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不「火」:剛剛公布一組極地冰蓋照片,證實大量存在「水」

一周刊 發佈 2020-01-25T21:41:28+00:00

2000年,南極大陸發現一塊火星隕石,NASA聲稱在這塊隕石中發現了類似微生物體化石結構。至於火星後來為什麼大量丟失大氣,失去水分,未來或許會有準確答案,但擺在眼前的當務之急,是找到現有水資源都藏在何處。

2000年,南極大陸發現一塊火星隕石,NASA聲稱在這塊隕石中發現了類似微生物體化石結構。儘管研究結果並未獲得業界一致認可,但人們對火星生命的期望依然不減。

火星,無論是太空探索還是科幻電影,一直以來都是人們期望的第二家園。而科學的嚴謹之處在於,要想成為人類新家園,首先要解決的是水資源問題。

2003年,歐空局(ESA)發射火星快車號探測器。雖然其著陸器任務失敗,但軌道飛行器至今仍在服役,且「戰功」顯赫。至此,全球進入新一輪火星探測熱潮。

2020年1月13日~17日,第7屆火星極地科學和探索國際會議在阿根廷烏斯懷亞舉辦,會議期間新發布一組火星快車號傳回的北極高清近景照片,展示了這顆紅色星球鮮為人知的白色一面

(建議橫屏閱覽☟☟☟)

圖中大片白色區域是厚厚的冰層。

得益於火星快車上超解析度相機(SRC),可以對選定地域實施2.3米/像素的圖像捕獲,因而冰蓋與土壤的分界線清晰可見。

在極地低達-143°C氣溫環境下,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也可以析出晶體。因而,冰層之上還附著了一層乾冰,厚度最大甚至超過2米。

不同於大眾的理解,對科學家們而言,毫無生氣的火山往往成為探測生命的重點區域,下圖是火星Korolev火山的夏季冰蓋影像。

而回顧NASA曾公布的2006年火星北極夏季冰蓋照片,則更充分說明火星不「火」,至少曾經可能是堪比地球的「溫暖家園」。

上圖可以全局看出極地冰蓋呈螺旋而非射線狀向外發射,科學家認為這是由於科里奧利效應——流動的火星大氣對線速度較低的極地區域造成螺旋侵蝕,形成高低不一的波峰和谷地,高密度冷濕氣流下沉到地勢較低的窪地凍結

結合地球地貌演化,有助於揭開火星地貌形成過程。低溫聚集出高密度大氣形成強風,相對可觀的水含量形成暴風雨。

烏斯懷亞會議上新發布的這一組照片,(暗褐色)顯示出了火星地表更深的溝槽,應為夏季水流沖刷而成。類似例證,還有2012年好奇號火星車傳回的蓋爾環形山(實為隕石坑)疑似古河床照片,照片中水流沖刷跡象更為明顯。

當然,這些溝槽(疑似古河床)可能是數百萬年的緩慢作用。但卻是科學家們感興趣所在——它暗示了火星遠古時代的潮濕環境,為孕育生命提供了必要條件

至於火星後來為什麼大量丟失大氣,失去水分,未來或許會有準確答案,但擺在眼前的當務之急,是找到現有水資源都藏在何處。

火星快車號和好奇號成就,只是火星水資源探測的一個縮影。事實上,全球多個國家都將新一輪的火星探測提上日程。

2014年9月,印度「曼加里安號」火星探測器成功入軌;2018年11月,NASA經費支持項目之一的「洞察號」火星探測器成功著陸。而已經到來的2020年,還將有NASA「火星2020」,ESA和Roscosmos聯合的「羅莎琳德·富蘭克林號」,阿聯「希望號」,中國火星探測首批任務等,四台探測器於7月份前後上演「速度與激情」。

目前,美國已提出2037年人類登陸火星計劃;中國的火星探測也擬定了「繞」、「落」、「回」三步走長遠任務。未來20年,人類登陸火星應該不是科幻,因為火星快車號和好奇號均已提前傳來利好消息。

正如山東日照「2019軟體定義衛星高峰論壇」上中科院歐陽自遠院士所說:人類最大的理想是改造火星,通過幾個世紀的卓越努力,會將火星這顆貧瘠行星改造成一個擁有蔚藍天空、綠色平原、藍色湖泊和生態環境友好的新世界

本文結合《今日宇宙》1月16日最新報導,NASA、ESA官網及網絡報導,由頭條號「一周刊」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關鍵字: