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把中國變成兩洋國家,明朝做了哪些努力?

秤砣 發佈 2020-01-12T18:52:40+00:00

明朝是我國倒數第二個封建王朝,自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稱帝開始,至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為止,共計276年。在這兩百多年的歷史中,明朝貢獻頗多,特別是在疆域的拓展方面,更是可圈可點。明朝鼎盛時期,版圖非常廣闊,總面積可達997萬平方公里。

明朝是我國倒數第二個封建王朝,自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稱帝開始,至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為止,共計276年。在這兩百多年的歷史中,明朝貢獻頗多,特別是在疆域的拓展方面,更是可圈可點。

明朝鼎盛時期,版圖非常廣闊,總面積可達997萬平方公里。東北疆界抵達日本海、外興安嶺,北至陰山,西北至哈密,南部可達緬甸和暹羅北部,幾乎把中國變成了兩洋國家。

所謂兩洋國家是指在兩個大洋擁有海岸線的國家。當今時代是屬於海洋的時代,海岸線就相當於對外交往的門戶,門戶越多,一個國家的影響力也就越強。如果能在兩個大洋獲得海岸線,那就等於打開了兩個大洋的門戶,其經濟意義和戰略意義都會呈幾何倍數的增長。

就以我國為例,如今我國只有太平洋海岸線,通往印度洋和大西洋,必須經過馬六甲海峽,假如說,能在印度洋和大西洋獲得海岸線,那麼船舶就無需繞道,可以從不同的門戶出海,其經濟價值和戰略價值都是非常高的。

但我國地處亞歐大陸,亞歐大陸不同於美洲大陸,東西跨度比較大,所以大西洋海岸線很難獲取,而印度洋海岸線卻相對容易。從地圖中就能看出,我國雲南省距離印度洋只隔了一個國家,那就是緬甸。在我國歷史上,曾有多個王朝,試圖將緬甸納入版圖,而明朝幾乎已經成功實現了對緬甸的管轄,把中國變成兩洋國家。

當然明朝的所作所為,主要是為了開疆拓土,我國古代屬於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對海岸線其實並不在意,獲取海岸線也是伴隨著土地的獲取來實現的。但無論怎樣,當時的印度洋海岸線確實幾乎已經得到。

為了把緬甸納入版圖,明朝做出了很多努力,從朱元璋立國,明朝就開始持續對西南地區用兵。不過明朝也不是窮兵黷武,軍事打擊始終是第二選擇,第一選擇採用的是分而治之的政策。當時的緬甸存在著不同的政權,明朝只對其最強大的一個政權進行軍事打擊,從而實現各方勢力平衡,加強對當地的控制。

洪武年間,緬甸的兩個勢力,阿瓦與白古之間進行了一場長達40年的戰爭,為了得到明朝的支持,雙方都極力向明朝示好,明朝順勢將阿瓦與白古納入了雲南三司轄區,將緬甸置於明朝地方的管理之下,阿瓦與白古的統治者也成為了雲南三司管轄下的土司。

永樂年間,在雲南極邊地區和緬甸建立了十個宣慰司和兩個御夷府。宣慰司有麓川、木邦、孟養、緬甸、八百大甸、寮國和車裡。御夷府有孟艮和孟定。其中以麓川的實力最為雄厚,為了削弱麓川,永樂皇帝在其區域內,增設了十三處土職,分而治之,從實現了對西南地區的有效控制,保證了當地的穩定。

宣德年間,由於棄交趾引發地緣地震,麓川平緬宣撫司的勢力再度擴張,威脅著明王朝的統一大業。不過仁宣時期,明朝歷經多年戰爭,主要採取的是與民休息的政策,對西南也採取了懷柔政策。沒想到明朝的懷柔卻被當成了示弱,麓川勢力不服管束,開始越發囂張。

正統年間,明朝終於忍無可忍,耗時七年時間,三次征剿,終於平定了麓川,此後明朝在西南設置了「三宣六慰」,具體範圍除了雲南部分地區外,還包括今緬甸、泰國北部和寮國的中部。所謂三宣六慰,是指三個宣撫司和六個宣慰司,經濟上要承擔朝廷貢賦,土兵要接受朝廷的調遣。由於地理位置的不同,明朝對三宣六慰的統治方式和控制程度也有不同,但它們都是明朝疆域的一部分,三宣六慰置於當地土司猶如京城置於諸州府(明史卷三百四十三)。

至此,明朝通過設置三宣六慰,實現了對緬甸,寮國等西南國家的管轄,其中緬甸被授予宣慰使的頭銜,更被視為直接地附屬於明朝統治之下。所以說,經過明朝幾代的努力,當時的中國幾乎已經擁有了印度洋海岸線,成為了兩洋國家。然而可惜的是,隨著明朝後期,實力的衰退,對緬甸的控制再次減弱,三宣六慰也最終不復存在。如今的緬甸與我國雲南省山水相連,友好交往,和平發展成為主流,歷史上的種種也早已成了過眼雲煙。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