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存在記憶中的石鼓煤礦

宜豐會長大叔 發佈 2020-01-06T06:02:07+00:00

說起煤,茂名人總會想起石鼓煤礦。我的家鄉就在石鼓鎮石鼓村委會。那時,從村裡到姑占嶺礦井、黃壙嶺礦井有一公里,到石鼓礦井只有100多米。石鼓煤礦經歷了四十年的採礦歷史,為經濟的發展作出了貢獻。筆者曾兩次下井體驗生活,並聽當地人和老礦工講述煤礦工人艱苦奮鬥的故事。

說起煤,茂名人總會想起石鼓煤礦。我的家鄉就在石鼓鎮石鼓村委會。那時,從村裡到姑占嶺礦井、黃壙嶺礦井有一公里,到石鼓礦井只有100多米。石鼓煤礦經歷了四十年的採礦歷史,為經濟的發展作出了貢獻。筆者曾兩次下井體驗生活,並聽當地人和老礦工講述煤礦工人艱苦奮鬥的故事。


  沸騰的開採工地
  1956年,高州出動了幾千人在石鼓一帶打井抗旱,在挖井時無意中發現地下有煤層,黑色的煤可以燃燒,大家感到很奇特,這消息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重視。經地質專家查明,這裡儲藏著豐富的煤礦資源。
  1958年,經高州縣委批准,周邊農村有近萬人參加開採露天煤礦。聽我母親說,當年家鄉百姓扛著鋤頭、扁擔、竹箕來到工地,投入到開採露天煤礦的熱潮中。記得小時候我曾跑去工地看熱鬧,尋找在工地勞動的母親。我看到工地上紅旗招展,人山人海,有挖土的、有挑泥,大家你爭我趕,幹得熱火朝天。母親見我來了,將午餐的一碗白飯加黃豆給我吃,她自己吃一碗,然後叫我趕快回家。在工地上,我撿到一塊黑煤,回到家我將煤點燃,引起村裡老人和小孩的一陣好奇。


下井體驗生活
  當年我在石鼓中學讀書時,學校組織我們到石鼓煤礦接受工人階級再教育。在一個星期的時間裡,我們跟著礦工倒班,帶我們的班長叫古其亮。我們頭戴安全帽和礦燈,在古班長的帶領下,彎著腰進入打滿木樁的採礦區,見到煤礦工人用電煤鑽打眼,然後裝上炸藥。古班長帶領大家用鐵鏟把煤塊送上皮帶,隨著隆隆的響聲,絞車把煤源源不斷地送到地面。下班了我們上井休息,發現個個變成了「黑人」,大家互相看後不禁笑起來。

  1971年,我到茂油公司原礦車間工作,經常接觸頁岩粉塵、瓦斯等,條件相當艱苦。1977年我擔任車間團總支書記,為了對青年工人進行艱苦奮鬥的教育,我帶領部分青工到石鼓礦井體驗生活。大家深有感觸地說,煤礦工人在井下採煤比我們辛苦多了,我們要向煤礦工人學習,努力做好本職工作。我們還邀請全國先進生產(工作)者、煤炭戰線勞動模範、石鼓煤礦青年工人全民為大家作經驗介紹。全民講述了他創造一年下井勞動365個工班的故事,大家深受鼓舞。



歡樂的職工住宅區
  石鼓煤礦最早叫湛江地區石鼓煤礦,後改稱茂名礦務局,轄姑占嶺礦井、黃壙嶺礦井、石鼓礦井和茂名大壙礦井、三A水泥廠等,是一家國有企業。職工住宅區地處石鼓車花壙村旁,住宅區內大都是平房,一條引鑒小河從住宅區旁邊穿過,清澈的河水緩緩流淌,十分愜意。住宅區內有中小學、幼兒園、醫院、商店、銀行、小型農貿市場等,還有影劇院、廣播站、電影隊、籃球隊、文藝宣傳隊等。湛江粵劇團、高州粵劇團等很多知名劇團,都曾到石鼓煤礦作慰問演出,廣東省藝術體操團也到過那裡表演,煤礦職工的文體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  

半個多世紀過去,石鼓煤礦已經關停,但很多老礦工退休後還居住在老住宅區里。每當回憶起艱苦創業的年代,他們都感慨萬千:正因為有當年的艱苦奮鬥,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石鼓煤礦留下了煤礦工人的好作風,留下了艱苦奮鬥的足跡。


來源:茂名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