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文化空前繁榮的東漢,有著哪些「名不副實」的成就

智慧博物館 發佈 2020-01-10T04:48:19+00:00

東漢處於功業顯赫的西漢和群雄並起的三國之間。人們對東漢的了解普遍較少,印象最深的應該是東漢皇帝大多年幼即位且比較短命,外戚秉政和宦官專權非常厲害。但就是這個夾縫中的東漢,卻在科技方面有著很大的成就。

東漢處於功業顯赫的西漢和群雄並起的三國之間。人們對東漢的了解普遍較少,印象最深的應該是東漢皇帝大多年幼即位且比較短命,外戚秉政和宦官專權非常厲害。



但就是這個夾縫中的東漢,卻在科技方面有著很大的成就。像我們所熟知的,蔡倫改進造紙術、張衡發明地動儀、數學名著《九章算術》、神醫華佗和「醫聖」張仲景,在很多書中都有介紹。

但是,這些成就當中,有幾個卻不盡其實。

一、「蔡倫發明造紙術」

真實的歷史其實應該是,蔡倫「改進」造紙術。早在蔡倫之前的朝代,造紙術就存在,而蔡倫是把造紙術的方法改進,並使成本大大降低。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絲的國家。中國古代勞動人民以上等蠶繭抽絲織綢,剩下的惡繭、病繭等則用漂絮法製取絲綿。漂絮完畢,篾席上會遺留一些殘絮。



當漂絮的次數多了,篾席上的殘絮便積成一層纖維薄片,經晾乾之後剝離下來,可用於書寫。這種漂絮的副產物數量不多,在古書上稱它為赫蹏或方絮。

直到東漢和帝時期,經過了蔡倫的改進,形成了一套較為定型的造紙工藝流程。他用樹皮、麻頭及敝布、魚網等原料,經過挫、搗、炒、烘等工藝製造的紙,是現代紙的淵源。這種紙,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質量也提高了,逐漸普遍使用。為紀念蔡倫的功績,後人把這種紙叫做「蔡侯紙」。



二、張衡發明地動儀

在幾代中國學生的歷史課本中,都能夠看見關於張衡以及候風地動儀的描述以及模型圖片。這是國人對於古代中華民族科技文明的自豪。可是教材上的圖片僅是20世紀50年代的古代科技史學家王振鐸根據古籍復原得出,哪怕這個復原模型在當時飽受爭議,仍然在教材中延續了數十年。

王振鐸所復原的地動儀,採用的是「直立杆原理」。但是當馮銳翻閱《後漢書》的記載時,作為一名專業地震工作者,他很快發現了王振鐸所用理論的錯誤之處。因為他可以計算出都柱的高度長達近2米,而這個高度只能是一個懸垂擺,而無法是一個直立的杆。所以,王振鐸所採用的「直立杆原理」無法成立。

雖然,我們暫時無法復原地動儀,但是張衡在天文學方面卻有著傑出的貢獻。



張衡在天文學方面著有《靈憲》、《渾儀圖注》等,數學著作有《算罔論》,文學作品以《二京賦》、《歸田賦》等為代表。

張衡為中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發明了渾天儀、地動儀,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後人譽為「木聖」。

由於他的貢獻突出,聯合國天文組織將月球背面的一個環形山命名為「張衡環形山」,太陽系中的1802號小行星命名為「張衡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