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權與文官的權利傾軋

文化小弟 發佈 2020-01-04T07:41:52+00:00

明朝是歷史上文官集團最亂,權力最大的一個朝代。為了抗爭皇權和自保,明代形成了同窗師生以及同鄉之情。出生一省一縣,是為「鄉宜」;同一年考中舉人或者進士,是為「年宜」;同一年的舉人或者進士,則是互相照顧,且主考官是為終生的恩師。

明朝是歷史上文官集團最亂,權力最大的一個朝代。為了抗爭皇權和自保,明代形成了同窗師生以及同鄉之情。

科舉制度成為文官集團抱團取暖的重要利器。出生一省一縣,是為「鄉宜」;同一年考中舉人或者進士,是為「年宜」;同一年的舉人或者進士,則是互相照顧,且主考官是為終生的恩師。再加上家族、婚姻的聯盟等,使得文官集團形成更加龐大的體系。

明朝皇權真正凌駕於文官的權利就是洪武時期和永樂時期。洪武時期,朱元璋為了更好的管理制衡官員,實行京官六年一考核,地方官員三年一考核。每次的考核可以說那是十分的熱鬧,也是利益的輸送。


明朝形成龐大文官集團的原因

(1)大業初定,需要文官管理。洪武初期,文官的錄取率達百分之四十五。這麼高的錄取率,並且文官被委以重任,雖然沒有武將地位高。讓平民看到了希望,而且朱元璋更喜窮出身的士子。

(2)重用文人。朱元璋說:「世亂用武,世治用文」的治國方略。戰亂時,武將衝鋒陷陣,打下江山。安定後,文官制定了朝儀、軍衛、戶籍、田稅等制度,更加完善了政治制度,朱元璋更加重視文官。

(3)重文輕武的治國方略。朱元璋綜合唐宋考慮,藩王制參照宋朝的滅亡,雖然後來孫子削藩被逼退位下落不明,那也是死後之事。參考唐朝的節度制滅亡,啟用文治為主,武治為輔的政策方略。


文官的發展

(1)洪武時期,朱元璋借胡惟庸案,廢除丞相,設立內閣,聽命於皇帝,沒有實質權力。文官地位卑下,皇權尊顯。廢除丞相,也觸動了文官的利益,矛盾激化。

(2)永樂時期,大學士地位提升,正常的行政權力。

(3)洪熙、宣德以後,文官地位逐漸回歸,廢丞相制被破壞。

(4)明朝中後期,內閣首輔已用丞相實權,制約皇權,下管百官。如:嚴嵩、楊延和、徐階、高拱、張居正等。

(5)文官數量達到了驚人的數目,兩萬人,京城占了十分之一,可謂歷史之最,官員冗雜。

(6)拉幫結派,除了開文所說的報團取暖外,還有黨爭。「浙黨」、「齊黨」、「楚黨」、「東林黨」等等,一邊內部斗,一邊與皇帝斗,一邊與宦官斗,朝廷亂象百態而出。


文官的權利與皇權的傾軋

朱元璋當年就怕文官做大,不是後代都能獨領風騷的。雖然為了防止皇權旁落,先後設立了錦衣衛、東、西廠,甚至還有一個內行廠(武宗時期所設),限制干預文官。(明代宦官掌權在永樂後期,專權在明英宗時期。)

明代較為著名的皇權與文官的權利相爭分別是大禮儀之爭和國本之爭。

(1)大禮儀之爭。嘉靖年間,皇帝要將自己的生父和生母追加為文獻皇帝和皇后,滿朝文武覺得有違禮制。

(2)國本之爭。萬曆期間,廢嫡立庶,這是歷朝歷代都是大事,這次更狠長達十五年的爭鬥,並且出現了歷史上最慘的庭仗,明代當時官員能被庭仗而覺得榮幸。這次是神宗認輸,結果導致30年不上朝。


明代文官的腐化嚴重

明朝官吏,薪資低。是因為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緣故,後期明朝官員腐敗也很正常,正常的官員一個月俸祿可能只夠買米錢。何況明代官員能中,基本都是家中縮衣緊食,考上就是對財富權力更近一步。

明代文官的體制改革到中後期,基本很難推行。龐大的集體利益。

參考資料:《明史》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