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普照》:當我們談論「成長」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

魔鬼影評 發佈 2020-01-30T04:04:31+00:00

成長之痛——關於青春的無聲吶喊成長,是暴力,是一種深深的無力感帶來的暴力,越是長大,越來越多的人會以「命中注定」聊以自慰,無法改變根源於自身的渺小無能。


文/ 鯨落於川

台灣電影《陽光普照》可以說是台灣本土電影送給2019的一個驚喜,該片榮獲多項大獎,從該片中看到了一種可能,一種台灣電影新生代力量的啟程。

首先我想拋出一個問題,當我們在談論「成長」的時候,我們到底在談論什麼?

小孩子看著璀璨星空,大聲憧憬夢想;

大人們則只是沉浸在陽光普照之下,用默然回饋時光。


成長之痛——關於青春的無聲吶喊

成長,是暴力,是一種深深的無力感帶來的暴力,越是長大,越來越多的人會以「命中注定」聊以自慰,無法改變根源於自身的渺小無能。

影片中的阿和便是如此,導演並未講述太多阿和的過去,講述阿和何以成長為現在的小混混,導演只是用鏡頭展示,他已然成長於此:影片的開頭便以他進入少管所作為啟幕。

但我們不妨推斷:在「完美」的哥哥(一生只錯了一件事)的對比下,他在其家庭中就像一個「殘次品」,當再努力也得不到社會的承認之時,他迷茫了,這種迷茫唯一的出路似乎就在於肉體的「發泄」,參加拳擊隊,校內校外打架,由此來抗衡世界,從中獲取自己存在的關注和證明(特別是獲得父親的認可)——每個人都渴望得到認可,至少要做點什麼,知道自己尚且活著。

如果「陽光」是一種存在方式,那「陰影」同樣如是。


成長之哀——以「父之名」代行父職

同樣是關於成長,影片中父親的角色,也是在結局才「長大成人」。

沒有人規定成長是小孩的專有詞語,有太多的大人拒絕成長,終其一生,也不過活得那麼「幼稚」。

影片的主題之一是關於家庭矛盾,父親是一個好父親嗎?結局之前我仍需打一個問號:

法庭上惡言把自己兒子推向少管所,拒絕承認自己有兩個兒子,從未去看守所探望自己的兒子……或許我們可以解釋為孩子傷透了他的心,但是否,正是因為大兒子的成功,讓他能夠一身輕鬆地把二兒子的墮落責任推卸得一乾二淨,從而害怕去正視一個事實——正是因為自己,才導致了二兒子現在的處境呢?我們無法證明,他是否清楚這個事實,正是這個事實,導致他無法勝任「父親」這個社會家庭之角色。

同樣幼稚的直接證明,就是二兒子回家後的「冷戰」,等對方先開口,這如果不是女生間的吵架思維,至少也是孩子般的可笑行徑。

他在害怕,父親在害怕,害怕兒子取笑自己、責怪自己——忽視自己,是啊,「他只有這麼一個兒子了」,如果兒子拒絕自己補償他,父親就不再是「父親」,他將失去所有社會身份,孤老終身。

正是通過結局中揭示的對兒子的保護,他才通過僭越父之法(違法的方式)獲取了「父之名」,也正是在這裡,他才獲得了成長,成長為一個稱職的父親,雖然,姍姍來遲。


成長之悲——關於「完美」的另類闡釋

對於哥哥而言,我們所知甚少,所以所言也只能甚少。

如果一定要形容,那他就像夏日午後,那一抹「最陰鬱的陽光」。

白衣少年,儒雅溫潤,公子無雙,任何一個女生的夢中情人,父母的完美小孩,但是我們誰又能想到完美的背後,需要多少壓力呢?

非常諷刺的是,哥哥的成長,本質上在於一種「拒絕」,通過拒絕生命(跳樓自殺),長大成人(選擇自己希望的方式)。

他不想再成為那個缸中的司馬光——因為大家都說,那裡面應該有人。這個應該,就是他被迫接受的社會眼光,他被挾持著,一路向前,用力微笑,保持善良,去演出一個名叫「完美」的小孩。

有誰知道完美的代價是什麼嗎?

是害怕不完美的恐慌。

成長是什麼,成長是一種自由,當我們有權利說不的時候,恭喜你,你已然進入了成人的世界。


視聽美學——對於陽光的多種渲染

最後我想說一下影片視聽美學上的一些「斑駁陽光」。

近似於《告白》的天空空鏡頭過場,影片中多次出現了雲朵遮住太陽的場面,由此來暗示劇情的走向:無論是哥哥自殺,還是弟弟被凌辱,都使用了太陽的過渡,同時完成舒緩情緒並進一步壓抑情緒的作用。

同樣是陽光的表現,影片前半部分大多數場景都使用一種冷色調,甚至連陽光都看起來冷冷的,沒有半點暖黃色,由此來輔佐前半部分情緒的無限下滑,灰暗的世界中似乎再也沒有什麼東西值得留戀。

而一次重要的轉變,同時寓意著劇情走向的轉變,就在阿和離開少管所時所使用的逆光拍攝,少年們齊唱歌曲歡送阿和,在這裡柔光長鏡頭下的陽光第一次展現出了其本應展現的溫暖,照耀了少年的來路,讓人無限悵然。

如果陰雲遮住了今天的太陽,那期待明天吧,明天,一定陽光普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