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已經三十而立的90後,2020年你必須要學會的5件事

一個創業show 發佈 2020-01-14T05:09:02+00:00

只要一划過30歲這個節點,「光陰如梭,時光荏苒」就不再是小學生作文里的一句套路的開場白,而是玩真的了。

只要一划過30歲這個節點,「光陰如梭,時光荏苒」就不再是小學生作文里的一句套路的開場白,而是玩真的了。
以前稀里糊塗地就把5年混過去了,現在恨不得把1年當成5年過。
越是感覺到時間過得快,我就越發珍惜當下可支配的時光,於是這幾年,開始有意識地提醒自己每年都去完成一些事情。

其中有一些事情是我每年都會反覆做,並且真的有幫助的。這些堅持下來的行動指引了我,讓我在成為理想中的自己的路上,步伐又輕鬆了一點。

整理上一年度個人資產/負債表


之所以把這個提到第一點來說,是因為今年突然發現,財務規劃太太太太太太重要了。
我以前也是月光+信用卡奴一族,總安慰自己年輕可以浪,但隨著生活中樁樁件件把人逼到牆角的突發事件,我不得不開始自省:
第一, 隨便揮霍不是因為你年輕耗得起,而是年輕閱歷少不知道遇到事需要花錢卻沒錢的滋味多可怕。
第二, 生活中許多真正需要花錢的事項,比如儲蓄、理財、替自己替父母買商業保險,才是真正能給人底氣,過上好生活的根基。
而我長期選擇性視而不見,以為有父母的庇護,錢都可以拿去吃喝玩樂。
第三, 雖然不做規劃沒讓我落魄,但也阻礙了我循序漸進過上真正有品質的生活,因為只顧眼前享樂的無謂消耗太多,無法積累。
最後我發現,最好的解決方案就是像企業一樣做個資產負債表。
這個過程剛開始不忍直視,因為你甚至會發現凈資產是負值。但習慣之後卻就會有心裡有數的踏實感,哪怕現在是負的,也起碼心裡有底能啥時候扭轉。



另外如果像我一樣喜歡刷信用卡,還可以玩更刺激的:加總自己的年度信用卡帳單。不是看實時欠款餘額,而是把每月帳單匯總,保證會嚇得你立馬註銷。
比如我把去年的帳單匯總發現光是旅遊就刷掉了7W+,這顯然超出我的能力範圍,下一年必須得猛削。
但要是你不匯總就東拼西湊地把錢還上,保準會產生「我好像沒花多少錢嘛」的幻覺,坑自己沒商量。
找到自己年末過得一貧如洗的原因,明年遇到同樣的陷阱至少可以清醒一點。
堅持做一件你認為有意義的事
小學生時代每個人都動筆過大作文:《記一件有意義的事》,但當時我們大概都沒仔細想過到底什麼是有意義的事。
現在真的是時候想想了,因為有意義,對人生來說太重要。
這個有意義,不是單純指考過CPA/CFA,過司考這種難度高,對事業/人生有直接幫助的事(它們也很有意義,但不是此處想表達的)。

而是那些即便不能給你帶來職業技能附加值、不能變現,你也依然願意投入大量心血去做的事。
它不需要別人的知曉和認同,只在於自己發自心底的認同,比如做慈善、追尋夢想、挑戰極限,每個人定義的「有意義」都不同。
比如2018年我因為興趣考到市立博物館做義務講解員,雖然一年無償服務96個小時,但能夠幫助別人還能學東西,我覺得很有意義,而且出乎意料,它也帶給我了一些機遇:
在博物館做1年多志願者的經歷讓朋友了解到我有這方面興趣和知識儲備,於是推薦我協助某博物館研學機構做看展的公眾號。雖然才剛起步,但這不也恰好邁出了夢想變現的第一步麼?



毛姆說,「要記得在庸常的物質生活之上,還有更為迷人的精神世界,這個世界就像頭頂上夜空中的月亮,它不耀眼,散發著寧靜又平和的光芒。」

如果你被掩埋在庸常工作里死氣沉沉,新生活不妨就著手做一件有意義的小事。它會帶你從泥淖里一點點探出頭來,從精神的高處攜回一片白雲,將蒙塵的內心擦拭得乾淨透亮。

研究一個你認可的成功的人

之所以要去研究一個成功的人,是因為我知道自己很普通。
我沒有天賦異稟,也不是自小良師環繞左右指點迷津,父母有自己的眼界局限,也無法替我規劃出閃亮的人生。
而這些,也是大多數普通人的狀態。
所以走得更穩更遠,就要先想清楚自己想成為怎樣的人,再找些現成的榜樣研究。分析榜樣的得與失,以及成功路徑,是任何人都可以獲得、且代價較小的的探索方式。
最近我在研究被李敖稱為「最聰明的女人」的台灣作家、主持人陳文茜,因為她有我想要活出的樣子。
我買了她寫的所有書,搜集所有跟她有關的新聞,正面負面的都看,聽其他名人如何評價她,逐漸構築起關於她的感性認識。
我訂閱了她主播的新聞節目《文茜世界周報》,匯總她的視野焦點,嫁接她的人生經歷,反覆琢磨為什麼她要放棄政壇?為什麼她能具備如此宏大的國際化視野?為什麼別人就是認可她的節目?



當然這只是我的研究方式,你也可以探索你的。
如果研究得足夠深入,你會發現原來你想要成為的那些人之間總有某些共同優點或缺陷,能給你指示。
當然我也清楚人生不可複製,別人的經歷並不能絕對幫我繞過彎路,走向成功,但它可以校準,可以在某個迷茫的十字路口提供一盞指路燈。

繼續學習一種新的語言


在所有計劃中,我堅持得最好的就是學語言,最要感謝的也是這個習慣。是它帶我開啟了一個個全新未知的世界,對無時無刻都需要新鮮感的人而言,他是一把能撬開無數寶藏的萬能鑰匙。
我本身很喜歡英語,後來又學德語、日語,雖不精通也一直垂死掙扎,找各種藉口去強制使用,不願放棄。
因為學語言的附加值太多了。
比如出國玩的時候總得和當地人交流,總有你手舞足蹈對方也get不了的時候。

有些異域文化你本來不懂,但是突然想到學過的某個單詞,結合理解一下立刻明白了,那種小確幸的感覺別提有多爽了。



此外,語言學家Guy Deutscher認為,語言習慣是從小養成的,所以會很自然地超越語言本身融入思維習慣,從而影響人的經驗,感知,情感,記憶等等。
經濟學家Keith Chen證實了這個觀點。
他分析了76個國家的數據,發現那些缺少未來時態的語言使用者(Futureless languages,比如中國)總是用現在時描述事實,更傾向於儲蓄並作出適用當下的決定。
而未來時態語言使用者(Futured Languages,比如英國國家)則不同。
所以多掌握一門語言,也是多擁有一種思維工具,它可以讓我的思維更活躍。

所謂好處多多,其樂無窮。

做一件讓你害怕的事

5年前我還是個敢從銀行裸辭的小太妹,現在卻連跟領導發信息請假都要琢磨半小時掂量措辭,雖然變成熟不是壞事,但心裡還是會遺憾,想念那個「勇」字。
年紀漸長,越發感覺到做這件事的必要性,因為我的少年意氣在一天天枯萎。
因為當生活挫折不斷增加,人的心量會出於自保而收縮,舒適區變窄,世界變小,最終把自己裝在套子裡封閉起來,跟這個世界隔絕,很可怕。
我意識到這個現狀,是在經歷跟相處多年的男友分手、父母退休、長輩身體狀況下滑之後。
你會發現:
失去了物質支撐、情感支撐後的自己一文不名、孤苦伶仃,哪怕曾經覺得很不滿意的工作也變成唯數不多可抓住的救命稻草,好像就要對「這輩子就這樣了」這件事屈服了。
這就是為什麼,我會強迫自己每年至少做一件讓自己害怕的事。
雖然自然規律無法抵抗,但也要盡全力人工干預:做些事情提醒自己,「你曾是少年」。
To love, as if you』ve never hurt.
去跟不敢面對曾對其犯下錯誤的人道歉,去罵曾傷害你讓你憋屈怒火的討厭朋友,去爭取一直覺得自己不配擁有的,去打破害怕的感覺。


寫在最後


以上這幾件事是我每年都堅持做,並且自己覺得特別有用的。但如果你問我,做了這些事能不能就變得很厲害?那肯定也沒有。
事實上我還是會經常覺得生活一團糟,自己是個廢柴。但是如果不做這些事,我大概早就被生活按在地上反覆摩擦,爬不起來了。
因為做了這些事,回想起一整年的時光,還會有些韻味和眷戀,能看見自己的成長,也能看見自己的微弱力量在發光,能感覺到生活的趨勢總體向上。
辭舊迎新,希望我們每個人的2020又能比去年精緻一些,越來越像自己喜歡的模樣。
希望2020年末時,你也能喜歡這一整年的自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