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衍生品千年發展史,看數字貨幣衍生品的發展邏輯

奔跑財經 發佈 2020-01-06T04:26:46+00:00

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對「衍生品」的定義:「衍生產品是一種金融合約,其價值取決於一種或多種基礎資產或指數,合約的基礎種類包括遠期、期貨、掉期(互換)、期權。衍生產品還包括具有遠期、期貨、掉期(互換)、期權中一種或多種特徵的結構化金融工具。

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對「衍生品」的定義:「衍生產品是一種金融合約,其價值取決於一種或多種基礎資產或指數,合約的基礎種類包括遠期、期貨、掉期(互換)、期權。衍生產品還包括具有遠期、期貨、掉期(互換)、期權中一種或多種特徵的結構化金融工具。」

金融衍生品的前生

衍生品是市場上存在最為古老的金融合約形式之一。歐洲很早就出現了衍生品的雛形。在羅馬時代,統治者認為通過簽訂遠期的食物供應合同,構建長期規劃,有利於保障羅馬食物供應安全。在農產品交易過程中因季節變化、自然災難等客觀原因導致價格波動,為了降低這種風險,在普通的買賣交易中衍生出了對未來一定時間期限的商品合約。因此,衍生品最初的誕生是基於商品貿易,經銷商有效控制價格風險,生產商保障商品售量。

整個中世紀,歐洲國家的重要商品交易中心都在推動遠期合約交易,在此基礎上,衍生品也一定程度上促進著歐洲各地之間的交易,商品交易開始向規模化和專業化發展。

直到公元17世紀,荷蘭的著名「鬱金香泡沫」事件向全世界「宣告」:這是極其風險的投機活動。最尋常的買賣鬱金香的社會日常,在批發商出售遠期交割、購買鬱金香期權過程中,鬱金香的價格被吹噓到「高不可攀」的地步,最終泡沫破滅,荷蘭政府明確禁止投機式鬱金香交易。後來,歐洲各國相繼出台了關於衍生品的限規。例如,1734年,英國明確期權交易不屬於合法交易。

衍生品從誕生對商品交易的推動作用,到後來被各國明令禁止,這中間什麼出現了問題?商業過程對財富的狂熱追求、羊群效應、理性的喪失等金融投機行為,最終泡沫破滅導致千百萬人傾家蕩產。

英國南海泡沫、巴林銀行、安然等公司的破產、2007年次貸危機……歷史上所有「大名鼎鼎」的金融市場動盪都與金融衍生品有直接的關係,甚至是金融危機的罪魁禍首。

有人認為這是保守派陣營對金融衍生品的長期誤解,但是金融衍生品本身的性質會引發投機,投資者會間接投機價格變化,以求在交易過程中獲利,並且金融投機行為成為行業普遍現象後,會加劇市場的投機和波動,削弱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不利於社會經濟的真正積累。

分離,資產價格屬性與資產所有權

至今,金融衍生品已經發展了幾個世紀,成為最普遍的金融工具之一,在爭議與質疑中發展起來的金融衍生品,魅力何在?

普遍意義上,金融衍生品最大作用是價格發現,規避風險。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金融衍生品改變了資本形態,金融交易的靈活性得以充分體現,交易規模迅速擴大。

金融衍生品一路發展,其逐漸成為資本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非並「派生品」。

金融衍生品可以建立基礎資產現在與未來之間的價格關係;可以將資產的某些屬性與資產本身分離,使得這些屬性獨立於資產本身進行交易。在此基礎上,資產價格屬性具有了更直接、更便捷以及跨時空的可比性和競爭性。資產的價格屬性與資產本身的所有權分離,資本的競爭性被強化,這正是金融衍生品被廣泛應用、交易規模越來越大的原因。

《衍生品的政治經濟學》一書將金融衍生品存在和發揮的意義提升至更宏觀的層次,金融衍生品直接或間接對實體經濟、對資源配置產生了革命性影響。

1992年,諾貝爾獎獲得者莫頓·米勒在一篇名為「金融創新:成就和展望」的文章中指出:金融期貨期權市場的運轉就像一個巨大的保險公司。高效的風險分擔機制是金融衍生品革命性的集中體現。

「黑白」屬性,也正是金融衍生品的「天性」。有人直言,投機並不創造財富,而只是轉移財富,人類整個金融社會吃了太多「投機」的虧;也有人認為,金融衍生品推動資本屬性的延伸,提升資本競爭性,又恰恰是資本市場發展的關鍵所在。

數字貨幣衍生品的雙面性

相對金融的漫長發展史,新興行業數字貨幣交易正在全球擴張,吸引了更多的投資者。例如,比特幣的價格波動一直被投資者津津樂道,2012年比特幣的波動率飆升至94%,一時間現貨交易員遭受了巨大的損失。2017年,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在推出了比特幣期貨之後的一年內,BTC的波動性大幅下降。

當衍生品的屬性在數字貨幣行業應用時,上述我們所分析的金融衍生品天生的「黑白」屬性,仍舊適用於數字貨幣交易領域。數字貨幣衍生品的高波動性將套利機會放大,吸引了大量投資者進入數字貨幣衍生品交易市場。

這也正是為何2018年在數字貨幣市場處於動盪時,出現了越來越多布局衍生品市場的交易平台。只有衍生品的投機性才能攪動投資者的情緒,交易平台才能穩定存量用戶。

但是,非規範市場在產品設計上存在不合理性。例如,百倍期貨槓桿的設置正在加劇數字貨幣交易市場的不穩定,存在極高的爆倉風險。

目前,永續合約成為數字貨幣交易平台的重點玩法。永續合約,即不會交割的期貨合約,這個模式解決了臨近交割時或剛交割後出現的價格操縱問題。但是,永續合約沒有交割日,期貨價格沒有約束,喪失了對衝風險的本質,這更像是基於保證金的「賭博工具」。

數字貨幣衍生品在激活市場活力的同時加劇了交易風險和市場的波動性。

2020年,數字貨幣衍生品市場將翻倍

從2018年下半年開始,數字貨幣衍生品市場呈現「集中引爆」的態勢,2019年更是衍生品「大顯身手」的一年,開通合約交易業務的交易所「遍地開放」。數字貨幣衍生品市場規模正在向萬億美元級別的市場規模發展。

隨著專業投資者陸續加入、比特幣減半以及區塊鏈技術的普及,數字貨幣衍生品的市場規模將從當前每天50-100億美元的規模升至每天100-200億美元,2020年數字貨幣衍生品市場規模將會翻倍。

在市場規模擴展過程中,市場將會更加複雜化、正規化,正如傳統金融領域一般,數字貨幣衍生品交易價格被操縱、用戶分攤不公平等機制缺陷問題都將被逐漸攻破,數字貨幣衍生品真正擔負起分割數字貨幣價格屬性與數字貨幣所有權,讓數字貨幣的價格跨時空競爭,真正推動數字貨幣行業的發展。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