威或全面?很想看看千里江山圖。


韋正:千里江山圖就在故宮博物院,但是非常遺憾,這麼有名的畫作,一般和大家出來見面的機會非常少,碰到重大活動或者過幾年才拿出來一次,專門看這個得看運氣。另一方面,故宮博物院,牆上展覽的其他畫作也非常不錯,我經常去看這些東西。


去看書畫哪幾個博物館比較權威,其實也就是我剛剛和大家說的幾個大的博物館,故宮博物院不用說,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還有個台灣博物院,它收藏了很多古代的繪畫。如果對中國古代的繪畫史有點了解的話就會有很大的幫助。比如明清時期的繪畫,畫家主要是生活在江南地區,金陵畫派,吳門畫派,他們在南京、蘇州一帶,所以他們大量的作品,收集在南京博物院和蘇州博物館,想看揚州八怪,自然就是揚州博物館多一些,嶺南畫派的東西要到廣東一帶去看了。


Q6:鼎是禮器的一種,圓鼎三足、方鼎四足,有什麼特殊的含義嗎?有沒有出現四足圓鼎之類的?


韋正:鼎四個足出現的時間晚。它為什麼會出現呢?和青銅器的鑄造技術有關。在陶器來講,沒見到這種東西。因為鼎有三個足就可以完全地站穩,但青銅器鑄造的時候,成型、做裝飾的能力也高於陶器,而且翻模的時候,我們知道翻成一個平板比圓形容易的多,所以就產生一個四足的鼎,其實兩者之間並沒有什麼差別。


Q7:秦始皇陵中的水銀是如何放進去的,為何現在無法開啟皇陵?


韋正:水銀怎麼放進去的,其實我也不知道。根據文獻記載把水銀放在陵墓里象徵銀河或者地面上的江河。但是我們想想古代秦始皇是千古一帝,他要做什麼事情都可以做到,他讓地下挖的空間其實比我們的房子都大,所以讓當時的工匠可以很容易的完成,把這個水銀做出來,再灌到墓葬中間去,這可以做個推測。


現在不是無法開啟,我們完全有能力。現在考古的技術已經具備了,但是我們不能挖。中國雖然是個文明古國,是個大國,但是地下的文物是不能再生的,尤其是作為歷史上那麼著名的君主,他的情況文獻有大量的記載,他的墓葬根據文獻記載已經被盜過。


我想把很多好奇留在將來、以後條件更好的時候,用更好的技術,比如通過遙感、物探甚至還有我們現在不知道的方法和手段,在對秦始皇陵墓的主體進行最小程度的損害或者破壞的基礎上,對它有一個最大信息的了解。

這應該以後是我們努力的一個方向,所以倒也不急於這一時把它給挖出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