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90後已經禿了,他們的成長記憶都藏在網絡搜索里

識用 發佈 2020-01-09T18:51:19+00:00

第一批90後已經爬上胡潤富豪榜了,第一批90後已經成為某市市長了,第一批90後已經禿了,第一批90後已經出家了...

來源:桌子的生活觀

昨天寫日期的時候,寫錯了,寫成了2019年,劃掉又重寫。

真的沒有想到,現在一晃眼間已經是2020年了。

說實話,我現在還是有點懵的,不知不覺,我們這一代人好像忽然之間就長大了,沒有變得很圓滑世故,沒有變得很油膩猥瑣,但我們就不知不覺之間就成為了社會的中堅力量。

第一批90後已經爬上胡潤富豪榜了,第一批90後已經成為某市市長了,第一批90後已經禿了,第一批90後已經出家了......

是啊,看著這些數據我們才發現,原來我們和他們是同齡人。

在百度上有人問:2020年最令你震驚的數據是什麼?

我看到一個留言是這樣寫的:「第一批20後已經出生了,那時候20後看90後的樣子,就像現在的90後看60後。」

如果只是從時間上來講的話,這句話好像沒有什麼不對,但是如果你仔細想一想就會發現,其實80/90後和20後之間的代溝,遠遠不會像如今80/90後和60後一樣。

原因很簡單,因為80/90後這一代人,是隨著中國網際網路的發展一路成長起來的網絡原住民,網際網路的出現、興起、繁榮和他們的成長相互交織在一起,而20後只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繼續前行,這是完全不能比擬的。

90後去看20後,看他們的口頭禪和流行語,就會知道他們是從網絡上學到的,只要百度相關素材,學習相關語言,就能讀懂他們。

但是想想我們當年說過的網絡流行語「某某很生氣、後果很嚴重」、「有錢就是這麼任性」、「我也是醉了」等等,我們父母60後那一代人是完全理解不了的,他們不知道這是什麼意思,更不知道我們是從哪裡學來的。

這是天壤之別,與網際網路成長相伴成長的80/90這一代人,搜尋引擎在我們身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更讓我們呈現了與前幾代人完全不同的代際特徵。

1 從洪水猛獸到知識平權

你還記得自己的第一堂「信息技術課」嗎?

在我的記憶裡面,幾乎沒有哪個同學對這堂課不著迷,每到電腦課的時候,大家都會爭先恐後地跑向多媒體教學樓,就為了能早點在機房門口換好鞋套,搶到一個好位置。

「步入機房,請穿鞋套」是我們許多人的共同記憶。

即使是最調皮的同學,也會乖乖聽從老師的命令,認認真真地換好鞋套再進入機房,整個過程迅速且有條不紊,仿佛在完成一場儀式。

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在那時,我們對電腦、對網際網路有一種虔誠和敬畏。

大家心照不宣地知道,只有穿上了鞋套,才能在一節僅僅45分鐘的電腦課里,進入到那個異彩紛呈的網際網路世界。

我記得我第一次上網的時候,看的是一個MV,叫《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歌曲、小遊戲、電影對我有著巨大的魔力。

然而就在我們對豐富的網絡世界充滿好奇的同時,另一方面,家長卻是將網絡視為洪水猛獸。

2005年的時候,有一部很火的獲獎電影叫《網絡少年》,就聚焦過家長對孩子上網不理解的問題。

然而即便是劇中的主演牛群,在發布會上被記者問到如果自己的孩子有了「網癮」會怎麼辦時,他也露出了為難的表情,直言自己也是束手無策。

那時候,孩子沉溺網路遊戲不學習的誇張新聞在報紙和電視上比比皆是。

這些觸目驚心的報導,導致在當時很多家長們的眼裡,上網成為「上癮」的代名詞,許多家長都不太願意讓自己的孩子接觸網絡,甚至恨不得將孩子跟電腦隔離起來。

但是90後很快就發現了網絡除了遊戲以外的另一重天地,那就是網絡搜索。

借著「老師讓上網查資料」這樣的理由,我們終於可以光明正大的在家長面前操作起電腦來。在這個過程中,一個與以往不同的全新世界也徐徐展開。

教科書上從來沒看到過的優美散文、腦海里那些稀奇古怪的問題、一首曾經聽過卻不知道名字的歌,都能在「百度一下」中找到答案。

我的一個同事在他高中時,為了寫一篇參賽的議論作文,需要描述一部美國電影里的情節。

但是因為過了太久的時間,他只記得男主角叫喬治,卻怎麼也想不起來那部電影叫什麼名字。

那是在2008年,那時候沒有識圖搜索,豆瓣上的電影資料也沒有如今這樣齊全,他只能通過一點點描述電影裡面關鍵的場景,比如雪天的鐵橋,再配合男主角的名字喬治去百度知道提問。

靠著這樣不停百度、不停追問為他帶來線索的回答,一步步縮小範圍,最後他成功找到了答案,那部電影是1946年由弗蘭克·卡普拉導演拍攝的《生活多美好》。

你無法想像,這樣一部冷門的電影,我們幾乎都沒有聽說過,可是他卻能通過百度找到。

那部電影的點滴最終流淌成了他筆下的文字,更在少年心裡埋下一顆種子。

後來的他很喜歡寫電影影評,也喜歡在網上根據別人的描述回答電影名稱。

第一次闖進網際網路的大門,就像小魚游進了大海,許多城裡的孩子也都跟他一樣,在信息遠不如今天那樣豐富的情況下,通過「百度一下」,接觸到了許多平時難以了解的知識,得到了許多問題的答案,完成價值觀的塑造和知識的疊代。

不僅僅是他們,像桌子這樣在農村和小鎮長大的孩子,我們的生活也同樣享受到了來自網絡世界帶給我們的便利。

從某種程度上,這份「便利」的重量更沉甸甸。

記得桌子上高中的時候,有很多家長對高考狀元的學習方式有著極大的興趣。

當時,幾乎每個家長都變著法子找朋友托關係,去向高考狀元或是優秀考生的家庭借閱他們的筆記和習題。

市面上,類似的真題、筆記更是層出不窮,時代開始瀰漫的教育焦慮就像一隻胃口極大的猛獸,把考生家庭的金錢、精力挨個吞噬。

當時鄰居家的孩子,為了買到一份優秀的高考生的學習筆記,前後足足花了幾千塊錢。

而他還算幸運,因為到最後真正能拿到一份準確、優質學習資料的家庭,可以說是少之又少。

在教育資源還比較匱乏閉塞的年代,沒有各種各樣的網校網課,家長們忙著操心孩子的學習,學生們也為學習資源不夠的問題而苦惱。

可是很快,就有人就用網絡解決了這個難倒許多人的問題。

他在百度搜索習題的時候,意外的發現在百度文庫上有許多高考狀元們分享出來的筆記,從課堂講解到答題技巧,應有盡有。

就連字也是原汁原味的,在當時那個年代真的不可思議。

我們一群孩子照著電腦上顯示出來的筆記內容用筆和本子一筆一筆抄下來。而這些珍貴的筆記,也成為了我們日後學習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高中時桌子和同學們一塊去網吧抄筆記的照片)

在評論區,有人留言:「是老師讓我們來抄的。說比教輔書強!」

「我也是,我也是。」寫下評論的是高二的孩子,他只有周末才能擠出時間去網吧,「我抄了一遍不過癮,現在是第二遍了。」

網絡普及和共享的開始,就是我們這一代人知識平權普及的開始。

怎麼理解這種平權呢?

有錢人家的孩子,可以購買珍貴的學習資料,可以享受得天獨厚的教育條件,划起了一道難以逾越的知識鴻溝。

而對於出身鄉村的孩子的孩子來說,他們沒有錢,他們買不起那些珍貴的學習資料,但是這樣的學習資料可以通過網絡共享給他們,他們用本子一筆一筆記下來,這就是知識平權的開始。

是的,技術在百度那個小小搜索框的掩護下如此深入我們的生活,科技向善的種子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豐沃土壤。

無論是什麼樣的出身,什麼樣的家庭,在網絡面前,都是平等的。

2 無處安放的情緒和網際網路文化的啟蒙

曾在網上看到一位學者說過這樣一段話:

在整個動物世界,獨苗都是存在的,但往往是個別隨機現象。

無論是貓狗、雞鴨、魚鱉、蝦蟲,它們中的絕大部分個體都是有兄弟姐妹的,人類也不例外。

而唯獨中國的80、90後的這一代人,他們成規模的沒有兄弟姐妹,成為了這個星球上的全新「物種」。

這位學者的比喻和用詞雖然直白,卻挑不出什麼毛病來。

獨生子女的生長環境極為特殊,是人類歷史上少有的沒有兄弟姐妹的一代人。

於是,這樣一群人,有了孤獨感,有了情緒,他們沒有兄弟姐妹傾訴,於是很大一群人選擇通過網絡,向陌生的同齡人尋求幫助,或者乾脆就將網絡當做樹洞,傾吐自己的不快。

他們可能是在懵懂時對戀愛一知半解的學生:

可能是對成績的退步自責不已的初中生:

也可能是在高考後陷入迷茫的年輕人:

如果你去刻意搜索,你會發現,類似的問題在百度知道裡面還有很多。

每次在網上看到類似的問題,桌子都特別感慨,因為這些問題,都是我們在成長的過程裡面一定會遇到的。

在沒有百度知道的時候,這些問題常常會讓我們困擾許久。

時代按照自己快速疊代的作息運轉著,而我們這些無處安放的情緒需要尋覓一個出口。

除了那些難以自我消解的情緒之外,個性的表達同樣也是青春期孩子的訴求,作為獨生子女,80、90後往往也就很難與同齡人討論共同話題,建立連接。

百度在很大程度上幫助80、90後完成了這一過程。

2005年《超級女聲》選秀的出現,掀起了文化的巨浪,也引發年輕人的廣泛討論參與。

在當時誕生還不到兩年的百度貼吧里,粉絲們熱情地建起了一個個「超級女聲吧」、「李宇春吧」、「周筆暢吧」。

有資料顯示,當時的「超級女聲吧」每天有350萬的訪問量,超過200多萬留言。

除了讓相隔千里卻志同道合的年輕人找到可以相互傾訴的平台,百度貼吧也給那些充滿創作慾望的年輕人提供了一個展示自我的機會。

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小說《盜墓筆記》,很多人都不知道,它的作者南派三叔,最開始也是在百度貼吧里進行寫作的。

當時最火的盜墓冒險小說,是天下霸唱的《鬼吹燈》,而南派三叔就是「鬼吹燈吧」的一個忠實粉絲。

聽過一句話,請保持你內心的光,不知道誰會借著走出黑暗

而當時的百度貼吧就是這樣,給無數的年輕人種下了一顆顆種子,精神和文化得到極大的繁榮,他們借著這些光,不斷地走了出來,大放異彩。

像南派三叔這樣被前人照亮,拿著火炬繼續前行的人,絕對不是少數。

百度貼吧這樣由來自五湖四海的年輕人自發組成的圈子,本質上就是在為沒有兄弟姐妹的一代人,建立起一座以相同興趣為基礎的與同類人交流和討論的橋樑,並且是一個能夠實現夢想和追逐價值的搖籃。

比如說二次元吧里多的是年輕人的手繪作品:

古詩詞吧裝滿了初出茅廬的孩子寫的五言古風:

後來,他們中的一部分人成了動漫和文字工作者。

很不可思議吧,在虛擬的一片社區里,卻有著公平的陽光、自由的空氣,以及養分充足的土壤。

就拿桌子現在的新媒體行業來說,很多80/90後的微博博主和公眾號號主都是當年貼吧上的活躍者,要麼是吧主,要麼是精品貼的貼主。

當年桌子也在貼吧上發過很多優質的帖子,現在和讀者的互動方式也是在那個時候學的。

初代網際網路文化和互動模式對我的影響很大,在我們心裡種下了一顆種子,後面再生根發芽,最終長出不同的花草,留給這個行業枝繁葉茂的現狀。

很慶幸,我們這一代人的青春沒有全部被壓縮成一個模樣,像篩子一樣,篩出單一的、精準匹配考卷的模子。

有的東西,它就像一座燈塔,雖然航程遙遠,雖然迷霧重重,但是你知道它在那裡,它曾經影響過你,這就已經足夠。

3 價值觀的打破和重塑

你有沒有想過,在十幾年前,我們的許多思想和價值觀是不被眾人接受的?

比如,在十幾年前,「丁克族」還被許多老一輩的人視作沒有責任心、極度自私的典範。

但到了如今你會發現,嘲笑丁克族的人少了,理解和支持的聲音變得越來越多。

比如那個時候女人不結婚生子就是罪孽深重,要遭遇炮轟,而現在人們漸漸學會了尊重和理解。

前段時間,韓國女星崔雪莉自殺後,「抑鬱症」一詞又一度成為了網絡上的熱詞。

第二天,這個詞的搜索熱度達到了全年的最高峰。

從百度搜索指數來看,以「抑鬱症」為核心關鍵詞的搜索內容,主要為「抑鬱症的表現症狀」及「抑鬱症測試題」。

年輕人在網絡、或者說主動搜索擴寬認知的影響下,拋棄掉了「哪有什麼抑鬱症,不過就是矯情」之類的觀點,開始把抑鬱症視作一種心理疾病去正視它。

同時接受著傳統文化教育和新思潮衝擊的80、90後,正在通過百度搜索到的新知識反思糟粕,蕩滌網絡內容。

一個人觀念的改變與思想的成長或許微小,但當這樣的改變在網上產生髮酵之後,人與人之間相互傳遞和影響,千千萬萬的人潛移默化地在發生改變,最終會產生巨大的蝴蝶效應。

一百多年前的清朝,中國剛從閉關鎖國的夢中驚醒,意識到了信息封閉所帶來的落後,國家派遣了第一批遠赴重洋留學的幼童,赴七萬里之長途,學習已開發國家的先進思想和技術。

儘管大部分人的學習之路在清政府反悔之後沒能完成,但在他們在學到先進的理念和知識回到祖國後,都紛紛綻放出了無比光亮的才華,在他們所在的行業做出了傑出貢獻,改變了一個國家的進程。

如今,80、90後這批年輕人,也正從原本荒蕪貧瘠的信息荒漠裡走出,出現在了這個網絡與思想共生共進的時代。

我們的知識與理念,也一定會像一百年前的先輩那樣,閃耀出燦爛的光輝。

4 展望下一個二十年

從千禧年百度誕生至今,已經過去了20個年頭。

這二十年來,百度伴隨著我們的成長,它已經不僅僅是我們探索世界的工具,它更像是我們這一代人生活的一部分,承載著各種各樣的社會百態。

二十年的改變不少,就連「百度」這個詞的詞性都發生了變化,已經不再是名詞,而成為了一個動詞。

我們遇到不了解的新聞或者時事熱點,總是第一時間想到去百度一下。

遇到專業領域裡面看不懂的詞彙,就直接複製粘貼到百度百科去學習。

甚至有些第一次做父母的年輕人,也在一邊手忙腳亂地餵奶換尿布,一邊在百度的「寶寶知道」裡面搜索怎樣養娃。

隨著當初的網絡原住民們也來到了為人父母的年紀,百度也已經到了二十歲。

雖然它的外表仍舊是一個簡簡單單的藍白色搜索框,但比起幼年的百度,青年的它也有了很多成長。

比如在百度搜索「PUA」時,網頁最頂端會出現來自百度的一句溫馨提示:「愛情沒有捷徑可走」。

還有,當在百度中搜索「自殺」時,出現在網頁最上方的,永遠會是一句療愈的話,和各地的24小時免費心理危機諮詢熱線。

在這些暖心的「彩蛋」背後,看到的不僅僅是幾行冷冰冰的代碼,更是滿溢著溫情的舉動,是青年時代的百度變得更加成熟、更加溫暖的模樣。

從最初的敬畏到現在的相隨,作為文化開放的獲利者的我們,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搜索和學習中變得逐漸成熟,逐漸養成了自己的三觀,明白了擔當和責任。

微博上有一段話說得很好:

什麼是文化?是永不褪色的群體記憶,和藝術歷久彌新的溫度。不高傲,不自封,傳承中不斷在接納和創造的生命力,才是真正的文化。

而我們這些80、90後們,就在網際網路、在百度的伴隨下,以一種開放、兼容的心理創造著這樣的文化,為這個世界帶來新的思考和觀點。

那麼,我們網絡原住民一代與百度相伴成長的下一個二十年,又會怎樣呢?

我想到了一句黃執中曾說過的話:「一個國家最大的驕傲,就是培養出一群嬌貴的人民。」

如今,網際網路已然成為了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必需品。

而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不斷發展以及5G時代的到來,在下一個二十年,萬物即將互聯的前夕,百度或許也將喚醒互聯萬物,滿足我們的需要,成為我們的知識、文化和思想中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期待著那一天的到來,就像20年前第一次上網的時候,打開百度輸入關鍵字,期待網絡那一端給我一個未知而新鮮的答案。

作者簡介:桌子,身高1.85米,有八塊腹肌的兼職男模。前南方航空公司職員。三觀比五官更正,思想比套路更深。新浪微博@桌子的生活觀 ,個人微信公眾號:桌子的生活觀(ID:zzdshg)。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