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無」科學家,到聞名世界的諾獎得主,是他們讓中國再次偉大

科技小源源 發佈 2020-01-11T06:37:29+00:00

這次國家科學技術獎共評選出296個項目和12名科技專家,其中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就有2人。著名英國科學家李約瑟博士認為,從公元前3世紀到13世紀的1000多年間,中國的科學技術一直保持著西方文明望塵莫及的水平,許多西方世界的科技發明都來自中國。

1月10日上午,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這次國家科學技術獎共評選出296個項目和12名科技專家,其中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就有2人。大家在接受採訪時紛紛表示,各個獎項都含金量十足,彰顯新中國在科學技術領域強勁的動力。

中國科學技術史

自古以來,中華民族的科技活動就有著悠久的歷史,作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16世紀以前的中國一直處於世界科學技術舞台最中心的位置。早在3000多年以前,中國考古發現的甲骨文中就有關於「日食」的記載;2500年以前的《考工記》記載了六種不同銅錫合金及其不同用途,戰國時期鑄造的名劍讓現代科學家都嘆為觀止;公元3世紀中國人發明的瓷器傳遍了整個世界;還有聞名世界的四大發明。

可以說,中國是一個發明的國度,為人類發展作出過巨大的貢獻。著名英國科學家李約瑟博士認為,從公元前3世紀到13世紀的1000多年間,中國的科學技術一直保持著西方文明望塵莫及的水平,許多西方世界的科技發明都來自中國。就比如有了四大發明中的火藥,西方人才製造出了槍炮。

​可惜的是,從公元14世紀的明朝開始,中國就對外實行了長期的「閉關鎖國」政策。明朝在鄭和下西洋後就實行了海禁,並在疆土北方修建了長城,標誌著鎖國的開始。到了清朝,盲目自大的清王朝遵循「制度已經天衣無縫」的守成想法,認為變革就是異端,不但不允許外國傳教士進入中國國內傳教,更是下令限制了與外國的西洋貿易,這就是所謂的「一口通商」政策。

在中國閉關鎖國的同時,歐洲的科學技術卻有了迅速發展,成為現代科學的發源地。明朝時,中國的科技與西方或許還可以互較長短。但到了清朝,中國的科技已經落後了西方幾乎一個世紀。有人說,如果那時候沒有閉關鎖國,中國現在就有趕超西方的實力,沒美國和英國什麼事了。但歷史的發展總有其必然性,從不以人的意志而改變。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當時的中國只有30多個專業研究機構,全國的科學技術人員加起來也不超過5萬,可以說是在一片"廢墟"上重建大樓。1949年中國科學院成立,隨後的幾年裡又陸續成立了中國科協、中國氣象局、國家地質部等科學技術機構,中國的科學技術發展進入了新的階段。

科學技術成就

新中國成立的70多年來,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波瀾壯闊,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新中國的成立讓大批海外學子報國有門,當時正在美國大學任教的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聽到新中國成立的消息毅然回國,時任美國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教授的錢學森更是克服了層層阻力才回國效力……在後來的幾十年里,他們為中國的科學技術發展做出了特殊的貢獻。

1964年10月,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中國成為世界上第四個掌握原子彈的國家,標誌著我們重回世界大國行列。

1965年,中國生物科學家首次人工合成了蛋白質——結晶牛胰島素。中國人的平均壽命從1949年的35歲到現在的77歲,生物科學的發展功不可沒。

1973年,水稻專家袁隆平培育的雜交水稻畝產比普通水稻增產了20%以上,被稱為「東方魔稻」。

1983年,第一台超級計算機「銀河壹號」誕生,中國成為了繼美國和日本之後第三個擁有超級計算機的國家。

2010年,中國高鐵運營的里程超過了整個歐洲的總和。要知道,2000年以前,中國土地上還沒有一條真正意義上的高鐵。

2019年1月,嫦娥四號探測器在月球背面著陸,實現了人類探測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軟著陸。

在美國國家科學委員會公布的《科學與工程指標》中指出:中國已經成為,或接近成為了一個科技超級大國。遙想當年,中國的高科技產業幾乎不存在,而現在已經隨處可見。報告同時指出:中國正以「令全世界震驚」的速度向科技超級大國邁進。

共同努力的成果

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屠呦呦在接受採訪時說:「青蒿素的發現並不是我一個人的成就,而是團隊所有人努力的結果。」從默默無聞潛心研究的「三無」科學家,到聞名世界的諾貝爾獎得主,屠呦呦表示:搞科研並不是為了爭名奪利,而是為了更好地造福世界。

曾任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所長的姜廷良回憶,在青蒿素動物實驗的時候,曾發現過一過性轉氨酶升高等現象。屠呦呦和團隊里另外兩位同事不顧個人安危,決定親身試藥,驗證了藥物安全後才投入臨床使用。到後來,屠呦呦自己得了中毒性肝炎,一位試藥的同事肺部發現腫塊,另一位試藥的同事很早就過世了。

其實這樣的例子在全世界都不少見,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就頒給了日本一個普通的工薪族「田中耕一」。確切地說,田中耕一不是一個科學家,只是一名普通的工程師,從事一種雷射分析儀器的開發工作。一次偶然的機會,田中耕一在測量維生素B12時不小心將甘油酯當作丙酮醇使用,卻意外地將維生素B12的分子測量到了。那時候的他可能做夢也沒想到,這次失誤讓自己獲得了諾貝爾獎。

所以,一項科研成果的發現不可能一個人就能完成,而是需要很多研究人員共同參與,甚至包括那些並不是科學家的普通人。這些受到嘉獎的科學家所獲得的榮譽並不止代表他們個人,而是屬於他們背後的整個科學家群體和那些默默奉獻的普通人。

如果您有什麼不同的看法,歡迎在下方的評論區留言和大家一起分享。想了解更有趣的科學知識,歡迎關註:科技小源源。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