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預測我們2020年開啟火星計劃,實際已經準備了多年

逗比魚的大千世界 發佈 2020-01-04T05:50:17+00:00

2019年12月27日,胖五遙三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將衛星送入太空預定軌道。

2019年12月27日,胖五遙三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將衛星送入太空預定軌道。

2019年是中國航天的「超級大年」,嫦娥四號和玉兔二號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著陸月球背面;玉兔二號也是人類史上工作時間最長月球車;長征十一號火箭實現中國首次在海上平台成功發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完成最核心的中圓軌道和同步傾斜軌道衛星部署;兩枚快舟1A火箭實現同一發射場間隔6小時快速發射;三款商業火箭首飛,繼2018年,中國再度成為了發射火箭最多的國家。

由於中國發射火箭量多,美國媒體就揣測中國馬上得發射探測器送火星了。自從人類登月之後,火星一直是各國下一個航天目標。

大家可能都記得美國還特意拍過一部電影叫《火星救援》,由馬特·達蒙主演的。因為他滯留在了火星,就開始努力地種起了土豆,等人來救援他。這裡要提一句馬特·達蒙,演的角色總是被人救,最早是《拯救大兵瑞恩》,後來就是《火星救援》。

火星到底距離地球有多遠呢?為什麼大家非要上火星呢?連特斯拉創始人埃隆·馬斯克都得想方設法地商用火箭發射到火星上?

火星是太陽系由內往外數的第四顆行星,屬於類地行星,直徑約為地球的53%,質量為地球的14%,自轉軸傾角、自轉周期均與地球相近,公轉一周約為地球公轉時間的兩倍。火星與地球的距離不是恆定不變的,這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因為各自圍繞太陽的轉速和軌道不同,所以,火星與地球距離是變化的。

火星與地球最近距離約為5500萬公里,最遠距離則超過4億公里。兩者之間的近距離接觸大約每15年出現一次。2003年的8月27日火星與地球的距離約為5576萬公里,是6萬年來最近的一次。

其實,火星是能用肉眼看到的,不需要望遠鏡的。我可以教大家,在能見度較高的夜晚,大約夜晚八九點鐘的時候(我所在地區為東八區,北緯23度多點的地方,抬頭可以看到火星,那顆星星比較明顯,不是亮白色的,是發紅色的,獨立的一顆,不像其他星星靠的很近連成星座。)

1962年11月,蘇聯發射「火星1號」探測器,在飛離地球1億公里時與地面失去聯繫,從此下落不明,它被看作是人類火星探測的開端。之後的幾十年間,美國、俄羅斯(包括蘇聯)、日本等國進行了不少次的火星計劃,但大多數以失敗告終。

2015年9月28日,NASA宣布火星存在流動水,2018年7月25日,法新社消息稱,火星上發現了第一個液態水 。2019年10月,美國「好奇」號火星車發現火星曾存在鹽水湖。

這裡提一下「好奇」號是怎麼來命名的呢?什麼時候飛到了火星?

2008年11月18日,NASA舉辦了火星車命名大賽,面向全美國五歲到十八歲學生。2009年5月27日,NASA宣布六年級的華裔女生馬天琪(Clara Ma)的「好奇」最終贏得了勝利。這輛好奇號是核動力火星車,2011年11月26日23時2分,好奇號火星探測器發射成功,2012年8月6日成功降落在火星表面。從這裡可以看出,在相對較近距離的時候,得花上近九個月時間才能從地球到火星。

當然,這也不是人類第一次登上火星,早在1996年,美國宇航局發射了火星全球勘探者號探測器。不過,好奇號是核動力車,又輕又能幹。不過,不知道好奇號在火星沙塵暴的時候是怎麼防禦的。在電影中,男主角就是被沙塵暴給困住的。

好奇號在火星上拍了許多影像資料,除了鑽洞分析能源、礦產、資源蹤跡之外,大多數的場景都讓人覺得火星表面和戈壁一樣,毫無生機。當然,長得比起月球來,火星的確很像地球。

美國人不僅官方登陸火星研究火星,著名的特斯拉老闆埃隆·馬斯克就把自己的特斯拉跑車帶著《銀河帝國》這套書一起發到了火星,用馬斯克的話說就是讓火星人看看地球的科幻書。

據說,最新發布的電動皮卡「Cybertruck」也是馬斯克指定的火星登陸計劃官方用車。

我們中國人的火星計劃其實一點兒都不晚。早在2011年的時候,我們國家的航天局會與俄羅斯聯邦航天局合作共同探索火星,我們提供了螢火一號火星探測器搭載在俄羅斯的福布斯·土壤號火星探測器上,然而,在當年11月9日發射之後的幾個小時,由於變軌失敗而導致整體失敗。

雖然失敗,但是我們自己非常努力,決定獨立發展火星計劃。2016年1月11日,中國正式批覆首次火星探測任務,中國火星探測任務正式立項,2019年10月11日首次公開亮相,暫命名為「火星一號」,按照計劃,火星一號將在2020年左右發射。

十年時間,中國就從聯合開發到自主研發,是非常不容易的十年。讓我們拭目以待火星一號在今年升空。

我們國家的航空航天事業和其他領域的科技發展還需要更多的年輕人支持,從小培養孩子的科學興趣愛好也是很重要。有人說市面上很多的百科全書已經不適應時代的發展,這裡就推薦一本雜誌,叫《萬物》(《How it works》中文版),這雜誌是著名科普雜誌《美國科學人》的青少年版。

1975年,楊振寧回國後,別人問他如何提高中國普通工程師的科學素養,楊政寧就提到了《美國科學人》雜誌,先後有160多位諾貝爾獎撰稿人撰稿。楊振寧牽頭引入了《美國科學人》改名《環球科學》。中國火星計劃的大使,《三體》作者劉慈欣,大劉就是這雜誌的粉絲,要不是《環球科學》,他也沒有辦法了解最新科學知識,寫出《三體》。所以,劉慈欣也很喜歡推薦《環球科學》。

這套雜誌適合5歲以上的小孩子和大孩子,對,包括正在看文的你,各個領域都有,不光是航空航天,宇宙,自動化機械,通訊,連同建築考古都有涉獵。

雜誌最重要的就是新,所有的信息和研究都是新的,所以,一定不會出現知識滯後。全年雜誌一共12冊,原價為360元(30元一期),現在團購298元一年十二本,贈送一本2019年的雜誌,贈送雜誌為《萬物》或《環球科學》。新年即將到來,《萬物》一定是你選擇最好的親子科普雜誌,讓孩子做個跟上資訊時代的科學小達人吧,購買橫幅請點擊下方橫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