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王遷都」與「秦」之產生:聊一聊我眼中的西安與洛陽(十五)

總註冊不上 發佈 2021-10-07T01:04:48+00:00

本身不是做學問,就是興趣愛好而已,所以,見仁見智,自覺並無所謂「傾向」一說,奈何總會有朋友莫名其妙的回覆一些八竿子打不著,僅僅是為了表述自己強烈「地域性」的內容。

在我斗膽試寫的「聊一聊我眼中的西安與洛陽」系列文章的上一篇中,剛好聊到了「平王東遷」。其間,我也以我個人對於一些史料的淺薄理解,結合幾位歷史、考古界大家的著作,對於「平王東遷」與「二王並立」表述了一些觀點。本身不是做學問,就是興趣愛好而已,所以,見仁見智,自覺並無所謂「傾向」一說,奈何總會有朋友莫名其妙的回覆一些八竿子打不著,僅僅是為了表述自己強烈「地域性」的內容。好在,若放在數月前,還會很是激憤,這十幾篇小十萬字碼下來,早就習慣了。

「平王東遷」,咱不敢妄說什麼「史學界」類似的「公知」專屬名詞,只是說,這應該是比較被很多人熟悉的「西周」與「東周」的分水嶺。那麼,周平王「姬宜臼的遷都,就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重大的歷史事件了。在上篇文章中,我試著從幾個角度聊起過遷都的幾個原因,在此自是不用贅述。然而,就遷都這個事件本身,我覺得還是有很多東西是可以列出來好好聊一聊的。有些內容,還有趣的緊呢!閒話不多說,這就走起!

咱就先聊一下「平王」遷都之後,原來的「宗周」豐鎬怎麼樣了?

為什麼要先說豐鎬?很簡單,因為我寫這一系列文章的主題就是「西安與洛陽」,豐鎬作為西安在「西周」時期的「代言」,自然是主角。同時,在我的文章中,也會著重以兩座偉大城市在同一時代的「並行」為主線,也就是我在前文中多次提到的在我國歷史上極其重要的「雙中心」。當然了,有很多朋友並不贊同這個觀點,是因為各自有自己的立場,都想試圖獨占些什麼。咱個人觀點,人微言輕,也不過就事論事,想啥寫啥,沒有學術性,也不代表啥傾向,僅就是把自己所想到的,所認為的寫出來而已。並且,也在期間享受從不同角度了解歷史的幸福感。

豐鎬,在前文中已經多次提到這個西周「宗周」之地的重要性。它不僅是西周的政治中心,還是最重要的軍事中心。那我們就該提到另一個詞:「關中」!我們都知道在豐鎬所在,以及之後的長安也好的一大片區域,都有被稱為「關中」。本著向來文章想到哪寫到哪,寫到哪聊到哪的原則和習慣,就先來聊一下這個「關中」指的是什麼。現在相對普遍的認為,這個「關中」指的是東潼關(函谷關)、西散關(大震關)、南武關(藍關)、北蕭關(金鎖關)。以現在的行政區域上,那就是現在陝西中部的西安、咸陽、寶雞、銅川、渭南等地,從地理上看,就是秦嶺北麓,渭河的沖積平原,也有所以有「渭河平原」、「渭河谷地」,「關中盆地」,「關中平原」等稱呼我看到有些文章中,將豐鎬劃為「關中」之地。以我個人的觀點,似乎是也對,也不對。對,是因為地理位置上,豐鎬所處之地確實在關中沒錯。這裡有四關環護,兩河灌溉,關中之地自然是塊「寶地」!戰國時期,縱橫家蘇秦就曾稱頌關中為:「田肥美,民殷富,戰車萬乘,奮擊百貿,沃野千里,蓄積多饒」,並說,「此所謂天府,天下之雄國也」!而此時,鄭國渠還未開修,可見「天府之國」美譽,最早屬於現今的陝西。而四川獲「天府」之稱,已是東漢末年了。所以有人提出西安也是「天府之國」,遭到一些網友戲謔為「搶名頭」,只能說是有些孤陋寡聞了。

那為什麼也不對呢?那是因為,在西周時期,似乎並沒有「關中」一說。因為在豐鎬成為西周「宗周」之時,恐怕還未必有「關」的概念。無論是史籍記載還是考古發現,在我國真正意義上的「關隘」形成,都是在東周時期,也有說所謂「先秦」的。至於「先秦」所指,過於寬泛,所以就基本上先定位於「春秋」、「戰國」時期吧。東漢末年儒家學者、經學家鄭玄所著的《周禮註疏·地官司徒》中曾記:「王畿干里......有五百里界首,面置三關,則亦十二關。故云關,界上之門也。」從字面上看,就是在「王城」的四周,各設有四個關隘,共計十二處關隘。遂有「王畿十二關」的記載,而現今所能證實的中國歷史上現存最早的關隘,位於現河南省濟源市的「軹關陘」,就是為拱衛東周都城雒邑所設。

既然說到這,索性就聊一下這「關中」的四關吧。先說「潼關」或者「函谷關」。以我個人的認知啊,基本可以這樣說,在西周時期,這個地兒都不存在。當然了,《封神演義》中是把很多在不同關隘發生的戰鬥寫得非常生動了,但其小說成於明代,對於裡面很多內容,多以當時的建制為參考,自然是不能作為佐證的。在歷史上,「潼關」的設立已經是東漢時期了,在此之前,秦和西漢在相近之地設置了「函谷關」,但並不是在同一個地方。所以,當下有「秦函谷」和「漢函谷」兩地,分別在河南省三門峽市靈寶市北王垛村與洛陽市新安縣東。「秦函谷」始建於春秋戰國交織之際,是「秦」抵禦中原強國入侵的最重要的關隘。也是「秦滅」六國東征的第一關!由此可見,「函谷」建立已經是東周中後期的事情了。

「散關」,又名「大散關」。是中國歷史上非常著名的一個軍事關隘。它的命名源自西周時期的一個未見史記載的分封國「散國」。有趣的是,這個「散國」雖不見史載,但相關散氏的傳世銅器卻有不少,其中最重要的一件要數出土於清初的「周厲王」時期的「散氏盤」(又名「夨人盤」)。上面長達357字的銘文詳細記載了「散國」與「夨國」之間的一場因戰爭引起的賠償糾紛。而這個「夨(ce)國」可是有明確歷史記載的。關於「散關」的設立,大多數人認為始於西漢,但也有人指出應該在秦已設置。起碼,在西周時期,這裡也只是作為一個封地存在的,或許也是一個防禦西方來敵的重要屏障,但並無明顯直接的史料記載在西周時期,此處作為過主戰場。而且位於西北的少數民族經常輕易就威脅到「宗周」的安全,地處寶雞的「周原」倒是有過一些禦敵記載,可見「散關」在當時也並不存在。

說了東、西,再看南、北。相較前兩個,南北兩關的名氣似乎是小了些。南「武關」陝西省商洛丹鳳縣東武關河的北岸,素來被稱為「三秦要塞」、「秦楚咽喉」,古稱「少習關」,是春秋戰國時期秦楚兩國的邊界,基本以證實設立於春秋時期。而北「蕭關」,也分為秦、漢兩代,秦蕭關遺址位於甘肅慶陽環縣城北,「漢蕭關」原本位於今寧夏固原市東南。與「函谷」不同的是,「秦蕭關」並不是一個獨立的關隘,而是作為「秦長城」之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其地位與功能就不過多表述,「蕭關」作為中華民族抵禦北方遊牧民族侵略的前沿,也算是居功至偉了。簡述完了四關,其實就可見,所謂的「關中」一說,起碼在西周時期並不存在,而且基本可以確認的是,那些所謂的關隘都是在春秋戰國時期,由「秦國」設立的。也由此可以說,自「秦」起,方有「關中」的概念。可見,一些簡單的將「豐鎬」歸於「關中」而證明此處更適合「建都」的說法,儘管從地理層面上來看沒太大問題,但實際上,並不合理。

那麼,「秦」又是從何起呢?

「秦」作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大一統國家,自然是開闢了中華文明的一個歷史階段。而在此,我想閒聊的,只是與本文相關聯的內容。而這些內容,也恰恰和「平王遷都」有著極其重要的關係。

先簡單聊幾句「秦」的由來。相傳「秦」的「開國」之君「秦非子」,是上古部族首領,五帝之一的「顓頊」後裔。因其先祖「伯益」有功,被舜帝賜姓為「嬴」,「嬴」姓由此而來。從史籍中記載,「嬴」姓氏族「以治水而生,憑善御而榮」,「善御」就是駕車。「嬴」氏的「費昌」曾替「商湯」駕車,在「鳴條之戰」中立下汗馬功勞,而他的後人「造父」,也在周穆王」時期,運用精湛的駕車技術,為穆王「西征」以及平定「徐偃王之亂」而立下大功,進而被穆王賞賜封在「趙城」。這個「趙城」位於現在的山西省西南臨汾市洪洞縣的最北部,是戰國時期趙國的根源,也被普遍認為是「趙」姓的發源之地!所以,歷來有「嬴趙一家」之說,於是後秦始皇「嬴政」也被稱作「趙政」。周孝王時期,原本居於「犬丘」的「嬴非子」由於擅長養馬,被周王安排在現在陝西省寶雞市以西與甘肅省天水市之間的一塊區域,汧水、渭水之間土地豐饒之處負責為王室飼養駿馬,由於經他手的駿馬都極其肥俊,周孝王十分欣賞,之後又在「申候」的建議之下,將「嬴非」養馬之處,作為封地賞賜於「嬴氏」部族,名「秦亭」,為周王室附屬。「秦亭」遺蹟現存在今甘肅省天水市清水縣境內,而自此之後,雖然僅是一個王室的附屬地並不能算一個「國」,但是「秦」這個稱謂,已經算是真正出現在歷史舞台上了。「嬴非子」自此也被稱作「秦非子」,被其後世子孫尊為「秦」之開國之君。

之所以要在此時用一些篇幅來簡述「秦」的起源,是因為在「平王東遷」之後,曾經僅僅作為王室附屬地的「秦」,在所謂的「關中」地區,將起到一些非常特殊的作用,而這些作用,也是周王朝在「狼狽」地被迫遷都之後,為周王朝的政權能夠持續之後的幾百年,以及為之後「秦」的統一打下了非常重要的基礎。

周宣王時期,已經在「秦」地經營五十餘年的「秦嬴」部族首領「秦仲」被任命為「大夫」,為周王朝與「西戎」作戰!後戰敗身死,其子嬴祺繼承父業繼續與西戎作戰。並一戰擊潰敵人!「西戎」也稱「獫狁(xuanyun)」,周稱「儼狁」,到了秦漢之時,他們的名字就更為大家所熟悉,那就是「匈奴」被宣王封為「西陲大夫」。並將其祖上大駱之族所居住的犬丘,也就是今天的甘肅天水市西南禮縣一帶之地賜給嬴祺」。這是「嬴秦」部族實力擴張的開端!而記載這一歷史性勝利的,正是現收藏在國家博物館傳世名器「不其簋」的「簋蓋」上的銘文。嬴祺」也被後世尊稱為「秦莊公」,但實際上,此時的「秦」仍然只是個王室附屬的封地,只是大了一些。公元前778年,也就是周幽王初期,「嬴祺」的次子「嬴開」繼承父業成為「秦」氏首領,由於當時「秦」的實力並不夠強大,為抵禦外敵和與多方勢力周旋,「嬴開」採用了和親的策略,《史記·秦本紀》記載:「襄公元年,以女弟繆贏為豐王妻」。這個「襄公」,指的就是「嬴開」。

我在查閱一些資料的時候,看到過有種說法對於「豐王」一說有歧義的,說是這個「豐王」是周王朝的一個「王」。在西周的歷史上,確實也有「豐王」存在,其中一個,是在周幽王被殺之後,周王朝政局動盪之時,幽王與褒姒之子「伯服」被「周人」立為王,退至「豐地」,也就是豐鎬中的「豐地」,於是「伯服」亦被稱作「豐王」。可很快,他和母親褒姒就被「申候」帶領的西戎攻破豐京後殺死。另外,據「金(銘)文」記載,文王第十七子被封「豐」也曾被稱「豐王」,姜姓封國中,也有「豐地」,然而,這些似乎與周幽王時期的政治局面並沒有太多關聯,所以,自然是不能將這個與《秦本紀》中的「豐王」劃等號的。

這裡的「豐王」,通過資料的佐證,我覺得更應該是指的是在周王朝疆域西邊的一個與商、周王朝時代並行的一個「方國」。關於對「方國」的解釋,內容頗多,我以我的理解來總結一下,應該就是指一種並未形成實際「政治體系」的「部落國家」。據記載,「豐國」最早在現今的西安境內,在周宣王時期,整族向南遷徙,一說至今陝西安康市,也有說至今湖北十堰。無論這個「豐」遷徙至何處,但根據記載上來看,應屬「西戎」。所以,「以女弟繆贏為豐王妻」,就通過是與少數民族的和親,來一定程度上緩解來自西、北、南方的軍事壓力!從歷史角度上看,這種「政治和親」,也是非常普遍的。我還看到有些文章中,還把「繆贏」作為《羋月傳》孟嬴的原型,只能說功能性相同,但從年代上還是差距比較大的。

這四千多字不知怎麼著就「蹦」出來了,看上去,不少內容似乎又有些跑題了。但我只是覺得,有些東西,如果拋開一些歷史前提的話,說出來總歸有些單薄。因為,這些內容,還真的與之後的大量內容有著非常重要的關聯與引發!所以,把這些「跑題的廢話」作為往後進行的前提,也並不是什麼不可接受的內容。慢慢來!

相關過往:

西安VS洛陽!史上真正的第一次王城對決!周平王真的只是東遷嗎?

周厲王的日子還真不好過!聊一聊我眼中的西安與洛陽!(十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