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年英格蘭銀行:從私有到中央銀行,放眼世界的金融革命

mars的寫字檯 發佈 2020-01-11T08:31:26+00:00

倫敦建城的記錄始於公元43年,距今已有2000年歷史,在這片土地上,羅馬人曾在此經營了400年,維京人與挪威人在此鏖戰。

在美國奪取世界霸權後,英國告別世界霸主已過半世紀,倫敦依然是世界第一金融中心。

倫敦建城的記錄始於公元43年,距今已有2000年歷史,在這片土地上,羅馬人曾在此經營了400年,維京人與挪威人在此鏖戰。

1078年,來自諾曼的征服者威廉一世,將王宮建立在倫敦城外,成為了今天的「倫敦塔」。



這座王宮只能為鄰,不能入主,獨立與自治成為了倫敦的文化傳承,《大憲章》之下給與了倫敦永久的自治權,漫長的歷史中,王權和神權都表現了對它足夠的尊重。

貫穿倫敦的泰晤士河為這座城市賦予了商貿基因,但讓其得以成為世界第一金融中心,最重要的原因還是世界上一個中央銀行——英格蘭銀行的建立。

有了英格蘭銀行,才讓這座城市登上了世界中心,也讓英國這個島國踏上了世界霸主的征途。

起源

英格蘭銀行只能算是歐洲金融史的「後起之秀」,有學者認為雅典時期的存款與金融中介是世界上最早的銀行記錄,中世紀的義大利也出現了有著設施成熟的巴爾迪銀行(1272年),佩魯齊銀行(1310年),美第奇銀行(1397年)。

在倫敦獲得了永久自治權後,倫敦的市長推舉便不受國王干預,往往都是有成功的會計師、律師、金融人士等擔任。

同時《大憲章》規定倫敦城人民的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國王不得隨意徵稅,立法必須通過議會,也不可以隨意定奪市民生死。

17世紀初,倫敦發展到近50萬人口,市民地位頗高,風度優雅,衣著華美。倫敦的金融家們一方面保持了自己的獨立自由,另一方面也更樂於與王室貴族打交道,與其產生生意往來。



也正是與王權的親密關係,讓他們成為了成功的商人,都鐸王朝的去「錢袋子」托馬斯·格雷欣就是其中的翹楚,也被認為是英國現代銀行業的開山鼻祖。

格雷欣曾是向英女王提出「劣幣驅逐良幣」,這就是經濟學中的「格雷欣法則」。

格雷欣與英國王室的生意,很像是現代私人銀行的業務,大部分為短期墊資,為國庫籌集借款等等。同時格雷欣本人很喜歡投資商業地產,還會拉著王室一起投資。

這樣與王室結合的投資模式,為倫敦打造了商貿與金融的繁榮。17世紀的倫敦成為了英國的商貿中心,也產生了為商貿、消費者服務的商業銀行萌芽。

格雷欣死後的一百年時間,是英國歷史上最亂的一個世紀,先是王室與議會的戰爭,然後就是克倫威爾共和,復辟再革命,以1688年把威廉三世與瑪麗王后請回來共主英國的「光榮革命」才得以告終。



將國王與王后迎回來的貴族們組成了議會,威廉三世也不得不接受君主立憲的政體。

《權利法案》進一步限制了國王的權力,必須經由議會同意,國王才能動用國家的財庫;對外宣戰,修訂法律,以至於王位繼承,由於沒有直接的財政權,國王都無法做主。

換個角度想,如果17世紀開採美洲產出的大量白銀,流入了英國王室手中,也許君主立憲便建立不了,財務才是政權的基礎。

在君主立憲之下,英國告別了「革命」,迎來了長久的國內穩定形勢。

倫敦城那些有錢卻沒有貴族頭銜的新型資產階級們蠢蠢欲動,這些金融家們一直都在等待一個改變自身地位與大展拳腳的機會。

戰爭驅動

光榮革命的第二年,英法「九年戰爭」便爆發了,戰爭進行到第五年的時候,英國王室便已經打到國庫空虛,眼看就要支撐不下去了。

在這期間,王室也不是沒有想過通過借錢來維持戰爭,當時的鑄幣權掌握在英國王室手中,很多富人將自己的財富存在王室的鑄幣所,而王室借錢的辦法便是拒絕對付富人存在這裡的金幣。

用今天銀行業的眼光看,這就是挪用客戶貸款,而負責發放王室債務的財務大臣,也經常不履行承諾,要麼不付利息,要麼到期不還。

吃了幾次虧以後,那些本來願意借錢給王室的富人們便再也不願購買王室債券了。其實這些人並非不想支持國王打贏戰爭,他們反感的是以個人名義借款,沒有任何保障機制。

所以金融人士們一直提出要建立一個類似荷蘭的銀行機構,為政府融資,在中間進行擔保和風控。

關於銀行的提案,在1688年開始便有人建議,但是始終沒有採納。此時的英國在英法戰爭的關鍵關頭,再籌不到錢,歷史或許就將改寫了。

1691年,一位名叫威廉·彼得森的年輕實業家出面與政府談判,他的搭檔是一位老道的商業大碗——約翰·霍布倫。

提案很快得到了通過,威廉三世頒發了皇家特許狀,允許這家銀行可以突破法律規定,以不受限制的人數完成籌資,用來借給政府。



特許狀頒發後,倫敦的1208位股東只用兩周時間便籌集了120萬英鎊。王室同意支付年息8%,同時給與每年4000英鎊的管理費。

英格蘭銀行就此成立,並且獲得雙贏,銀行的股東們獲得了優渥的借款條件與保障,英國王室拿到了戰爭借款穩定了戰局。

17世紀後,英國在世界不同的地方與他國開戰,除去「九年戰爭」,英法在1756年又打了一場「七年戰爭」,爭奪美洲殖民地;全球貿易期間與荷蘭、西班牙、印度打仗;18世紀末,與拿破崙打得不可開交。

18世紀,法國人口2000萬,是英國的3倍,但是英國依然可以戰勝法國,英格蘭銀行提供的資金支持是重要的支撐之一。

英格蘭銀行的建立之初,並沒有穩定的金融、貨幣、外匯等責任,這些概念在當時沒有存在,之所以能夠成為「中央銀行」,這是一個漫長而充滿變化過程。

壟斷與貨幣

英格蘭銀行的主要責任還是發行國民債務,這是民眾與政府關係的一大進步,而此時私有的英格蘭銀行也正是因為這樣的性質才能保持交易的公平與安全。

銀行的股東們看似唯利是圖,但是同樣看重英國在全球擴張的崛起背後的更遠利益,英格蘭銀行便是這樣將政府與富人達成了一種聯盟。

英格蘭銀行之所以能夠做到,主要依靠兩點:

一是特許權

王室的特許其實給與了英格蘭銀行在政府債券上的經營壟斷,除了英格蘭銀行沒有任何機構可以與政府進行債務談判。

這種特許權,是有年限的,戰爭結束了英國王室便準備結束特許,截止到1706年。

但是英格蘭銀行在英國的政商關係中意義重大,兢兢業業的為政府服務。



在1697年,英格蘭銀行的副行長曾經跑到英法戰爭前線面見威廉三世。國王大驚問道:「你到這麼危險的地方幹嗎?」

副行長說:「國王不避炮火,我們更應該服務到戰場。」

話音剛落,一枚炮彈在副行長身後落下,犧牲在國王面前。

在後來的歷史上,英格蘭銀行在保持商業的精明之外,一直都為英國忠心服務,沒有任何的黨派傾向,無論哪個黨派之爭,只要還錢,英格蘭銀行便會為你服務到戰場上。

1706年,英格蘭銀行的出色表現換來特許權第一次得到延期,同時英國政府還設定了「銀行准入法」,為英格蘭銀行的至高地位奠定了基礎。

第二是紙幣

在政府債券的基礎上,英格蘭銀行可以發行銀行券進行流通,這就是英鎊的前身。

議會一開始並沒有富裕英格蘭銀行這樣的權力,但是他們實際的手段已經這麼做了,銀行券本身起到了紙幣的作用。



在1710年,英格蘭銀行說服了政府,統一印製面額一致的票據,這種票據可以兌換現金與黃金,打開了英國紙幣流通的新時代。

銀行系統的運作,用紙幣替代金屬貨幣的地位,可以說為人們提供了直上雲端的馬車。

——《國富論》

英格蘭銀行的特許權在1694-1844年的150年期間,9次在議會討論是否延續,每一次都有終結壟斷的危險,但始終沒有成功。

銀行、商人、國王,英格蘭銀行打造的社會關係結構,是英國君主立憲的一種特有現象,延續了伊莉莎白一世與東印度公司的合作傳統。

從歷史事實上看,我們似乎很難發現英格蘭銀行與18世紀的英國工業革命有直接的關係,此時的英格蘭銀行正忙於國家大戰略,即海外市場開拓和各國之間的戰爭。

1707年,英格蘭與愛爾蘭合併,創造了現代英國(大不列顛與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的雛形。這代表著國家機器的重新建立。

同時引導群體與個人走向秩序,一系列的法律更使得地方管理更加制度化。

英格蘭銀行帶來的金融革命,建立完善的金融機構,富有彈性的貨幣供應及接待,為工業革命建立了先決條件。

而英格蘭銀行為現代英國建立提供的支持,保證了工業發展得到保障,發明專利得到保護,正所謂善錢與善政同步。

走向中央銀行

1844年,英國議會公布一部新的《銀行法》,規定英格蘭銀行必須把紙幣的發行業務,分出一個單獨的機構來管理,並成立貨幣發行維權會,討論決定貨幣政策。

這是英格蘭銀行成立以來的一次大革命,也是現代金融史的里程碑。

在此之前,英格蘭銀行都是「自由」的,沒有任何外力可以干涉他的運作,但是100多年來,政府與銀行的關係也發生了變化,在緊急關頭,議會可以通過法律,英格蘭銀行就必須執行。

19世紀,英國的社會發生重大變革,隨著 「銀行准入法」的撤銷,幾百家大小銀行新建,信貸增發如流水,金融活動滲透到社會每個角落。



與1797年相比,英國銀行貨幣發行增長了2.4倍,物價提高兩倍,在瘋狂增長下,金融危機這個現代金融的產物,到來了。

1843年,在數次金融危機下,英國64家銀行倒閉,物價因為信貸濫發一路飛漲,英格蘭銀行一方面因為金庫空虛無法出手拯救各家小銀行,一方面因為自己持有壟斷特權,惹得社會各界紛紛指責。

「私營」與公眾利益之間的衝突,成為英國政府所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

《銀行法》的出台,將英格蘭銀行一分為二,將發行與銀行業務完全分離,並將貨幣發行業務同歸英格蘭銀行的發行部,取消其他銀行的發行權。

貨幣發行部,必須向議會匯報,並將盈利上繳財務部。

該法案的相關規定,將貨幣發行的「私權」逐步轉化為「公權」,在1845年,議會通過領一下法案,規定英格蘭銀行為所有其他銀行的「最後貸款人」,有義務在經濟出現危機時利用貨幣發行幫助其他銀行。

中央銀行的職責開始建立,英格蘭銀行也從私有正式走向公有。

結語

英格蘭銀行的建立是離不開英國的王室與征服,而建立的初衷就是「缺錢」,在金屬本位制的時代,政府缺錢可以收稅增稅,但君主立憲下的英國王室,卻沒有這個權力。

英格蘭銀行在沒有被賦予中央銀行權力的之前,所做的事便是利用公債將政府與社會各階級聯合起來,為英國在日後國際上的爭霸提供了重要的基礎。

債與償,也是從這個歷史時刻開始成為一種力量。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