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的政治藝術:讓死囚回家過年,是一種智慧

歷史的味道 發佈 2020-01-12T22:09:36+00:00

唐太宗貞觀之治貞觀六年十二月,唐太宗李世民親自審查覆核死囚案卷,看完之後忽然下了一道令人震驚的聖旨:將全國在押的390名死囚,全部釋放回家過年,待來年秋天再到京城受刑。因此,唐太宗讓死囚回家過年,不僅是一種政治藝術,更是一種政治智慧,即便有作秀之嫌,也值得讚揚。


貞觀六年(632年)十二月,唐太宗李世民親自審查覆核死囚案卷,看完之後忽然下了一道令人震驚的聖旨:將全國在押的390名(一說290名)死囚,全部釋放回家過年,待來年秋天再到京城受刑。第二年九月,這390名死囚在無人監管的情況下,居然全部按期報到,無一人逃亡。唐太宗於是再下一道聖旨,通通赦免了這些死囚。

這個故事在新舊《唐書》和《資治通鑑》中都有記載,真實性應該不容置疑,但故事情節卻又充滿了懸念。被判處死刑的囚犯,無疑都是罪大惡極之人。唐太宗放他們回家過年,無疑具有很大的風險。如果死囚逃之夭夭甚至再次犯案,必定難以收場。不過,一向善於籠絡人心的英明皇帝唐太宗,似乎並不擔心死囚不回來。這些死囚最終如期集體歸來,更是給人一種一切都在唐太宗掌控之中的印象,令人嘖嘖稱奇。一百多年後,大詩人白居易仍在用「怨女三千放出宮,死囚四百來歸獄」的激情詩句,為唐太宗大唱讚歌。

然而,並不是所有人都認同唐太宗的做法。如北宋大文豪歐陽修,就對這事嗤之以鼻。他寫了一篇《縱囚論》的文章,質疑唐太宗此舉是標新立異,有悖人情,踐踏法律,沽名釣譽。他說,死囚回家過年無逃亡,完全不合情理,即便是君子都難以達到,作為死囚的小人又怎麼會被釋放後還罔顧生死前來呢?

歐陽修的質疑,顯然也有道理。看來這事一定有內幕,唐太宗極可能事先暗示過死囚,只要他們如約歸來,就會特赦他們。而死囚自覺回來,正是因為他們知道回來後會被赦免死罪。所以,這個故事本質上並非皇帝用恩德感化了死囚,也非囚犯遵守信義,而是唐太宗與死囚們心照不宣合演的一場大戲。

不過,文學家分析問題的角度與政治家解決問題的思路不一致,也很正常。雖然歐陽修看穿了唐太宗作偽的政治手法,卻未必能理解故事背後的政治藝術。實際上,唐太宗讓死囚回家過年,原本就是一次特赦,只是唐太宗故意設置了一些懸念,把這次特赦包裝成了一場引人矚目的政治秀。

唐太宗主導這場政治秀的目的,是為貞觀之治營造和諧的社會環境。中國歷史上,凡是大治的年代,刑罰普遍較輕,而實行嚴刑酷法的朝代,社會矛盾無不十分尖銳。唐太宗作為一代明君,一直遵循以寬刑和教化為主的治國理念。既然以仁政治國,當然要儘量減少死刑。而貞觀六年,全國的死刑犯多達390人,在唐太宗看來有點多。因為此前的貞觀四年,全國的死刑犯才29人。在社會治安和民風並未有大的變化的前提下,兩年時間死刑犯竟增長十多倍,這讓唐太宗心緒難安。因此,唐太宗覺得有必要來一次特赦。

赦免,是指國家以政令的形式,免除或者減輕犯罪人的罪責或者刑罰的一種制度。赦免制度作為一種非常規的政治手段和法律形式,在國家治理中有著獨特的價值與功能。正是因為有存在的必要性,赦免制度從古至今一直得以保留。所以,唐太宗以作秀方式特赦死囚,並沒有違背法治精神,而是一種政治藝術。

實際上,放死囚回家的政治秀,並非唐太宗的發明創造,而是早有先例。早在唐太宗的老爸唐高祖時期,就有一位叫唐臨的地方官,搞過類似的活動。武德九年(626年),時任萬泉縣丞的唐臨,為給囚犯一個改過自新、重新做人的機會,將關押的十餘名囚犯釋放回家,從事春耕生產。春耕結束後,這些囚犯都如期回到了監獄。這一做法在社會上獲得了普遍好評。唐太宗放死囚回家過年,大約是受了唐臨的啟發。顯然,唐太宗模仿的這場政治秀,也同樣取得了滿意的效果。

因此,唐太宗讓死囚回家過年,不僅是一種政治藝術,更是一種政治智慧,即便有作秀之嫌,也值得讚揚。(文/謝志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