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物系列——千古奇人王陽明

良人望書歸 發佈 2020-03-19T05:58:10+00:00

明代著名的明代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軍事家,心學集大成者,「陽明學」的創始人王守仁是也。王守仁,漢族人,字伯安,號陽明,後人親切地稱其為王陽明或陽明先生。——END——​#中國歷史人物#

明代著名的明代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軍事家,心學集大成者,「陽明學」的創始人王守仁是也。

王守仁,漢族人,字伯安,號陽明,後人親切地稱其為王陽明或陽明先生。王陽明出身於浙江餘姚一個顯赫的家庭,父親王華是成化十七年狀元,官至南京吏部尚書。有著良好的家世,也因此擁有一個非常優越的學習環境。


王陽明幼年聰慧,但有得必有失,上天給了他一個生活無憂的家庭以及極高的天賦,卻給他開個玩笑,直到五歲,王陽明才可以開口說話。王陽明一生跌宕起伏,下詔獄、被貶斥龍場、被誣謀反等等。如此坎坷的前半生,並沒有打倒王陽明,換做普通人,也許早被命運擊倒,鬱鬱而終。但王陽明何許人也?豈是我們這些凡夫俗子,所能臆測的到?王陽明一直秉承著樂觀、豁達的心態,令人敬佩。

王陽明最為後人津津樂道的就是「守仁格竹」的事情啦。王陽明十八歲的時候與夫人回家,途中王陽明拜訪著名理學家婁諒。婁諒傳授了王陽明「格物致知」的學說,王陽明身為喜歡。回家之後,又精心研讀了朱熹的著作。為了實踐朱熹的「格物致知」理論。王陽明決心格竹,王陽明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不但沒有悟道,反而大病一場,王陽明由此對「格物」學說產生了深切的懷疑。


王陽明三十五歲的時候,看到國家民不聊生、國內叛亂四起。於是,王陽明上奏書談論政事,卻不想觸碰「八虎」之首劉瑾的利益。劉瑾慫恿皇帝下令打了王陽明四十廷杖,並且下令將王陽明貶斥龍場。但劉瑾是多麼狠毒的一個人啊,暗中下令侍從,令其在王陽明去往龍場的途中,把王陽明殺害。還好王陽明機智過人,脫下衣物,偽裝成落水自盡的假象,欺騙了大宦官劉瑾的手下。然後,王陽明又暗中來到了龍場,才逃過一劫。

等到了龍場,王陽明一行人因為和當地居民語言不通,水土不服,又沒有房子居住,導致隨從都病倒啦,只有王陽明安然無恙,沒有被現實打倒。王陽明卻沒有自怨自艾,而是承擔起了照顧隨從的職責。王陽明又開荒種地,並與當地居民交流,交給他們種地和別的知識,受到當地人民的愛戴,生活也逐漸好轉。

王陽明在龍場這樣艱苦的環境下,也沒有放棄學習和研究。他常常在想,如果三皇五帝以及老子、孔子這些偉大的人,處在我這樣的境地,他們會怎麼做呢?想了好久,終於有一天,王陽明悟到:「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心學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創立而成。

自從龍場悟道,創立「心學」之後,王陽明的傳奇人生就此拉開了帷幕。王陽明不但學問高深,更是用兵行家。文武雙全,恰如其名。王陽明用兵「詭異」、獨斷,素有「狡詐專兵」之稱,正德十三年,王陽明出奇兵消滅了為患江西數十年的盜匪,當地人稱王陽明用兵如神。正德十四年,王陽明又平定寧王—朱宸濠的造反叛亂。嘉靖七年,王陽明又平定西南部的思恩、田州土瑤叛亂和斷藤峽盜賊。

王陽明立功甚多,功高震主,為什麼卻沒有像漢朝的韓信那樣被皇帝忌恨殺掉呢?王陽明曾經說過:「省察是有事時存養,存養是無事時省察」。即人貴有自知之明。王陽明懂得激流勇退,立功之後,就上書乞骸骨告老還鄉。皇帝知道其沒野心,當然不會惹眾怒去治王陽明的罪。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善辯。」我們讀書學起,都是為了長見識,學習能力。

王陽明前半生跌宕起伏的人生以及後半生的傳奇人生,再加上功成名就,卻激流勇退,淡泊名利。最終取得過人成就,令世人敬仰!我們要節制自己的慾望,減少心中的雜念,讓心靈真正意義上沉靜下來,讓自己在慾海中脫身,做些有價值的事情。

——END——

​#中國歷史人物#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