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最容易做的十件糊塗事,別再做了!2020請跟上孩子的成長步伐

天天陪伴 發佈 2020-01-01T05:11:08+00:00

事實上,一個孩子的現時狀態,是其自身成長對外在系統影響的關係反饋,其外在系統中,家庭教育是根源所在,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也是終身的責任人,如果總把問題盯著孩子,想要在孩子身上找到癥結所在,那可能力氣會用錯地方。

過了今天元旦,中小學期末考試就更近了。

輔導孩子複習原來以為是查漏被缺,沒想到整體下來的感覺是舊課重上,分分鐘高聲就飆上去了,然後看著無辜委屈的小眼神,只能一遍遍告訴自己「親生的、親生的……」,有同感的嗎?

陪伴孩子成長,我們會遇到各種問題,比如孩子學習拖延不積極,寫作業磨蹭,總是粗心大意,或是愛和父母對著幹,或是過度依賴手機、平板等電子產品,或是對遊戲上癮等等,大多數家長都會習慣性地盯著孩子的問題不放,覺得是孩子的問題,怎麼就變成這樣了呢?我已經告訴你要怎樣怎樣了,你怎麼就不聽?

事實上,一個孩子的現時狀態,是其自身成長對外在系統影響的關係反饋,其外在系統中,家庭教育是根源所在,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也是終身的責任人,如果總把問題盯著孩子,想要在孩子身上找到癥結所在,那可能力氣會用錯地方。

董進宇博士的家庭教育課上反覆說,「我是一切的根源」。

教育的最高形式是自我教育,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是準備好你自己。

父母如果意識不到這一點,對孩子的問題根源不以為意,還整天用「我已經告訴你,要怎樣怎樣」這樣的語句去教育(指責)孩子,結果只會導致「說者累死,孩子煩死」的窘局,問題得不到解決,還會破壞親子關係。

所以,清醒點,以下這十件糊塗事,別再做了:

  • 1.擔心太多:對孩子過多地擔心,總是喋看不休。比如:擔心孩子課程跟不上,擔心孩子在學校冷了熱了,擔心孩子交到壞朋友,擔心孩子上課不認真聽講等。
  • 2.代替太多:替孩子承擔太多責任。日常生活中代替孩子做一切他們已經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每天替孩子拿書包,替孩子寫作業,替孩子整理書包,替孩子穿衣服等。
  • 3.發泄太多:情緒化對待孩子,將自己的不如意轉移到孩子身上。有太多的父母當自己工作不順、人際關係糾結、心情不好時,不管孩子做的對不對、好不好,一律大聲斥責,可是關孩子什麼事呢?家長的情緒管理很重要哦。
  • 4.給予太多:家長無條件地給予孩子各種各樣的物質享受和語言讚美。做父母的,總想給最好的給孩子,都給孩子,但如果家長完全看不到孩子存在的問題,完全不了解孩子究竟需要什麼。給了太多,或成溺愛,孩子會覺得一切都是理所當然,從而缺乏之感恩。讚賞教育推廣以來,「你真棒」很好用,但如果用得太多了,孩子聽膩了,反而會麻木。
  • 5.安排太多:家長過度焦慮,給安排了過多的課外輔導課和興趣班,讓孩子感到吃不消,或者感覺是為父母而學的。
  • 6.玩得太少:在愛玩的年齡壓制著孩子學習,是違背孩子成長規律的,親子之間需要有趣的休閒活動和真誠以待的交流,以及開懷大笑的時刻,這樣的陪伴才是有效的。
  • 7.「坐」得太少:孩子逐漸長大時,人往中年走,大多數家長事業可能正在忙碌期,但再忙也不要忘了和孩子坐下來一起聊聊天,問問學校開心的事。
  • 8.知孩太少:家長由於事業上的忙碌,而忽略了孩子的成長,對孩子感興趣的話題、遊戲、音樂一概不知,或者是知之甚少,和孩子之間沒有好的溝通渠道。
  • 9.真愛太少:家長對孩子缺乏精神之愛,缺乏心理關懷,缺乏理解包容,甚至在言語和行動表達上,總是顯得詞不達意,讓孩子覺得爸爸媽媽對自己的關心不夠。
  • 10.變化太少:親子相處的模式並不是一成不變的,然而大多數家長都忽略了自查自糾,和不斷調整,總覺得孩子就應該聽自己的,自己打著為孩子好的旗號,不接受任何不同意見,導致孩子與爸媽的心越來越遠,關係也越發疏離。

以上「五多五少」,新的一年裡,和大家共勉。

其實只要家長自己把事情做對了,作為孩子的影響力中心,成為孩子的榜術,不妨多給孩子時間。

教育具有緩發性。有些跤是要摔過才知道痛,有些事只有去經歷了才會成長,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人生的路要靠孩子自己走,我們陪伴著去感受、傾聽和鼓勵,而不是高高在上的責難、抱怨和打擊,多理解孩子,你會發現:孩子從未停下腳步,他們每天都很努力地在學習,甚至比我們還要辛苦。


編輯:禹艷

你好呀,歡迎你的到來,點擊上方『關注』一秒遇見,獲取家庭教育、學習方法、個人成長等相關內容更快哦!陪伴孩子,學習在路上,我們一起加油丫!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