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菏澤古地名

齊聲喚賢 發佈 2020-01-14T17:07:47+00:00

帝顓頊之裔陸終氏有六子,其六曰季連,居楚丘,羋姓。在今曹縣東侯集鎮古黃溝支水之濱,今名梁堌堆,龍山文化遺址約三萬平方米,省保單位。

一、夏商周時期

楚丘:楚人發祥地。帝顓頊之裔陸終氏有六子,其六曰季連,居楚丘,羋姓。在今曹縣東侯集鎮古黃溝支水之濱,今名梁堌堆,龍山文化遺址約三萬平方米,省保單位。

楚丘城:取楚人發祥地楚丘為名,始建何年不詳。按《漢書》成武縣有楚丘亭,知楚丘在西漢已廢,當為秦之前之城。對照地理文獻,成武縣天宮鎮苗莊和滿堌堆遺址當為先秦楚丘城遺址。該城應廢於元光三年河患。

箕山:少昊後裔伯益之居。《史記》有「許由避堯於箕山之陰」,「伯益避啟於箕山之陽」,在鄄城箕山鎮村,龍山文化遺址。

葵丘:龍山文化遺址,在鄄城舊城鎮葵堌堆村,為舜裔甄姓之居地。

有娀之虛:中華始祖太昊氏的起源地,夏後氏太康仲相之妻族,少康母族,商祖契的誕生地。據顧頡剛先生考證在曹縣境內古濟水之濱,今韓集鎮安陵堌堆龍山文化遺址約五萬平方米,符合其地望,省保單位。

重丘:帝顓頊之子重的居地。《左傳》中多次為會盟爭奪之地。按《舊唐書》,今曹州乘氏縣是重丘所在。照此,今菏澤城內兩個龍山文化遺址有其一。

左丘:《戰國策》稱「左氏」,《水經注》稱「左城」,隋《續高僧傳 》作「左丘」,宋《太平寰宇記》作「左岡」,明清方誌作「左山」。應是左丘、左丘氏。因周丘而城,故稱左丘氏城,漸簡為「左氏城」、「左氏」、「左城」。唐初曹州城往西南移五里,此處空留土丘,故又有左岡。左山之稱。在定陶馬集鎮左山寺龍山文化遺址,應與舜晚年都城鳴條有關。

姚墟:按《尚書》,姚墟是帝顓頊、帝舜及帝嚳之子閼伯的出生地。自古至今認為在古雷澤附近。漢人定姚墟於濟陰郡成陽縣城。經考古發現,古成陽東城牆之土系龍山文化遺址土所築。2005年山東大學方輝、河北師範大學張翠蓮等在東城牆發現龍山陶片數十片。聯繫文獻,菏澤城東北六十里成陽古城內有一處龍山文化遺址,應是姚墟所在。

有莘之虛:見於《左傳》、《史記》等眾多文獻,是太昊氏後裔帝嚳的家族、鯀的妻族、禹的母族、湯的妻族世居地。位於古濟水支流黃溝水岸邊,今曹縣北莘冢、春岡墓、郗堌堆等遺址皆是。

句丘:見於《左傳》,又稱句瀆之丘、笙竇等名稱。位於菏澤城北三十五里古句水之濱,今高莊鎮袁堌堆村,系龍山、岳石、商周、漢不斷代文化遺址,諸侯多次會盟於此,夏少康的母親曾避難於此。

宛丘:在《左傳》中又被稱為宛濮,位於今菏澤城西北吳店鎮表忠集村。是一大型龍山文化遺址,上有春秋衛國大夫寧武子墓。

巿丘:見銀雀山《孫臏兵法》,學者研究認為在菏澤市定陶境內。因巿丘有「君主」,疑在定陶城西北水岸邊某遺址。

鳴條城:舜晚年都城,且卒於此。漢代學者認為在古濟水之濱的平丘一帶。現代學者顧頡剛認為在魯西南曹縣境內;當代學者研究認為定陶境內的左丘或大章寺遺址有其一。

三朡城:夏桀晚年都城,商湯踐天子位之處。今定陶戚姬寺遺址為是。

古貫城:夏代國,《禮記》稱「貫鼎乃天子之器」。在曹縣西南潘莊商遺址一帶。

商都亳城:甲骨卜辭金文,《左傳》、《史記》皆有記載。在曹縣南二十五里土山集一帶。

商都庇:商代第十三位商王祖乙等四位商王都城,在鄆城縣城應有其遺址。

顧國城:《詩經》「韋顧既伐,昆吾夏桀。」顧國是少昊後裔,姒姓,夏後氏婚姻之國。根據歷代文獻在鄆城北部。今李集鄉肖堌堆龍山遺址符合其地望。

單父故城:古有虞氏首領窮蟬之地。春秋為邑,秦漢為縣。五代後期為單州治。明代河患毀在地下。在今城南一里。

己氏城:始見《左傳》為己氏邑,兩漢為己氏縣,隋更名楚丘縣。直到明初廢。己氏是少昊族之姓,應為少昊之原生地。在今曹縣東南楚天集一帶。毀於明初黃泛。

荊城:《皇覽》雲是孫臏龐涓相持處。後世地理文獻因之。在古定陶東北二十五里。唐代學者云:舜遣董父養龍於鬷川,在定陶東北二十五里。今半堤鎮張花樓東北有古荊城遺址,屬龍山、岳石、商周至明不斷代文化遺址。當為湯滅夏時荊伯所居,故名荊城。

宛朐古城:《史記》記有黃帝得寶鼎於宛朐。是說黃帝戰敗蚩尤,殺之,得到蚩尤之重器寶鼎,自古至今,宛朐地望在漢陰郡。漢置宛朐縣,淹淤公元前132年瓠子河決。顧炎武考證在今菏澤城。

甲父城:按文獻,甲父為炎帝後裔,該城在今巨野東南堌子張遺址一帶。

乘氏城:太昊後裔乘丘氏之城,在巨野縣西南柳林鎮張表集附近,玉皇廟龍山文化遺址是其源頭。該城廢於北魏太和年間。

二、秦漢至西周古城

臨濮縣:春秋城濮城,晉楚戰於此,唐置為臨濮縣,屬濮州。金大定間廢於黃河,今鄄城縣臨濮鎮一帶。

葭密城:按《左傳》,魯成公始築此城,西漢濟陰郡九縣之一,東漢廢。在今菏澤城西北高莊鎮葭密村一帶。

桂陵城:在乘氏縣東北二十里。應在今菏澤牡丹園北蘆堌堆一帶。

城都城:為舜三徙之地,西周初成國都。漢置城都縣,為侯國。東漢廢入廩丘縣。2013年春,在鄆城陳坡鄉楊寺村地下發現較大面積西周、春秋、漢文化,疑為城都故城遺址。

廩丘城:舜之倉廩之地。春秋戰國為齊、魯、衛、趙、晉等國爭奪之城,秦漢魏晉為縣,曾為兗州州治,隋唐後廢之。

曹都陶丘古城:西周初曹叔振鐸所築之城,戰國、秦漢因之。漢武帝元光三年(前132)淹於地下。在今定陶城西北,仿山西南一帶。

郜城:太昊後裔之居,西周文王第十四子封此,曰郜國,在今城武故城,

安陽城:始見《左傳》,為宋之鞍邑、權臣之封。項羽殺宋義奪兵權於此,西漢廢。在曹縣東,今青山堌堆遺址一帶即是。

甄城:得名於舜子甄。在鄄城北舊城鎮,其源頭是葵丘堌堆龍山遺址。春秋築城,齊桓公稱霸於此。春秋戰國為諸侯反覆爭奪之地。秦置縣,兩漢因之,曹操置兗州於此,至北魏不改。隋唐於此置濮州,五代、宋、金、元、明不變,明正統十三年,廢於河患。甄城是一座存城2500年的古城。

襄丘城:春秋戰國扈爭之城,疑今東明縣老城一帶,城北小東湖龍山文化遺址,疑即古襄丘。後周丘而城。漢以後不顯。唐宋名大單集。明弘治二年遷東明縣於此。

高魚城:春秋屬魯國,在廩丘城東北,今鄆城東北梳洗樓一帶。

戰國濟陽城:戰國魏文侯所築,在今東明縣東明集朱岡寺龍山遺址周圍,秦為濟陽縣,漢因之。元光三年廢於河患。

槓里城:來源無考,始見《史記》,劉邦、項羽與秦軍戰於此城。歷代學者認為在成陽城西,今牡丹區、鄄城交匯處。

安陵城(魏冉城):秦相穰侯魏冉於公元前286年封陶,於濟水之濱古平陵築城,即今牡丹區大黃集安陵村。

煮棗城:始見於《戰國策》,得名及始建年代不詳。秦漢為縣,反秦時劉邦戰於此。漢初封革朱為煮棗侯於此。按文獻約在今東明城附近。該城毀於元興三年河患。

三、漢元封后所築古城21座: 漢武帝元光三年(前132年),河決瓠子口23年,泛淹16郡,菏澤境郡縣皆淹淤地下,元封間治河後再重建郡縣。

漢、魏、晉定陶古城:在今定陶城北吳河一帶。按《太平寰宇記》,宋初時漢定陶恭王府大殿基址在孝子村南,即吳河村南。此城毀於南北朝河患。

都關城:西漢縣,疑置於羊里城。

兩漢、魏晉、唐宋冤句縣城:漢武帝元封元年治黃以後所築。在菏澤城西南三十五里馬嶺崗鎮餓虎牢村地下,已探出東城門及城牆三百餘米和外廓牆一百五十米。該城毀於宋熙寧十年河患。句陽城:菏澤北古句水之濱,約在今小留鎮與高莊鎮之間,秦漢魏晉為縣,北魏後廢之。

離狐城(南華縣):西漢元封間治黃河以後所設之縣,本名煮棗,因水患城廢,城牆上布滿狐狸洞,無法恢復故城。故到濮水北岸又築一城曰離狐城,轄原煮棗縣之範圍。離狐城在今濮陽城東南習城鎮一帶。北魏太和六年,因水患城毀,復移城濮水之南,今菏澤城西北四十里李莊集村低洼稻田即是。有明天順碑為證:「離狐城北四里許漸東,有草寺一區......」云云,今草寺碑在李莊集村東北四里黃劉莊村三教寺中。唐天寶元年為紀念莊子,改離狐縣為南華縣,歷唐、五代、宋、金八代,金初毀於河患。

漆園城:在菏澤城西北四十里,今鄄城縣臨濮鎮南古濮水之南,為戰國時魏國所築,負責漆業收購、賦稅之事。莊子為吏於此。《晉書•華譚傳》華譚為鄄城令,過濮水吊莊子於此。唐貞觀二年於此建莊子觀,位於南華城東北九里,今遺址猶存。五代及宋初曾於漆園城設監。

呂都城:西漢置,濟陰郡九縣之一,為呂后子姪呂產封國。除諸呂,廢為縣,在今菏澤西北呂陵店附近。

西漢濟陽城:元封間治黃河後所築之城,先後為陳留郡濟陽縣,又為濟陽國,再為濟陽縣,歷東漢、魏晉,至唐初始廢。按《水經注》其地當在今東明縣小井鄉裴子岩一帶。光武帝劉秀生於此。

新中城:按《漢書》,己氏縣有新中城,不知所出及所在,當在曹縣東部。

秺城:位於成武縣西北寶豐鎮玉皇廟龍山文化遺址北。始建年代不詳,漢為濟陰郡秺縣,是漢武帝託孤大臣金日磾的封國,東漢廢。城內外有龍山文化遺址兩處。

東防城(西陽縣):東漢山陽郡之縣,在成武縣東白浮圖鎮朱集商周遺址一帶。在漢時,該縣奸良之人俱在史書。

巨野二城:一在今城北九里,為西漢元光三年前之城;二在今城北二里邢家務,元遷城於此。

宜城:西漢濟陰郡有宜城侯,其址不詳。菏澤城南劉城遺址疑為宜城,該處多漢代磚瓦,面積達三萬平方米。

平樂城:兩漢時縣,在單縣東終興鎮平城庵一帶。

高鄉城:漢縣,在單縣北高鄉店遺址附近。

陽晉故城:《括地誌》雲在曹州西北三十七里,唐初縣。疑以漆園故城為縣。

黃城:漢縣,屬山陽郡。《括地誌》在考城東二十四里,在今曹縣西南與民權交界處。

蒙澤縣城:唐初置縣於古貫城之上。

小蒙故城:戰國魏之蒙縣,置於商都故亳城一帶,史稱蒙亳。西漢亳縣,在曹縣南二十五里土山集一帶。

大蒙城:西漢縣,按北朝文獻《北征記》,大蒙城在小蒙城東南三十里,今曹縣梁堤頭石香爐一帶為是。

曹州城:原名左城,在定陶縣城西南馬集鎮左丘一帶。漢定陶恭王劉康葬此,故名葬城。北魏孝昌三年由定陶城移置西兗州和濟陰郡於此,北周改名曹州。隋末戰亂,義軍首領孟海公居此六年。戰亂毀城,城移西南五里。

四、唐宋以後築城。

由於南北朝戰亂,瘡痍特甚,城市被破壞嚴重。隋唐以後陸續築城以下七城:

唐宋金曹州城:距曹州故城西南五里,在曹縣西北五十里堤上范村一帶,唐宋為曹州州治;宋崇寧間升興仁府;金復名曹州。該城毀於1166年河患,曹州治北移五十里,乘氏縣即菏澤今城。

宋定陶廣濟軍城:按文獻,在漢定陶城東北角,梁王台在其東門外。該城設有定陶縣、軍治、京東路刑獄衙門等。該城毀於1128年以後四十年河患。

金元定陶城:在今定陶城北,緊靠今城。毀於元末明初河患。

宋宛亭縣城:其前身是冤句縣,淹淤後又築該城於宋元豐間黃水過後,屬曹州五縣之一。按宋代文獻,冤句縣距曹州四十七里,而後築的宛亭縣距曹州三十七里。據此,該城約在今菏澤城西南五十里王浩屯、大黃集一帶。

唐宋鄆城縣:在今鄆城東張營村一帶。魯成公築於古濟水之濱大野澤東北岸。唐為鄆州,置大都督府於此,宋金為鄆城縣。金大定六年淹淤於河患,西移往盤溝村,即今鄆城縣城。

東明城:本名東昏,在今蘭考東北爪營南。金代圮於水患,移曹州冤句故地,於今東明集置東明縣。洪武元年因河患,移往今東明城西南堡城集。此年又圮於河患,詔命廢東明縣。弘治年於大單集即今城復縣。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